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2024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四个最严”为纲领,以“百姓满意”为准绳,以“智慧监管”为利刃,积极推动全方位治理,坚决守牢食品安全底线。
一、党政同责持续加力,筑牢食安“压舱石”。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主要领导带头调研督导,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推动落实“两个责任”。二是优化协调机构。优化成立市质量强市工作和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制定工作规则、责任清单,健全成员单位信息互通、形势会商、风险交流等工作机制并有效运行。三是健全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构建四级责任落实体系;督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建立“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完善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突发事故应急桌面推演、实战演练,提高食品安全应急处置保障水平。
二、突出多维共同协作,建好食安“防火墙”。一是源头严防。严格耕地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完成109个涉重关闭矿山的矿区历史遗留固体废物排查。开展豇豆农残、水产养殖重点品种、农兽药使用减量攻坚整治,豇豆监督抽查合格率100%,发布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及防控建议7期。二是过程严管。全覆盖开展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监督抽查考核,持续巩固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成果,开展校园食品、肉类产品违法犯罪、特殊食品行业等重点领域专项排查整治。三是风险严控。开展食品安全抽检9418批次、快检31691批次,按程序做好302批次不合格食品后处置。开展“你点我检”进校园、进超市、进景区、进社区、进夜市系列活动6次,发布消费提示5期、风险解析8期。四是违法严惩。立案查处食品类行政案件483件、结案470件,涉案金额43.29万元,罚没金额60.03万元。
三、聚焦重点综合施策,培育食安“大产业”。一是坚持示范引领。持续开展“三品一标”申报认证,续展绿色食品7个,新申报绿色食品17个。建成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6个、优秀食品小作坊示范点24个、餐饮质量安全示范街22条、规范化农村食品经营店510家、“互联网+明厨亮灶”示范单位461家。二是突出品牌引领。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引导保安狗血桃、保安水芹菜、河口(氵韦源口)螃蟹、阳新湖蒿等地理标志产品、特色品牌做大做强,加快培育珍珠果米酒、金牛千张、灵溪豆豉、太子豆腐、阳新油面、阳新折子粉、黄石福柑、黄石稻虾米、金海白茶等地方特色产品。三是加大政策引领。将食品安全纳入本地科技计划,争取省级农业农村领域科技攻关项目资金300万元。选派211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开展科技惠农服务,组织农技指导、培训100余次,开展惠农下乡活动50余场次,推广新品种、新模式50余项。
四、强化引导突出宣传,构建食安“共同体”。一是擦亮“你点我检”品牌。丰富活动形式,引导消费者参与,邀请“两代表一委员”、群众代表到抽检机构观摩食品检验检测,食品检验机构走进社区举办知识讲座。二是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利用微视频、直播等多元化手段,宣传食安工作、科普食安常识、澄清网络谣言,讲好黄石食安故事。号召从业人员加强行业自律,树立“食品安全从我做起、食品安全人人有责”共同参与的社会意识。三是构建社会共建格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食品安全课题调研,提出建议、提案5件。食品相关行业协会、食品生产企业开展集中培训、参与公开承诺、发出食安倡议。建立食品安全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2025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将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围绕“让人民吃得放心”这一中心任务,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全力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一、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按照国务院食安办、省食药安办的部署安排,结合黄石实际,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分片包保、集中督导等形式,合理安排干部开展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督导包保工作,压紧压实属地管理责任、企业主体责任,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
二、严格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持续加强源头严防,完善制度标准体系,严格把住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口。积极开展专项整治,对影响恶劣、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快速反应、重拳严惩,依法严厉打击各类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突出抓好风险严控,加快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提升检测抽样的科学性、针对性,强化监督抽查结果处理,防范化解各类食品安全风险。
三、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线上线下”监督管理举措,推动实现“互联网+食品安全”智慧监管。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引导规范微信代买、团购、直播带货等网络交易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数字监管”,稳步推进食品安全“一品一码”监管。强化人员培训,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
四、助推食品产业提档升级。围绕食品生产经营主体需求,优化政策服务、强化链条协同、统筹要素保障,在产业聚集、质量提升、品牌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开展精准帮扶,推动本地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