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仓下村的面貌,却是另一番模样:背靠山地,土地贫瘠,这是仓下村曾经面临的发展困境;为吃水奔走,为生计发愁,这是仓下村村民在漫长岁月中的现实生活。
陈世德出生于仓下村,对这里的情况再熟悉不过:仓下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378户、2238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脱贫户95户,408人。
家乡贫困,母亲早逝,早在16岁时,陈世德就辍学走出了仓下村,外出谋生。多年来,他干过采煤工、当过销售员,但因为一次矿难,他失去了左臂。挫折没有消磨陈世德的意志。凭借脑子灵活、肯吃苦,陈世德积累了不少家业,成为村民口中的“能人”。
2015年,陈世德回乡探亲。家乡的山还是那样荒,儿时的伙伴还是那样穷,村里还有3位青年因不安全饮水而导致智力残疾,这些让陈世德的心情无比沉重。
一人富了不算富,要为大家谋出路。
村民陈洪金率先找到陈世德,村里的门口塘废弃了,灌溉成了难题。陈世德立马掏出60万元,整修门口塘,还顺便修了一条路。饮水安全问题是压在仓下村村民心头的一块石头,陈世德又投资8万元,挖了一口深井,解决了饮水难题……
也是这一年,时任仓下村党支部书记的王义德找到陈世德,询问他是否愿意帮助仓下村,将附近的550余亩荒山进行复垦绿化,带领村民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陈世德一口答应。之后,他义无反顾带着一笔积蓄回到故乡,同村委会签订了550余亩荒山的承包合同。
陈世德开始了独臂对荒山播绿的尝试。
没有种植经验,他一边邀请专家上门指导,一边查阅专业书籍,很快掌握了栽培、抗旱、防病、治虫、施肥等技术,也攻克了高温高热、成活率低下等难题,使荒山树木成活率达85%以上。山上没有路,他带领村民就地取材,用石块铺路,先后修建了3条5公里长的盘山公路直达山顶,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经过艰苦奋战,他带领群众在荒山上种满了杉木、香樟、红枫、马尾松等树苗。与此同时,他还在山下开挖了20多亩鱼池,既蓄水抗旱,又养鱼养鸭,一个生态立体的种养殖家庭农场初见雏形,仓下村的绿色梦想迎来曙光。
村子美了,更要产业兴。
2017年,陈世德成立了阳新世德种养殖家庭农场,带领大家一起增收致富。
今年29岁的陈新辉,有智力残疾。从未外出工作,“身体有缺陷,怕别人瞧不起。”陈新辉的父亲一度担心孩子的未来。农场成立后,陈世德很快找到陈新辉,提供工作岗位,日薪110元。
村民黄清芳的儿子,受外因刺激,长期卧床。陈世德愿意搭把手,聘请黄清芳前往农场务工。
就这样,仓下村先后有14名残疾人或残疾人家属,在阳新世德种养殖家庭农场实现了就业增收。
为群众的事尽职尽责,为全村的发展奔波忙碌。逢年过节,陈世德还会给村里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发放补助金,上门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