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内陆长大的人们是不是非常向往水天一色的大海?黄石没有大海,却有片一年一季的“海景”,实属难得了。原来,在长江沿岸以东,阳新黄颡口镇侯家矶下游不远处,每年的枯水期,一大片奇形怪状的石林从江水中突兀出来,现其真容,形成一片颇为壮观的地质奇观。石林呈现的大小由水位高低而定,2020年1月份,受2019年夏、秋、冬三季连旱、降水稀少的影响,长江水位降至百年不遇的最低点,石林呈现面积最大,其中长约680米,宽约320米,石林区域(包括中间水域)面积约21万平米。“真的好像海啊!”记者们雀跃着在石头上小心翼翼地翻上翻下!江水拍打着石头,仿佛身临海边。在一个又一个石洞里搜寻着,拾起地面残存的贝壳,像极了赶海。石林形状千姿百态,岩体表面浑圆无棱,在近岸处岩石高大,最高处离水面约8米。放眼望去,怪石或大或小,或立或卧、或聚或散、或蛇、或狮、或象……妙趣横生,回味无穷。更有趣的是,这里还是鸟儿的天堂,也不知是候鸟南飞还是什么原因,成群的鸟儿常常聚集在这片嶙峋的怪石丛中,时而歇息歌唱,时而迎风搏击。在夕晒中倚石而坐,吹吹江风,短暂地放空。脚下是临长江的石林“海景”,身后是靠江堤防风森林,千年不化的石林仿佛在诉说着人间正道是沧桑。江堤缓冲区成排宽度约50米的乔木乌桕,一望无止。外滩的白杨高耸挺拔,映衬着石林更加肃穆。今天,石林“海景”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无数市民前来游览,拍照留影。黄颡口江边为何会出现一片奇特而壮观的石林呢?为解开这道迷,记者专程采访了黄石三中高级教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江贤猛老师。他在“全球华人地理学家大会”和“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针对黄石地区地质地貌、河流水系、首次提出“河蚀林”地貌概念,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可。据黄石三中地理老师江贤猛介绍,长江黄石段河道弯曲,河流地貌典型。有流水堆积而成的沙洲,如散花洲、牯牛洲、黄颡洲、黄连洲等;有流水侵蚀临江山体而成的陡崖矶石,如凉亭矶、海观山、西塞山、半壁山等;也有这在枯水期出露河床,流水侵蚀而成的石林。在距今约2亿多年前,由于受到板块挤压和造山运动的影响,此处先后形成山脉和断层,在断层线处逐渐演变成河道,并由宽变窄,在南北两岸岩石的束缚下,水流加快,河水湍急,对河床基岩石灰岩冲蚀明显而形成水蚀地貌。故此,该石林在地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而成,目前以外力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又位于长江河床,故命名为“河蚀林”,在目前地貌种类上应是一种新类型。近年来,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市长江沿岸旧貌换新颜。前不久火爆全网的“黄石翡翠湖”,也是枯水期长江滩涂风光。更有长江黄石段江豚再现,逐浪嬉戏、逆流而上的壮观场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