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枚精致盘扣在指尖翻飞,一根根“红绳”在党群间编织同心。在开发区·铁山区铁山街道铜鼓地社区,“觅知音手工坊”已是社区里一处温暖的风景。这个由社区党委精心打造的“红色工坊”,以党建为“红绳”,串起非遗盘扣这根“金线”,不仅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更让50余名社区妇女在穿针引线间编织出就业增收的幸福图景,探索出“党建领航、非遗赋能、治理增效”的融合发展新路径,为基层治理注入温暖而强劲的动能。 近日,走进铜鼓地社区焕然一新的活动室,“觅知音手工坊”的木质招牌下,细密的针线声与轻快的欢笑声交织不断。这个曾经仅供居民闲聊休憩的空间,如今在党建引领下完成“魔法改造”,成为社区妇女的“造梦工坊”。 “阵地共建是基础,力量共聚才是关键。”社区党委书记陆春道出转变的核心。社区党委创新“以场地换服务”机制,将居民活动室升级为“社区微业”孵化基地,引入湖北襟绣商贸有限公司,同步组建党员领衔的“巾帼幸福巧手帮帮团”,构建起“社区搭台、企业唱戏、党员带头”的三维服务体系。 38岁的胡红是这一体系的受益者之一。这位曾经的全职妈妈,如今已是手工坊的技术骨干。“加入手工坊前,我每天围着灶台和孩子转。”胡红开心地说,“现在我不仅是家庭主妇,更是手艺人,每月还可增收千余元。” 而党组织精心搭建的“社企双向赋能”桥梁,也让湖北襟绣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程云垌的创业之路越走越宽:社区党委不仅提供了免费的办公场地,还联合人社部门推出“盘扣技艺+就业指导”的双轨培训,使得50余名女性从“零基础”迅速成长为“计件能手”,辐射周边30余个社区。如今,企业的原料供应链与社区的劳动力资源实现了无缝对接,形成了“培训—生产—销售”的完整闭环,既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又让居民实现“带娃顾家+灵活就业”两不误。 午后阳光洒满工坊,黄润娇正专注地制作“宝相花”盘扣:“昨天程老师传授的新技法,我琢磨到深夜呢。”这位宝妈如今已能独当一面,指尖翻飞间,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在她的手下悄然融合。一旁,年轻的李娟用手机细致记录制作过程,为直播带货积累丰富素材。直播间内,宝妈黄慧珊正对着手机镜头,研学各种直播技巧。 为打通产销链条,今年初,铜鼓地社区党委牵头建立“非遗手工盘扣铁山基地”,与多家服饰企业建立稳定合作,月均产出超800件定制手工盘扣。程云垌打造的“创意坊直播间”,更让盘扣从传统配饰衍生出胸花、屏风、头饰等文创产品,上半年销售额突破15万元。 如今,手工坊人均月增收1000元—2200元,200余人次通过培训掌握技能。在这里,宝妈们兼顾家庭与经济独立,灵活就业人员重拾手艺找到新方向,老年人发挥余热在传承非遗中收获成就感——老手艺闯出的不仅是经济“钱景”,更是人生新风景。 在手工坊的“宝妈互助角”,年逾六旬的蔡瑞琳正带着孩子们用碎布头拼贴小鱼。作为“巾帼幸福巧手帮帮团”的党员骨干,她的身份不仅是临时看护——当宝妈胡红因育儿压力偷偷抹泪时,蔡瑞琳会递上一杯温热的茶,轻轻拍着她的背:“我当年带孩时也难,咱们慢慢来……”这些藏在碎布头里的温暖,让互助角成为宝妈们的“心灵补给站”。 如果说穿针引线间的情感共鸣是手工坊的“温度底色”,那么“困难有人帮、心事有人听”的温馨氛围,则悄然孕育着基层治理的新动能。在手工坊里,妇女们一边飞针走线,一边热议社区事务,从垃圾分类宣传方案到老旧楼道改造细节,许多“金点子”便在丝线穿梭间应运而生。这种从“家长里短”到“社区大事”的自然过渡,悄然推动了妇女群体角色的转变。 如今,手工坊的功能图谱已逐渐拓展:从最初的技能培训,衍生出“议事角”“直播间”“治理驿站”等多元场景。由50余名成员组成的“巾帼志愿队”活跃在社区各处,她们是垃圾分类的“流动宣传员”,是家庭纠纷的“柔性调解员”,更是夜间巡逻的“平安守护者”。从“被动接受服务”到“主动参与治理”的蜕变,正是党建引领下“指尖经济”向“指尖治理”的生动延伸。 一根党建红绳,串起非遗传承的针脚与基层治理的经纬;一枚小小盘扣,既承载着妇女增收的共富梦想,也缀满了邻里互助的温情故事。在这里,传统技艺的脉脉温情与现代治理的勃勃生机交相辉映,共同描绘出党建引领共同富裕的生动景象,为基层治理创新写下温暖注脚。(通讯员:柯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