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民族的崛起是命中注定的,崛起,必须自己争取。
1949年,在我们这片饱经战乱、分裂与贫穷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新政权。
如今,新中国已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占全球经济总量的近1/6,堪称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
70年弹指一挥间,新中国究竟做对了什么?
01战争与和平
1949年10月,开国大典的礼炮刚刚响毕,中国人民解放军便已经向新疆及大西南进发,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历时百年的混乱与地方割据,彻底终结
(西藏卓拉边境哨所,半个多世纪以来,一茬茬官兵在近4700米的海拔接力戍守,图片源自@VCG)
作为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国家,在接下来的数十年内,新中国通过和平谈判与缅甸、尼泊尔、朝鲜等邻国陆续缔结边界条约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琼博拉镇民兵在中哈边防线上巡逻,摄影师@赖宇宁)
但家门内外的和平不是天赐。1950年,抗美援朝;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
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新中国敢于亮剑、以战止战
(两架歼-11战机护航,将10位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遗骸送达沈阳,时间已经是近70年后,图片源自@VCG)
到了1980年代,新中国终于可以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广袤无垠的大地,潜力即将爆发。
它南北纵横、东西广阔,是全球四个陆地面积近千万平方千米级的国家之一。
它地处中低纬度,以温带、亚热带为主的气候条件,四季分明、水热充足,是全球最适宜人类生存的国家之一。
(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制图@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
它还有171种矿藏遍布各地,许多都居于世界前列,是全球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中国主要矿产分布图,制图@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
但是,它也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即人口过多。
新中国从1949年的5.4亿人,到1981年的10亿人,爆涨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十亿级人口的国家,超过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
(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制图@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
巨大的人口基数,使得中国总量看起来丰富的资源,人均却相当贫乏。
中国人均耕地约1.4亩,只有美国的1/5、俄罗斯的1/9;人均水资源约2000m,只有美国的1/4、俄罗斯的1/47;人均森林面积2.3亩,只有美国的1/6、俄罗斯的1/40。
(上述部分数据源自《2016中国国土资源公报》《中国水资源公报2018》《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成果》)
(陕西关中密布的农田与城镇,摄影师@李杰)
在这样的劣势条件下新中国该如何发展?
02把人口变成红利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便提出,要“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持续数十年的扫盲教育开始了。
全国各地办起识字班,26个拉丁字母组成的汉语拼音,帮助初学者正确发音,汉字的简体化方便书写,大量不识字的中国农民,第一次掌握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文字”。
(汉语拼音及简化汉字的推广始于1950年代;下图为持续到2011年还在坚持进行的扫盲教育,图片源自@VCG)
紧接着,1956年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提出,要在12年内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986年又开始实施包括中小学阶段在内的,九年义务教育。2006年又进一步免除学费杂费,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在高峰期,数十万座中小学校,近1000万名中小学教师,遍布从城市到乡村、从沿海到边疆的广袤国土,所有适龄儿童必须入学,一个也不能少。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小学校,墙上还刷着“免除学杂费”的标语,摄影师@逮啥拍啥)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盲率由80%下降到4%,青壮年文盲基本消除,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达94.2%,堪称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
再加上,各种技术学校的技能教育,10多亿中国人获得了知识和文化,当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神奇的变化产生了,大量人口进入工厂,转变为产业工人。
(2012年东莞一家台资工厂,早课后工人走向车间上班,形成了一个“人”字,图片源自@VCG)
(2016年浙江绍兴大剧院屋顶,落日余晖下的施工人员,图片源自@VCG)
一个个分拣员、操作员、检验员,组成了世界上最繁忙的生产流水线
(河南郑州的方便面生产线,图片源自@VCG)
数十年间,高素质的劳动力,不断吸引全球产业向中国转移。2001年,中国加入WTO,向全球供给货物的闸门大开,巨大的生产能力彻底释放。
到了2013年,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全球货物贸易的第一大国。
今天,中国的纺织工业,生产着全球一半以上的棉型织物,以及三分之二以上的化纤产品(上述数据源自陈义方《纺织大国崛起历程:中国纺织工业的70年》)
(湖南衡阳一家纺织厂在紧张生产,摄影师@VCG)
中国的玻璃工业生产着全球一半以上的平板玻璃
(河南三门峡,工人们正在生产透明导电玻璃,图片源自@VCG)
亿级人口变成了亿级劳动力,这就是人口红利。
可见,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就不会有足够知识水平的产业工人,就没有资格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没有资格享受全球化的红利。
(广东东莞一家电子厂的工人准备进行消防演练,图片源自@VCG)
但教育的力量还不止于此,中国内地的高中生,每天都在勤奋学习,他们的目标是高考。
从1999年起,中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大学生越来越普遍。
(高校毕业典礼,图片源自@VCG)
如今,中国高校在校生高达3800万,比许多国家的总人口都多,这同样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
(1979-2018年中国大陆高校毕业生人数,制图@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
如此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为中国储备了大量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产业工人,人口红利又升级为人才红利。
他们崇尚科学,崇尚知识、崇尚科技创新,这让中国可以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人力资本需求高、研发周期短的新兴产业上,实现弯道超车。
(华为5G芯片,摄影师@VCG)
据统计,全球429家成立不到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有205家位于中国,占比达48%。
(全球独角兽企业分布,制图@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
而在极可能引发,第4次工业革命的其他关键领域,包括人工智能、3D打印、生物技术等,中国同样有着极强的人才优势。
(重庆的一家工厂,近1000台机器人参与到了汽车生产的绝大部分环节,图片源自@VCG)
正是因为大规模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才让我们得以进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建立蓝色星球上,第一个十亿级人口的工业文明。
(中国工业的逆袭之路,按工业生产总值计算,制图@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
与此同时,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也在持续进行。
受过教育的青壮年大量向沿海流动,向中心城市流动,这种迁徙在中国农村制造出大量空心村,也支撑起沿海和中心城市的,大量工厂和写字楼。
人口的聚集大幅提升了城镇化率,造就了4个一线城市、15个新一线城市、30个二线城市、70个三线城市、90个四线城市、128个五线城市,他们争夺资源、争夺空间、争夺商机、争夺人才,“战争”愈演愈烈,居然点燃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又一大引擎。
03城市竞争
2007年,为了争取某科技企业到当地办厂,中原某市专门成立工作组,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漫长“追求”。
政府官员分组与企业反复洽谈,从各方面尽全力满足企业需求,建厂施工的10多天时间里,又多次到工地“督办”解决问题。
(郑州航空港区的工厂,图片源自@VCG)
这只是一个城市政府官员的日常,而在整个中国,类似为经济发展奔波的地方官员,数以万计。
经济学家们发现,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时,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便是,政府的低效、无能、不作为,但对中国的地方政府官员,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周黎安形容道(引自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中国地方官员那种招商引资……的热情,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
是什么,在推动地方政府积极作为?
(深圳蛇口时间广场,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被刻成金色标语永远留在这里,图片源自@VCG)
答案是,竞争。
相邻区域的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都有着很强的同构性和相似性,一个项目最终花落谁家,项目方都会拥有足够长的候选名单。
从1990年代起,各地争相建立开发区,到2014年,国家级的开发区已经超过400个,省级开发区超过1600个,市县级开发区更是数以千计,开发区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促进了城市经济的集聚和商业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摄影师@蓝月)
有30多个城市开通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5295千米,是美国的3倍多。
(武汉地铁7号线施工现场,摄影师@黄蕾)
硬件比拼之后,则是“软件”的比拼。
各地通过放宽落户政策,甚至提供补贴,以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2018年天津开启“海河英才”抢人大战,落户办事大厅内外排满了咨询、申请的群众,工作人员在不厌其烦地回答着大家的各种问题,图片源自@VCG)
地方政府在政策与工作方式上的创新,往往是全国进步的星星之火。
2016年,浙江率先提出,“最多跑一次”的政务改革目标,甚至在之后成立了,“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办公室” ,该举措在广受欢迎的同时,也促使其他地方纷纷跟进。
(浙江金华居民在咨询台前了解“最多跑一次”全程电子化操作办法,图片源自@VCG)
在经济持续增长、不断城镇化的时期,城市竞争的结果,不是你胜我败,而是纷纷做大。
1990年,中国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仅有2个,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一个没有。到了2018年,则分别达到13座、6座。
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81年的0.74万平方千米,扩大到2017年的5.62万平方千米,扩大了6.6倍。
(重庆主城区扩张,制图@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
一些相邻的城市更是抱团竞争,互相补益,形成超大城市群。如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以及京津冀城市群。
如果我们以GDP来划定中国的版图,就会发现中国的财富,已经高度集中于这些大城市,前40名占中国GDP的近50%,前10名占24%。
(中国GDP的半壁江山,制图@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
就这样,竞争塑造了城市,推动了如火如荼的城市崛起。而放眼整个国家,随着国家实力愈发强大,一种神奇的力量也愈发强劲,即规模效应。
它将为中国制造出,全球独一无二的国家优势。
4规模
1990年代,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开始大规模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一个个举世瞩目的大型工程,在此后的20年间依次登场,包括跨越17个省级行政区,向东部160多座城市输送天然气的,西气东输工程。
(江西省东乡县西气东输二线的施工现场,图片源自@VCG)
跨越上千千米,从长江流域向华北调水的,南水北调工程。
(河南省荥阳市王村镇李村附近的南水北调穿黄工程,一渠“南水”到黄河南岸戛然而止,在地下穿过黄河及一片油菜花田,才重新露出地面,一路向北,图片源自@VCG)
搬迁移民100多万人,总库容393亿立方米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三峡大坝,摄影师@VCG)
作为世界上,开建大型工程数量最多的国家,并非因为中国人偏爱大型工程,而是巨大规模的市场,可以从大型工程获得,足够的回报和溢出效应,从而形成正反馈。这就是中国成为“基建狂魔”的根源。
以西气东输工程为例,其管网每年管输能力高达1236亿立方米,可以让大约4亿人从中受益。
(2004年上海天然气白鹤站已开始使用“西气”供应市区,图片源自@VCG)
而南水北调,则向沿途253个县级以上城市供水,大大缓解了北方的缺水问题。
(南水北调途经石家庄,图片源自@VCG)
今天的中国,220千伏以上的输电线路,长达73万千米,足足能绕赤道18圈,位列世界第一。
14.3万千米的高速公路,位列世界第一
3万千米长的高铁网络,位列世界第一。
(郑州高铁网,京广高铁、郑徐高铁的交汇处,图片源自@VCG)
4358万千米的光缆线路位列世界第一
(江西吉安光纤入村,图片源自@VCG)
648万个移动通信基站位列世界第一
(内蒙古阿拉善,沙漠戈壁上的移动通信基站,图片源自@VCG)
整个中国都被密布的基础设施连结起来▼
(中国主要基础设施分布,制图@巩向杰&张靖/星球研究所)
这种庞大的基建规模,加强了中国各地的连接性,形成了一个涵盖14亿人的,无论欧美印日都无法企及的“洲际规模”统一市场。
这种规模的市场, 可以支撑比其他国家更为发达的,网购电商,每年快递出的货物,高达350亿件。
(湖北武汉东西湖物流园区仓库内爆满的待发货物,摄影师@VCG)
也可以支撑,中国发展一些重大战略产业,例如大飞机。
大飞机产业资本密集、研发周期长,所以长期只有美国、欧洲两个玩家。
而据预测,中国未来20年,将需要购买超过8000架新飞机,足以支撑中国成为大飞机产业的,第三个玩家。
(国产大飞机亮相,图片源自@VCG)
这就是,中国无与伦比的规模效应,全球独一无二的国家优势。
05致敬
站在2019,回望1949,7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终于终结了衰落,十亿级人口的工业化进程,灿若群星的城市崛起,无与伦比的规模效应,让我们逐渐接近一个梦想,它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梦想,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从公元1840年起,就没有停止过的梦想。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愿意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梦想,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抗日战争期间,湖北汉口的游行示威,摄影师@Robert Capa)
当1911年,林觉民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在清军的枪炮下死难时,他们的梦想是,民族复兴。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图片源自@VCG)
当1949年新中国成立,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华罗庚等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放弃海外优渥的条件,回归祖国的怀抱时,他们的梦想是,民族复兴。
(1949年的邓稼先,在芝加哥大学与杨振宁兄弟合影,中间为邓稼先,图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
7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经历过无数挫折,终于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终于在逆境中实现了崛起,致敬改变自己命运的中国人,致敬一代代中国人,披荆斩棘创造出来的奇迹。
(回望当初的起点,图片源自@VC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