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新馆落地窗,洒落在阳新布贴展厅的地板上。我站在《麒麟八宝》的布贴作品前,那些斑斓的色块仿佛被晨光唤醒,在黑白底布上跳跃。这幅作品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由文化馆四位女职工的巧手创造,如今她们都是快90高龄的老人了。这幅作品多次出国展览,成为这座县级文化馆的镇馆之宝。指尖轻抚那些细密的针脚,我不禁思考,这何尝不是阳新文化馆自身的隐喻——那些被时间磨损的边角,经过一代代人的精心修补与创新,终成令人惊叹的艺术。
阳新县文化馆老街旧址 李祥斌 摄
2002年,我调至阳新文化馆工作。还记得当时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时,吱呀一声,仿佛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叹息。走廊两侧的墙皮早已剥落,裸露的砖石像是老人干瘦的身子;办公室的抽屉里积满了黑色的虫子粪便,轻轻一拉便簌簌落下;一侧有个破损的小窗户,透不进光,头顶是一个昏暗的小灯泡。最令人愕然的是,办公室的夹间竟是公共厕所,潮湿阴暗中飘散着陈年的气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的工作是每天手抄整理《阳新民间故事》,一笔一画间,我渐渐走进了这个县级文化馆沧桑而温暖的历史。
1949年,当新中国的曙光初照阳新,阳新县文化馆在叠山书院的旧檐下悄然生根。听之前老人讲,当时几间旧教室拼凑成简陋的馆舍,几张修补过的桌椅,几排从民间搜罗来的旧书及几件简单的乐器,便成了文化馆的全部家当。5名工作人员怀揣着对文化的热爱与执着,肩负着全县的文化宣传、群众教育、文艺辅导等重任。他们常常背着二胡、快板,徒步数十里山路,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乡野之间。
“说是‘馆’,其实连个像样的场地都没有。”老馆长说这话时,眼睛望着窗外,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排节目在院里,遇雨就挤走廊;图书室的书架是临时钉的木板,书籍多是捐赠的旧书。但那时候的人啊,心里都揣着一团火。”他的声音渐渐低沉,我看见他布满皱纹的眼角闪着光。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识字的农民第一次听到了《白毛女》的故事,农村青年学会了唱革命歌曲,妇女们通过扫盲班认识了第一个汉字。
1968年,文化馆迁至五马坊街25号时,条件稍有改善,却依然捉襟见肘。那栋老旧的两层楼房冬天漏风、夏天闷热。图书室、排练厅、办公室挤作一团,开展活动时常因场地不足而互相干扰。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文化馆培育出了徐鲁、费杰成、柯于明、尹关山等一批文艺名家,创作了大量反映地方特色的作品。更可贵的是,工作人员坚持走村串户,收集民歌民谣、民间故事,为后人保留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我常常想,是什么支撑着这些文化工作者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来?直到有一天,我在整理档案时发现了一本发黄的工作日记。上面记录着1975年的一次下乡演出:“今日随剧团步行30里至枫林镇,村民以红薯稀饭相待。晚间演出时突降大雨,观众无一离去,纷纷撑起蓑衣继续观看。演员们冒雨唱戏,浑身湿透……”字迹已经模糊,但那份执着与感动却穿越时空击中了我。
城东新区2015年落成的阳新县文化馆 尹海霞 摄
新世纪曙光中,文化馆迎来破茧时刻。2013年,阳新县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为文化馆的发展注入新动力。2015年9月,两万平方米的新馆在城东新区拔地而起,与图书馆构成“日月同辉”的文化地标。大门宏伟大气,民间文艺家协会、旗袍协会、摄影家协会等近20个协会在此挂牌成立,一层大厅宽敞明亮,排练厅设备先进,民俗展厅陈列有序;二层音乐美术培训室专业规范,布贴展厅典雅大气,传习所传统与现代交融;三层非遗工作室设施完善,剧场舞台宽敞。
2016年,阳新县文化馆先后被评为“国家文化馆一级馆”“全国文明单位”,标志着其服务能力和水平达到了全国先进标准。文化馆还建立了独立的网站,实现了线上线下服务的有机结合。
在众多功能中,阳新布贴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一大亮点。2008年阳新布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至2023年,阳新文化馆连续四次以阳新布贴成功申报阳新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湖北省布贴之乡。专门设立了阳新布贴传习所,组织民间艺人传授技艺,举行培训班,深入乡镇、军营、景区、校园开展活动。传习所还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开发出挎包、抱枕、婚嫁、香囊等融入布贴元素的文创产品,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成功举办共五届“阳新采茶戏”暨民俗文艺展演,七届阳新县新春文化节,每年辅导培训近百余场,送戏下乡300余场。为扩大服务覆盖面,文化馆积极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全县18个镇区文化站中15个站舍建筑面积已达500平方米以上。
数字文化馆平台让山村民歌飞上“云端”。2023年,阳新文化馆启动了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投入60余万元用于数字文化馆平台建设。这一项目标志着阳新文化馆服务正式迈入“云时代”,打破了时空限制,让文化服务触手可及。文化馆的扶持政策也催生了本土文艺创作的繁荣,近两年,阳新文艺工作者在各级报刊发表文学、书画等作品千余篇(幅),百余篇(幅)作品获得各级奖励。
站在黄石建市75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阳新文化馆的过去与未来交织的轨迹——从叠山书院的方寸之地到如今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文化综合体;从几名工作人员的手工劳作到数字化、网络化的高效服务体系;从简单的宣传、教化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培育……这些巨变背后是几代文化工作者的坚守与奉献,是对文化的热爱与执着,更是国家的高度重视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生动体现。
(文字:尹海霞 图源:尹海霞 李祥斌 阳新新阳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