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石

标题: 现代化中的黄石地名形成与演变 [打印本页]

作者: 黄石日报    时间: 2019-5-14 17:04
标题: 现代化中的黄石地名形成与演变
地名作为一项意义感非常强的象征符号,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信息。它并非天然存在,而是由生活在一定地理空间内的人们依据生活经验赋予的对地理实体的指称。其生成、变迁、消亡都与人群活动息息相关,因此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地名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使得它成为窥探特定社会发展、变迁的一扇窗口。城市地名在一定时期内的生成、变迁与消亡侧面反映着城市发展的鲜活历史图景。

以“石”为名、因矿建市的黄石是长江中游沿岸一座重要的工矿业城市,是华夏乃至世界青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素有“青铜故里”之称。丰富优质的矿产资源又缔造了其近代以来“钢铁摇篮”的地位。

()

工业发展对黄石近代城市空间的形成与功能区划分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湖北师范大学袁霞博士的研究,在1870-1949年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黄石港、石灰窑、铁山、下陆四大城区凭借发展以矿冶业为主体的重工业带来的契机,开始了商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形成了重工业基地,为日后的城市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实,四大城区的名称起源都与黄石工矿业发展有紧密关系。“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迳其北,即黄石矶也。”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即出现“黄石矶”这一地名。后世的《湖北通志》中也有类似记载:“此处因石色黄,又突出江面故名黄石矶。”西塞山区先前名叫石灰窑区。据明朝嘉靖庚年间(公元1540年)修成的《大冶县志》记载:“此处有石灰生产”。说明该地名的形成缘起极有可能与当地以烧制石灰为业有重要关系。铁山区以铁矿著称,三国魏晋直至明清,一直作为全国重要的铁矿石产区,故以“铁山”为名。

黄石地名中与工矿业有显著联系的例子多多。如黄金山、金盆山、金桥、银山、铜山、铜山口、铁山、铁子山、铁山西、铁子垴、铁门坎、锡野山、黄金湖等等,凸显了矿冶对这座城市的深远影响。上窑、中窑、青铜广场、冶矿路、一门、二门等现存地名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1860—1949年的黄石地名变迁主要受到早期工业化的影响。如位于中窑小学北侧的“红砖厂”,形成于1922年左右。因杨家湾附近建有烧制红砖的小厂得名。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桐厂”,源于旧时遍地是泡桐和梓树而得名的“桐梓包”,清朝时属大冶县东乡石灰堡管辖。宣统元年(1909年),富源煤矿公司在此建立,后来矿区不断扩建,民国十七年(1928年)建成“富源里”,计铺面房屋数十栋,1936年大冶源华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将富源煤矿在桐梓包设厂,简称桐厂。“黄厂街”也与工矿业发展有关,源于民国七年(1918年),富华煤矿将黄思山、宝岩垴圈购,在黄思湾开设井口,至民国廿五年(1936年)富华与富源(桐梓包)合并,成立大冶源华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把桐梓包的富源煤矿厂简称源厂(一称桐厂),富华在黄思湾的煤矿厂简称华厂(一称黄厂),黄厂街之名便由此而得。

黄石许多地名的缘起都与厂矿、公司相关,这也是工业化对地名的影响。如地处上窑西端的中仓,清末民初在此开过小煤窑,曾称中仓煤窑,1952年袁仓煤矿又在此地新开二井,一称中仓煤矿,因此,中仓之名沿用至今。地处金盆山下的石料山同样如此,其源于1946年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大冶新厂,购买此处的金盆山做采石场,并于1948年动工兴建,从此,这个采石场就被人称作石料山,1949年石料场正式投产,成为华新水泥厂的一个车间——采石车间。此后附近先后盖起了一排又一排的平房宿舍,作为采石工人及其家属的住宅,于是形成了一个城市居民集中点。还有因华记水泥厂得名的“华记里”。民国九年,富华煤矿在黄石湾购地建厂,先后开拓东、西、南三大平巷,由此形成了东平巷、西平巷、南平巷三大地名。“牧羊湖”属于特殊的个案,虽并不直接来自于厂矿名,但是因为工业对环境的改变而得名。其地原为磁湖南侧一汊,1891年汉冶萍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建成铁山至石灰窑铁路,将磁湖与南汊割开后,逐渐变成荒芜湖滩,附近农民习惯在此放牧羊群,地名因此而得。

1949-1978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建设与探索时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是国家的主要战略目标,使这一时期黄石地区的地名与工业化建设密不可分。

1950年,黄石市正式建立,依托黄石地区工业化起步早、工业基础深厚、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全国十大特钢之一的大冶钢厂、名列全国十大铁矿的大冶铁矿、号称远东第一水泥厂、全国三大水泥生产基地的华新水泥厂、全国六大铜矿之一的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等27个重点工业项目先后建立。

在此环境下,1949-1978年的黄石地名呈现出鲜明的工业建设特色,即以工业单位为核心向外辐射:或是直接受工业单位驻位的影响,或是受工业相关配套设施驻位的影响。此类地名主要有原为沼泽地,解放后随着纺织工业在此发展,以境内最大企业黄石棉纺织印染厂得名的黄棉村;1951年兴建,以矿山得名的矿山路,以华新水泥厂为核心的华新一至三村;1955年建立的石料山居民委员会;1957年兴建,反映黄石工业特色的冶矿一至四路;1958年因新建湖北省拖拉机厂而得名的新建居委会与省拖;如五十年代末期因位处轻纺工业区而得名的纺织一至五路;1966年因秀山煤矿在秀山东南麓建矿时得名的秀山路;1968年兴建,因武钢建设安装公司得名的建安路;1975年因黄石市第二钢铁厂、黄石市煤矿机械厂、湖北省一八二煤田地质勘探队三单位以加强友谊为愿望得名的友谊居委会以及以大冶钢厂得名的冶钢村。

还有一些地名是在受到工业厂矿的基础配套设施影响下建立,如1950年兴建的、1956因新建铜矿码头而得名的铜矿路。因大冶钢厂职工医院驻位的工院村。受职工居民点新建或驻位影响的地名有:建国后因华新水泥厂建职工宿舍在此并以姓氏得名的王家里,与因长航系统职工家属集中居住地得名的长航里;1949年后因大冶钢厂兴建职工宿舍形成工农杂居住宅区而得名的工农村;1952年大冶电厂改建土木结构平房八栋改称的冶电村;1952年源华煤矿建成职工住宅区得名的源建里;1953年因武汉钢铁建设公司兴建24栋楼房宿舍得名的工人村;1953年因武汉钢铁建设公司与黄石电厂在此处东南角建设居民区而得名的新建区;1954年因袁仓煤矿新建420户职工宿舍得名,取工农联合之意的联合村;1955年始建,因建国初期电厂职工宿舍八栋在此而得名的八栋居委会;随麻纺厂发展而形成的麻纺村;1976年冶金部第十五建设公司迁至此而同时建起职工住宅区而得名的冶建村。

黄石地名的百年变迁折射出这座工业城市在近代化进程中的辉煌与沧桑,留下了近代黄石城市发展的时代印痕。1860年—1949年既是黄石近代工业化的起步阶段,也是黄石地名的不断变更时期。在近代化的推动下,黄石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城市精神都脱胎于大兴冶炼的铁锤之下。从早期的官督民办的洋务企业,到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都给黄石地名打上了深深的工业烙印。1949年—1978年是新中国的建设与探索时期,也是黄石地名变动较为剧烈的时期。1979年至今是改革开放时期,这一时期的黄石地名往往寄托着黄石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开拓进取的城市精神。直到今日,黄石地名仍然处在不断变迁中,许多老地名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如山河故去,一些应运而生的新地名时时昭示着这座城市鲜活的气韵和令人期待的未来。

来源:黄石日报

作者: 杜浦    时间: 2019-5-14 17:10
地名的变迁折射出这座城市在近代化进程中的辉煌与沧桑
作者: 往事堪嗟    时间: 2019-5-14 17:11

地名作为一项意义感非常强的象征符号




欢迎光临 在黄石 (https://www.zaihuang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