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不绝的江水犹如一道天堑,阻隔江南江北的来往。自古,两岸人民与货物的往来全部依靠船只,顺应这一需求的上窑码头应运而生。“洋务运动”时期,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创办铁厂,炼铁所需矿石从石灰窑江边码头运至汉阳铁厂,上窑码头由此开始了它的辉煌历程。
“上窑码头又分为轮渡码头和汽渡码头,轮渡渡人,汽渡渡车,两个码头分工不同,紧紧挨在一起。”黄石市轮渡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祝彬说。
上窑码头的轮渡事业始于1958年。省交通运输厅拨付我市一艘舷号为“建始号”的机动船为市民提供渡江服务。后因城市的不断发展,客流量增加,1977年经市政府批准,黄石市轮渡公司正式成立。机动船逐渐取代了以前靠人力拉纤上行的木船,过江时间缩短,促进了两岸交流与发展。
上窑汽渡码头于1968年正式建渡,最初作为一个备战码头,对社会车辆实行免费渡运。1983年政策开放后实行收费,运送煤炭、水泥、石灰和车辆。在最兴旺的时期,一天迎来送往2000台汽车。
祝彬于1993年来到上窑码头工作,如今,他仍然坚守在这里。在他的记忆中,20世纪90年代是上窑轮渡码头最辉煌的年代,“我们有8艘普通轮船和4艘快艇,专门开辟通往散花、茅山、蕲州的路线。轮渡码头每天有数十个航次,往返五千人渡江。”
这些往返于两岸之间的轮船,不仅是人员流动的桥梁,更是物资交流的纽带。工业产品通过轮船运往对岸,支持着江北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农副产品则从江北地区运来,为黄石市民提供多样的食物选择。
从票价2角到2元,40多年间,朱逢苇频繁“挤轮渡”。第一班轮渡独有的喧嚣,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中。
他记得,那时凌晨四点半,天将明未明,江北的农民挑着担子,装满自家地里种的瓜果蔬菜,搭乘第一班轮渡来到黄石。汽笛声在城市上空回荡,轮船缓缓靠岸,铁栅栏拉开,人群蜂拥而出,他们挑着担子一步一颠走上台阶,在码头旁边的空地摆摊叫卖。这片空地由此自发形成一个以蔬菜为主,兼容粮油副食、日用百货、餐饮的综合性农贸市场,将散花、杨叶、河口等周边地区农民种的蔬菜收纳进市。市区和邻近县市人民来此挑选新鲜实惠的时令菜,码头呈现出一派红火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