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手机扫码登录更安全

搜索
发新文章

5858

积分

好友

主题

[文学] 万敬平的随笔《​苏东坡的大冶情缘》

发表于 2022-6-21 17:28:40 | 查看: 11306| 回复: 0| 来自浙江

苏东坡的大冶情缘


万敬平


一         

   
苏东坡是中华文化史上令人仰止的一座高峰,他创作的文化珍品,构筑的艺术殿堂,酿造的美学风味让中华儿女共享了近千年。他踏下的脚印,流连的山水,顾盼的风光也因此显得格外高贵,分外风雅,散发出桃花茶般的清丽和芬芳。
大冶有幸,1080年,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三年,第一次迎来了苏东坡。这年2月1日,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5月29日,他的弟弟苏辙送他的家人前来团聚。船到大冶地界,江面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苏辙只好将船停泊在大冶县磁湖镇那湾良港中避风。这时苏轼已经来到长江对岸迎接,他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站在江堤上向着大冶眺望,眼前一江烟雨,白浪滔天,他期盼而又忧虑的目光在风雨中飘游和颤抖,情不自禁地写下《七律•子由次磁湖以诗迎之》一首:“惊尘绝雪满貂裘,泪洒东风别宛邱。不向邯郸枕中见,却来云梦泽南游。暩离动作三年计,牵晚当为十日留。早晚青山映黄发,相看万事一时休。”写得情意绵绵,令人无比伤感。
这一次苏轼虽然没有来到大冶,但他的目光已经游历了大冶,他的神思早就在大冶的山山水水上驰骋。不光因为大冶曾经庇护了他的家人,以他的博闻强记和才气满腹,不可能不知道那个因《庄子•大宗师》中“以天地为洪炉,以造化为大冶”而得名的古县,不可能不知道那个曾经大兴炉冶,令“公家仰足”的大冶。不久,他就踏上了大冶这片被炉火烧焦的热土。船到江心,他望着江对岸的磁湖镇,望着曾经庇护他亲人的滋湖港,豪兴勃发,写下了七绝《磁湖洲》:“时复江沱股臂分,蔽遮白浪见深仁。长江自此分南北,谁问中江是主人。”
有人说他还来到滋湖泛舟,写下了名篇《念奴娇•中秋》:“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习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权沥沥。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翩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西塞山是他必去的地方,与他有同样风采和神韵的李白去了,与他有同样坎坷经历的刘禹锡去了,他不可能不去。他站在西塞山上,望断江流,写下了《浣溪沙》一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芘一身青箬笠,相逢到处绿衰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他没有像李白那样发出“鸟去天路长,人愁春光短”的慨叹,也不象刘禹锡那样“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落寞和惆怅,而是“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豁达和超然。
苏东坡当然还到过大冶的其他地方,比如栖儒桥,那是文人雅士聚居的地方;比如灵峰山,东方朔的书堂与他的雪堂一样仙气氤氲;比如龙角山、东方山、天台山,那是鄂东南的佛教圣地,他与佛家的渊源深厚;他喜欢吃大冶湖的桃花鱼,保安湖的河豚,也应该不止一次去过,只是没有留下诗文墨宝。或者他也留下了墨宝,只是没有留传下来。据明嘉靖版《大冶县志》中的人品志记载:“程师德,本县人,有才学,善行不求仕,苏轼尝与之游,家多轼墨迹。”程师德是一个有才学又不愿做官,住在青山场的大冶人,他可能曾经与苏轼游于黄州,但更多的可能是游于大冶,他与苏轼结下了较深的情谊,家中留下了苏轼的许多墨迹,这些墨迹中应该有许多是写大冶的。苏轼可能还有许多大冶朋友,还有许多人得到过他的墨宝,只是没有流传下来。这不能不说是大冶的遗憾。


大冶有幸,比大冶更有幸的是大冶的桃花茶。苏东坡不光品尝过桃花茶,还为桃花茶写下了一诗一词。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苏东坡来到大冶,向大冶长老学习种茶技术,写下了名篇《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诗:
“周诗记苦茶,茗饮出近世。初缘厌梁肉,假使雪昏滞。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不令寸草闲,更乞茶子艺。饥寒未知免,已作太饮计。庶将通有无,农末不相戾。春来冻土裂,紫笋森已锐。牛羊烦呵斥,筐筥示敢睨。江南老道人,齿发日夜逝。他年雪堂品,空记桃花裔。”
诗的大意是说:周代诗经说茶苦,饮茶的习惯出自近代。开始是因为高粱饭和肉食不好消化,借茶以消食化气。可惜我那五亩园子,植桑种麦都被野草蒙蔽。为了不让园子半寸荒芜,向大冶长老讨教种茶制茶的技艺。可笑我饥寒都不可避免,还怕吃多了吃好了不好消化。这样合理安排,农事茶事互不妨碍。等到春天来了,冰雪融化了,紫色的茶苗破土而出,长势旺盛。把牛羊管好,不能过早采摘。想起给我茶种、教我茶艺的大冶老道人,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茶树的长大慢慢老去。等到茶树长大了,桃花茶制好了,坐在雪堂上细细品尝,不知大冶的老道人还在不在,只有这桃花茶是大冶茶的后裔。
有人说这是一首叙事诗,因为诗中记述了苏东坡为什么要乞茶,向谁乞茶,乞的是什么茶和乞茶的过程。但笔者以为这是一首言情诗,抒发了苏东坡对大冶、对桃花茶、对教他茶艺的大冶老道人的无限感激和怀念之情。请看后四句:“江南老道人,齿发日夜逝。他年雪堂品,空记桃花裔。”胸中纵然翻江倒海、山崩地裂,流诸笔端的却是风轻云淡、细流涓涓、不露声色。呤着这样的诗句,纵然是铁石心肠,也会热泪盈眶,为大冶长老、为大冶的桃花茶,也为苏东坡。
若干年之后,已经身居高位的苏东坡又一次想起了大冶的桃花茶,情不自禁地奋笔疾书,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尝问大冶乞桃花茶》词:
“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惊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细,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头、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起清风,我欲上蓬莱。”
词的大意是:下过了几场春雨,前夜又响起了一声惊雷,唤醒了沉睡的茶树,竞相吐出鲜活的嫩芽,一派生机盎然,恰似建溪春色,艳压群芳。采摘树梢上雀舌般的嫩芽,带露和烟碾细,做成茶团茶饼,用黄金碾轻轻碾细,空气中弥漫着绿色的尘埃。陈年的桃花茶,胜过龙肝凤髓,沏上一壶,满饮一杯,顿时口齿生香,余味无穷,疲倦消逝,睡梦驱除,感觉腋下清风徐徐,飞到了蓬莱仙境。
这首词写的是采茶、制茶、品茶,写得细腻、精致,堪称采制桃花茶的教科书。特别是作者写到品茶的感受,令人拍案叫绝。苏轼1082年向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1084年4 月就离开了黄州,他还没有来得及采摘、制作和品尝他自己种植的桃花茶,他写的应该是他向大冶长老学到的采茶、制茶技艺,品尝的是大冶长老给他煮制的桃花茶。这该是一种怎样的茶啊?能够让苏东坡放下高贵的身价去乞讨,能够品上一口就余香满口,终身难忘,能够令人精神亢奋,“驱走睡魔百万”,能够让人喝了产生幻觉,进入仙境;能够让人念念不忘,写出如此厚实、如此深情的诗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冶桃花茶的文化品位与当今任何名茶相比都毫不逊色。


然而,这么高贵的大冶桃花茶却失传了,其中原因十分复杂,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工业经济的过分发达压抑了农业经济,这里没有必要作深入的探析。但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有关大冶桃花茶开始引人关注,并引发了一些争议,比如桃花茶是什么茶,为什么叫桃花茶,苏东坡向谁乞茶等等,争议的焦点则是苏东坡乞茶的地点在哪儿?
一种意见认为在大茗山的桃茶寺(现为龙华寺)。其主要理由是,大茗山主峰名桃花峰,桃花茶因此而得名,明嘉靖版《大冶县志》记载:茗山“上有泉清冽澄澈,宜煮茶,故以名其山。”清康熙版《大冶县志记载:茗山“清泉澄澈,宜渝茗”。好茶必然出自大茗山那样的高山等。另一种意见认为在罗桥街道桃花嘴,其理由是同治版《大冶县志》邮舍中明确记载:“东坡亭:在鳌山堡桃花嘴东坡乞茶处。有地一厢,名茶庵。”驿站中记载:“东坡亭,在鳌山堡。此为宋苏轼《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处,名茶庵,有地一厢。”
笔者研读了《苏东坡传》《续资治通鉴》《宋史》的相关篇章及可能涉猎苏东坡乞桃花茶的地方典籍,没有找到任何令人信服的证据、线索和理由,只好就诗论茶,就茶论茶,就现有的资料谈谈个人比较肤浅的看法。
苏东坡乞茶处在大茗山的理由有三点:首先,大茗山之所以称之为大茗山,绝非因为“上有泉清冽澄澈,宜煮茶”,而是山上盛产好茶,大茗山的主峰叫桃花峰,桃花峰上的茶叫桃花茶也就自然而然了。苏东坡走过的地方不少,而直接以茶(茗)为名的山脉不多,他写过100多首赞美茶的诗词,如此爱茶,又善于品茶,不可能不去大茗山。明清之际,苏东坡的文化地位已经十分崇高了,而明嘉靖版、清康熙版《大冶县志》竟然连他写大冶桃花茶的诗词都没有只言片语记录,可见质量不高,志载茗山之名源于泉水而非茶也就不那么可信了。当然,大茗山的泉水可以使好茶锦上添花,但以茗命名一定是源于好茶。其次是因为苏东坡的暗示。苏词“建溪春色占先魁”中的建溪在福建,是闽江的北源,建溪在这里显得十分突兀和刺眼,却并非作者笔误。大冶湖有32源头,其中最重要的是南源、正源和北源,南源在青山水库上游的太婆尖,中源在九眼桥水库上游的芭桥坳,北源则在杨桥水库上游的大茗山。建溪的出现可能并非闲笔,亦非巧合,而是作者一种巧妙的暗示。三是茗山乡是最早种植桃花茶的地方,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茗山乡的桃花茶已经有一定规模了,即便苏东坡乞茶处不在茗山,茗山也已经占得了先机,桃花茶出自大茗山早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茗山已经具备桃花茶产业发展的优越条件。
认为苏东坡乞茶的地点在桃花嘴的证据确实充分、无可争辩:清同治版《大冶县志》有明确记载,而且反复记载,是目前可以查到的证据效力最高的证据。这里叫桃花嘴,产的茶当然可以叫桃花茶;这里有一个驿站,就叫东坡亭,直接与苏东坡挂钩;这里还有一厢地,叫茶庵,就是宋代的桃花寺旧址,苏辙就是在这里向大冶长老学习采茶、制茶技艺,乞桃花茶栽东坡的。同治版《大冶县志》是大冶现存几部古县志中修得比较好的,文字干净,惜墨如金,却对东坡乞茶处不厌其烦,反复记载,可见编者用心良苦。同治版《大冶县志》的编者都是治学严谨之人,也不会无原无故地进行子虚乌有似的杜撰。因此,目前还找不到否定桃花嘴是苏东坡乞茶处的理由。
这里有一个插曲不能不提及。《阳新县志》记载:1084年,苏东坡由黄州赴江西,被知军杨绘迎至兴国,先后畅游银山、桃花尖等地,在桃花尖写有《乞茶栽雪堂》诗。这则记载漏洞百出,本来不值一提,但阳新自南北朝时期起就产茶,唐代已是著名的茶乡,宋代是全国12个贡品茶区之一。阳新人深知桃花茶的文化品位,他们也想来争一回。虽然这只是枉费心机的徒劳,却能够给大冶一些启示。首先,阳新、大冶的区位、气候、土壤、山川等自然条件基本相同,阳新能产贡茶,大冶的茶肯定不会差到哪儿去,且自古就广为种植、盛产名茶,大茗山以茗命名就是一例,桃花茶让苏东坡如此魂牵梦绕,情有独钟也是一例。其次,苏轼乞茶处可能在茗山,可能在桃花嘴,也可能在大冶的其他地方。
这样说并不是想把本来就争议得不可开交的问题搞得更复杂,而是想把很难找到标准答案的历史难题简单处理。无可争辩的事实是:桃花茶产自大冶,桃花寺在大冶,大冶老道人在大冶,苏东坡乞茶处在大冶。大冶桃花茶的文化品位是如此之高,足以支撑起强大的产业。这样的文化品牌不应该因为争辩而浪费,而应该让大冶人民共享,让大冶人民广种茶叶,按照苏词的方法采茶、制茶,做出令人饮后回味无穷、精神亢奋、飘飘欲仙,进入超脱境界的桃花茶。让精神变物质,让优秀文化转化为先进生产力,让桃花茶成为大冶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和品牌。


       2021年6月16日


172834ohjjuttnupmjzm6u.jpeg

万敬平,1961年生,大冶市人,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业余创作,在各级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百余篇。报告文学《保安湖写意》曾获文化部文艺报主持的全国报告文学二等奖(1998年度)。著有长篇小说《青春抛物线》、《命运相对论》。写过电视剧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QQ|小黑屋|在黄石 ( 鄂ICP备12002244号-6|鄂公网安备 42020202000105号 )

GMT+8, 2024-5-2 10:47 , Processed in 0.38184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