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手机扫码登录更安全

搜索
发新文章

447

积分

好友

主题

[全网] 城市人口密度减少之后,就真的宜居么?

发表于 2017-10-15 12:07:48 | 查看: 17396| 回复: 0| 来自湖北

  城市是永远探讨不完的话题,特别是对于北上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来说,因为纠结了太多的因素,让不少年轻人对他又爱又恨

  《大国大城》的作者、经济学家陆铭曾在不同场合向在场的年轻学生问道:你们喜不喜欢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一般会有50%的人举手,我不喜欢。为什么?因为大城市环境差、房价高、道路拥堵。
  那么再问,如果没有一些现有的制度方面的限制,大家毕业之后会不会选择在这样的大城市就业,这时候,基本上90%的学生会举手,我会选择在这样的城市工作和生活。
  第三个问题产生了,50%的人不喜欢大城市,但是,90%的人会选择留在大城市。
  这就是一个全球范围内、到现在为止几乎没有例外的现象:人们一直都在向大城市集中。

  这差不多表明了我们对一线城市的态度,一线城市有很多问题很多不好的地方,但是真的想要离开的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多

  这是这个城市里的人的心态

  但是另外一头我们也同样,行政力量好像也在用各种手段来表明态度,到底对于外来人是怎么样一个态度

  北京10天9限,从二套房一路限到商住楼领域,调控力度得到空前的提升

  对于在一线城市生活的年轻人来说,也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城市也成为每个人吐槽发泄的对象。以北京为例,从2011年到2015年,人均工资涨了81%,但是房价却增长了242%。

  这些数据的暗示好像在告诉人们:城市政策好像不希望有那么多人来

  那么接下来一个好问题是,生活的百姓和行政机构都用各自的方式表明了态度,但是对于城市来说,一个大城市来说,到底对于人口是什么态度对于城市发展是最良好的呢

  我觉得我们其实可以先来思考几个问题

  一、城市人口密度减少之后,就真的宜居么?

  人生来不是唯独追求享受的,我们的祖先和前辈,在苦难和磨砺中走到今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和残酷的自然作斗争,人类繁衍至今,其实都不是依靠享受存活到现在的。

  对于人来说,我们骨子里的基因都没有图那么安稳的生活,如果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将“宜居”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准则,那么城市其实已经进入相对的衰退期

  为什么全球的人都在往看上去十分拥挤、上班时间更长的大城市去呢?因为大城市里,你得到的东西远比失去的东西多,城市通过让你见到不同的人,体验过不同的生活的模式给到你补偿

  这样的城市补偿机制让太多的年轻人迷恋

  人性就是如此,不断地得到,不断地把这些东西转化成自己所独有的, 在毫不知足中才能进步。人们在这里就业,获得远比小城市高的薪水,消费来的东西,同样比小城市多。

  另外,人类的创造力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那是无数人的头脑风暴和交流碰撞中产生的,在大城市的咖啡馆、办公区、学校里、大街上,就应该存在着匆匆忙忙交头接耳的人,这样的人越多,一个城市就越有活力。

  可正是因为这样的人普遍买不起房子,城市就容不下他们。

  二、无数人吐槽的交通拥堵,不是因为人多,是规划问题。

  大家可能都认为,是因为大城市的人多、车多,才导致了交通拥堵,这个其实是完全错误的。

  国际发达城市的道路宽度一般较为适中,宽马路的现象并不普遍。紧凑的用地布局与小尺度的道路往往相伴而生。小距离建筑后退,这样一来人们实际感受到的道路宽度也更小。较高的道路密度和适度的道路面积率,促成细密的城市肌理。

   StuoWj88RiXk9y8fKA6EQ3cv1=izNNpeWDk2Jnggl3X3W1490931826037.jpg

  典型的街区模式、街道尺度和建筑后退

  我们可以看到,以人性化的空间环境著称的国外发达城市,多为小尺度街区、细密路网的形态。这些城市的开发往往比较紧凑,建筑密度高,大体量的开敞空间少。中心城区的路网密度普遍在10公里/平方公里以上,路网的连通性好。

   p2UvY3Vmu8PoTKuwK8cyQJNC1ofoVQAaWnwkQ7UZmgNXf1490931826039.jpg

  各大国际城市路网密度与中国国内城市路网密度对比

  中国过去30多年来,城市规划建设者在努力增加道路供给的过程中,重视尺度而忽视密度,导致道路尺度越来越膨胀

  “宽马路、大路网”成为许多中国城市的典型配置。就连我们老百姓自己也形成了这个错误的观念,司机觉得宽马路好开,连你回到老家看到自己家里有了60米宽的马路,不一样很自豪。

  可就是这样的宽马路,给城市人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1.可达性低,出行距离长。

  同样的起讫点,大尺度稀疏路网条件下行人和自行车的走行距离,比小尺度、细密路网条件下的走行距离更长。

  北京上海这种粗狂式的路网规划,让人们的可达性极低,有时候你只是要过个马路,但是却需要绕过四五个路口,这样的体验是很丧的。

   gXFY7u2Q2FhOnno69IXwOVoYDaiRocr0wXBtkbB96LNHU1490931826039.jpg

  大城之所以为大城,是路有多密。

  2. 过街困难,导致“中国式”过马路。

  大尺度的交叉口,信号周期一般较长,行人和车辆过街一般会等待很长时间。而较长的过街距离和有限的绿灯时间,会增加人们的焦虑感,着急匆忙下,闯红灯就容易出事。

  这也导致“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产生:人们匆忙过街,汽车司机同样寸步不让。再加上长距离的过街途中,行人是得不到任何保护的,如果是老人孩子,那么危险系数就更高了。

   HBXhY7wl9qqTTp2uOPv3A987qTk6=IP=YXPeMoYua2cHI1490931826040.jpg

  3. 公交服务渗透力弱,覆盖率难以提高。

  大尺度、稀疏道路的条件下,公交的通达深度有限,即使把线路布置得很密集,也难以提高整个系统对城市的覆盖水平。

  也就是说,公交和地铁站无法深入到你家门口,你要走很远才能乘上公共交通,就会觉得还是开车方便。证据就是去年开始共享单车的火爆,就是抓住了人们从家到公共交通的一公里这个尴尬的痛点。

  一个城市在承受了比较庞大的人口之后,就特别考验精细化运营,很多问题都可以在骨子上找到问题,但是解决起来,却需要足够的魄力和勇气

  三、“高素质人才”留下!“低技能劳动者”该被驱逐?

  无论是大城市的户籍政策还是房地产政策,都在想办法留住“高素质人才”,这无可厚非,毕竟城市需要发展他们是头部力量,但是不应该彻底把“低技能劳动者”关在城市发展的大门之外。

  不止中国,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现象,高、低端劳动力是共同去到大城市的,二者本质上无法被割裂,这就是技能互补性。简单来说,再好的公司也要配清洁工不是。

  根据美国的研究,美国的大城市如果吸引一个高科技的人进来,会同时创造五个劳动力需求,有两个分别是医生和律师,另外三个是超市里面的收银员、家政服务员等。这样高端和低端的比例应该是1:1

  在生活领域,大城市的生活越来越便利,随时随地可点的外卖,其便利的背后是有着大量服务员、送餐员的支撑的,没有底层劳动力做掉最基础的部分,所谓的高端人群的效率就没有办法发挥,人才的经济价值就没有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一味对低技能劳动者流入进行管制的后果,就是劳动力成本和服务价格上涨,这会反过来影响城市实体业的发展,实体业凋敝,城市对高端劳动力的吸引力就会不足,城市竞争力反而下降。

  四、外地人?本地人?都是人!

  只要在大城市,“外地人”和“本地人”之间好像自然会存在一种鄙视链。

  发生这种“排斥”的原因很简单:很多人认为,“外地人”会带来诸多问题,教育、住房、医疗、交通都紧张了。

  这些其实都是供给不足的问题,反过来限制需求是极不人性的。

  况且,一个大城市想要长远发展,是离不开“外地人”的。



  2008年,36%的纽约人出生在美国之外,接近一半的纽约人在家里不说英语,是移民;2011年,伦敦居民中,出生在英国以外的占37%,外籍居民占了24%,白种人比例从2001年的58%降低到45%。


  现在整个美国,就接纳了大量的移民,从而成为了创造力最强的一个国家

  “外地人”来到城市,能够在这里生存几年十几年,一定是能创造价值的,否则的话,他们不会留下来

  “外地人”来到大城市,很难得到户籍和本地人同等的公共福利,但还是来了,他们几乎不占用这里的社会资源,但是却做着高性价比的工作,也就是说,“外地人”创造的价值,是超过这个人所占用的社会成本的。

  所以城市应该抵抗的是人口密集而来的种种弊端之后,而不是抵制人口。

  不分本地人外地人,它的发展将会给每一个人带来快乐。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已经为此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却还没有赢得这场战争的意识。

  但为什么政策依然在挤压人口

  以上,是我读了经济学家陆铭的《大国大城》这本书的一些体会,观点很中肯,也符合当下人们的迫切需求,但是政府为什么不这么做呢?是不能不敢还是不愿意?

  要知道,被赶出大城市的年轻人,是几乎不占用任何社会资源的一批人,同时他们也是极具潜力的一群人。让这些人走,这是不符合节省社会资源这一逻辑的

  很多人觉得是因为中国一线城市的经济太多突兀,对于其他城市来说不太好。

  但是一线城市经济突兀的现象很奇怪么,其实不是

   hl9=Uff6m9NH4JFsxCxfHFcwqGUwn7dutFeAxtGo7G0NC1490931826041.jpg

  这是美国GDP的热力图

   1OkqLoihCkXHIn4ycftb5iIPNmieGk=FlUl82iGQZOgwd1490931826042.jpg

  然后是日本、英国、法国的

   Y=BZCpickIAeBap8NESnLsnBk60ZG99=kLtT0oBtIBc0=1490931826042.jpg

  印度、南非和巴西的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清晰的模式,就是所有国家,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几个绝对强势城市带动经济发展

  他们的运营逻辑是,一线城市创造经济价值,并且吸纳足够多的人口,而其他城市,通过相对较少的人占据广博的土地从而获得收入

  那么中国呢

  我们大概知道,中国目前的逻辑是限制一线城市发展,然后大力振兴三四线城市

   bCr=umVhzbQEPKE7fQ0ubxFKWfJCOBgtt7TjYTzB8ejZY1490931826042.jpg

  所以我们看到热力图上,北京上海依然强势,但是可以看到,和周边城市的落差并不明显

  

  一线城市远还没有足够庞大,应该还有更大的潜力可以发挥

  但为什么还是沿袭了挤压人口这条路,我觉得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为了和谐,很有特色的中国模式,不希望12亿中国人一味的羡慕这1亿一线城市里的人

  另外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其实是一个字:

  城市在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后,其实是特别考验城市精细化运营的,对城市的管理如果不够细致,之前文章里提到的所有问题都会成倍的放大

  所以因为一个怕字,我们看到,车堵了限行;房价疯了限购;人太多了限入

  这样的管理模式也差不多成为了模板

  但是换个角度想想,年轻人为什么要来一线城市,就是热爱在这里奋斗的感觉,哪怕遍体鳞伤,但这是成长的代价必须承担

  如果把年轻人换成城市,这又何尝不是呢,一个城市的发展,毫无疑问也需要经历阵痛,也需要经历磨合

  而现在的我们,放弃了这样成长的机会,用眼前的各种城市病作为借口回避了问题,用各种限制安抚了情绪躲避了阵痛,这可能是当下城市发展遇到最大的问题

  这个问题有多严重,我就不举房地产的例子了,和大家说下另一个限制的情况:计划生育

  当年不是一个城市害怕人口太多,而是整个中国害怕人口太多,没办法限制了就限制生育。

  那么30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什么情况呢,人口老龄化严重+放开二胎也没人愿意生了

  这是政策最可悲的地方

   HqXQ4=kBDTnd1O5lEMIQCGrkZbp0OgkLMbEz9gYGqyqYt1490931826042.jpg

  左边是中国,右边是印度

  

  再过20年后,人口问题会成为中国发展难以逾越的痛苦,城市最关键的年轻劳动力将出现匮乏

  而我们回头来看北京和上海,今年都有了这样的数据

   IPmJsEid9IOwJbqtolCyluFhID4WbdWzHcmrBGER8Krvb1490931826044.jpg

  很多时候

  挤压了人口

  挤压挤压着

  后面就真的没人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QQ|小黑屋|在黄石 ( 鄂ICP备12002244号-6|鄂公网安备 42020202000105号 )

GMT+8, 2024-4-25 17:49 , Processed in 0.388231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