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手机扫码登录更安全

搜索
发新文章

833

积分

好友

主题

[文学] 吴国华 | 散文:商而好读,保安街的别样风情

发表于 2022-6-13 10:35:31 | 查看: 10969| 回复: 0| 来自浙江
商而好读,保安街的别样风情


□ 吴国华


保安,素称梦里水乡、商贸之乡和名士之乡。这儿丘陵毗连平原,山川风物倜傥多姿——西有峰峦叠翠、惠风和畅,北有舟楫往来、古桥卧波。翻开保安的历史,便知道什么是物华天宝,什么是钟灵毓秀。一辈子住在保安,犹显满足和自豪。

在保安,最有名的历史人物莫过于北宋书生冯京。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冯京“科试解会状,一身连三元”,一举成名。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春,乡人感念冯京的治学成就,遂于保安湖畔铜堤傍,冯京登船赶考的地方兴建三元阁,在历经千百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它依旧矗立在樊川大地,成为保安镇最醒目的地标之一。

行走在古镇的大街小巷,几乎到处都能找见冯京的影子。光是三元路一条街,就叫人目不暇接——三元阁、三元文化广场、三元阁杂志社、三元诗联协会、三元民艺协会、三元文化雕塑,以及三元书店、三元宾馆、三元食府......还有许许多多从古到今文人墨客笔下活出来的关于冯京和“三元”的诗词文章等等,好像在保安不提到冯京还真就对不起千年古镇的名号。听说镇府最近也雄心勃勃地提出来要打造“水乡保安、书香保安”,仿佛文人、商人、官人都在发掘传统文化因子,好像只要与冯京、与文化沾上一点边,便能抖落出不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在悠长的岁月长河中,保安古镇附近农村一度曾用名湖沼乡。“湖”当然是保安湖,而“沼”便是闻名遐迩的沼山了。巧合的是,这两个地方都与冯京有关——在保安湖畔登船赴试赶考之前,冯京便在沼山白云畈潜心苦读达五年之久。这也难怪冯京作为古镇的一个文化符号,被推崇千年。

走进保安越深,对这个地方越发感到兴趣盎然。“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的冯京,总给人以温文尔雅的感觉,他踌躇满志、神采飞扬的形象一千年后还像刚从眼前飘过的一道清风,让人心旷神怡。一个整天泊着商船、抱着算盘过日子的商贸小镇,怎么会孕育出如此的风雅?这是一个令人颇感兴趣的话题。

一千二百多年以来,保安小镇依偎在辽阔的保安湖畔,因水而生,因商而兴。因水,才有“日聚千名拱手,夜照万盏明灯”的景致;因商,才有“金汉口,银保安”的传奇。常言道,水者,柔情绰态,商者,长袖善舞。其民风民俗也自当温婉细腻、精明世故,一如飘逸隽永、清丽明快的众生浮世绘。保安出十个豪富、百个商贾似乎都在情理之中,却又为何偏偏出了个学界魁首?

自唐时官府在保安筑下鄂冶境内的第一座兵营始,这里历来都是人烟稠密、五方杂处的辐辏之地。作为地处鄂冶腹地的一个弹丸小镇,这里又以保安湖水路与著名的长江商道相衔接,是鄂冶地区通达大江南北的又一商路枢纽。在这条熙熙攘攘的商道上,保安街更以多业共举、市场茂盛崭露头角,一跃而成当年大冶“一镇四乡六市”之首。来自天南地北的行商坐贾把家小安置在保安,在繁荣了街市的同时,也把外面世界尊儒重学的风气传播到了这里。

古人云,仓禀实而知礼仪。对依靠商品买卖家境渐渐殷实起来的保安人来说,顺理成章地也便开始了对文化知识的追逐和向往。梳理保安街“商而好读”的历史,以北宋冯京连中三元为标志,此后每个朝代,保安人“崇儒尚学,讲习惟勤。十户之内,不废诵读,士风盛于诸乡”。于是乎,商品交换行为受到儒家文化潜移默化的洗礼,从单一经商转向文商并重,保安街亦商亦读的地域性情也便呼之欲出。

传统的中国社会,商人居于“四民”之末。而在保安商人的眼里,经商、业儒只是个人志向不同而已,其实并无高下贵贱之分。因而直到现在,我们还可以从保安珍藏下来的一些古老资料中,找到昔日居民“近雅”的许多记载——“读书贵矣,但士、农、工、商各专一业,便非不肖子孙” ,“安镇襟山带湖,山水明秀,而衢通四方,亦贾亦读惟佳”,“启祯之际,诸子服贾从儒,各安恒业......”一些姓氏的家谱上,还有对聪颖好学、参加科举应试的学子,给予来往路费、笔札膏火、庆吊酬酢等方面予以资助的条目。也正因为如此,保安商人才以“虽为贾者,咸近士风”,而被世人所称道。

在众多保安人的内心深处,“贾为厚利,儒为名高”,不少人更以“士商”自居。他们“贾服儒行”,自觉地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商业行为,并想方设法让子弟攻读诗书,成就儒业。“家有读、啼、笑、算、纺五声,尤以读声最为紧要”。明代中叶以后,保安商人迅速发展成为称雄鄂冶商界的一支劲旅,与此恐怕不无关系。

历史上,保安街便一直以私塾众多、读风甚浓而闻名鄂东南。小镇的商人们踊跃捐资,利用庙宇、祠堂等,广建义塾、文会,兴修官学、书院。“于水口之中,垒土为墩,砌石为台,立文昌义馆,聘老宿名儒,教育群材,诵诗书于其中......”,宋时建造三元阁的初衷便是设立义塾学馆。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 ,大冶县令朱荣椿依靠当地商人在保安街首设义塾所,这是大冶县最早的带有官办性质的学堂之一。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 ,保安商人联手创设“冶西学校”,校址就设在古老的洪山寺,大冶儒学“三凤”——吴凤辉、刘凤举、杨凤仪都在此校担任过老师。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也是在众商人帮助下,县府又在准提阁和吴氏宗祠同时办起两所保安民众学校。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春,保安商会利用老字号“玉丰泰”小洋楼兴办“保安儒行中学”,该校后来曾一度改名为“大冶二中”,这是保安有史以来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中学。

事实上,保安不但出了冯京,后来还出了许许多多出类拔萃的读书人。清末富绅之女金丽珍, 8岁能诗,12岁熟读经史,且博览群书,兼通医学,不经意间成就一代才女。“怪他不断长三舌,慷慨从容赴劫灰”,爱国将领陈世富,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被日伪所害,身陷囹圄,在狱中豪气干云,用生命奏响忧国忧民的赞歌。更有新中国医学专家陈安民,妙手仁心,科研成果丰硕,学术著作等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还有陈其武、陈学谦、孔庆堂、杨文灿、夏正英、孔惠......这些出自不同时期的饱学之士共同演绎了小镇的另一种传奇,也共同构成了小镇的另一种性格,给人留下了一个极其深刻的印象——保安古镇是如此的和谐。这种和谐,是油盐酱醋和笔墨纸砚的和谐,是铢积寸累和识文断字的和谐,也是数白论黄与知书达理的和谐。这种和谐薪火相传,逐渐形成以商文并茂、贾读俱佳为底色的文化积淀和精神追求,进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见多识广、宽厚仁义、豁达包容的保安人,使得小镇的人间烟火历数千年而绵绵不息。

“到此云烟化,犹存翰墨香”。早年间,保安街还建有“惜字亭”,专门用来焚化写有文字的纸张,以示对文人文章文化的敬重。惜字亭早已不见了踪影,但惜字亭门前这副楹联却流传了下来。

斗转星移,时间如纵。站在字纸亭旧址,默念着亭联词文,不由得感慨万千。恰在此时,一群小学生从眼前结伴而过,看着他们背着书包,唱着歌谣,阳光快乐的样子,我心中一动——这里毎个朝代都不乏姣姣者脱颖而出。对于保安古镇而言,由悠久的文化传统孕育出来的浓郁“翰墨香”,当会一直飘荡在保安湖畔......




END

本期排版 | 薛俊杰

103530a6l6cdlatat64d77.jpeg

作者简介|

吴国华,保安镇人。大冶三中教师。闲暇时写几笔自娱自乐。


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心如止水 2022-6-13 14:56 点赞 +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QQ|小黑屋|在黄石 ( 鄂ICP备12002244号-6|鄂公网安备 42020202000105号 )

GMT+8, 2024-5-2 07:56 , Processed in 0.38124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