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东南的通山、阳新交界处,有一条被两县人民称之为母亲河的富水。在富水中游建有富水大坝,大坝依幕阜山麓而建,将上游来水斩断汇集成一个水面面积达12万亩、容积达17.3亿立方米的狭长型湖泊,即富水水库,亦称富水湖。 富水水库,作为中国水利建设历史上的一个响亮音符,荆楚水利建设中的一个标志性工程,尤其是那慷慨悲壮的移民史、战天斗地的建设史,至今依然闪现着夺目的光辉。
一 富水,又名富川、富河,《水经注》中称长河,系长江中游南岸重要支流,发源于湖北省通山、崇阳和江西省修水三县交界处的幕阜山三界尖北麓,主要流经通山和阳新两县,由阳新县富池口流入长江。其上游流经厦铺,故名厦铺河,旧时称湄水,至通羊镇河长71公里,流域面积571平方公里。上游共有支流8条,流域多为山区,河道弯曲,河底为沙卵石。中游为通羊镇至阳新县富水镇(阳辛镇)河段,俗称大畈河,河长51公里,流域面积1486.7平方公里,流域多为低山丘陵区,河道自上而下渐趋平缓、开阔,沿途纳雉水(通羊河)、慈水(黄沙河)、宝石河(横石河)、宝塘河(燕厦河)等4条河流。富水镇至富池口为下游,河长81公里,10公里以上支流有龙港河、三溪河、牧羊河、荻田河、峡山港、双港、长乐源、木石港、牛湖港、樟桥河等,万亩以上湖泊有网湖、舒婆湖、宝塔湖、十里湖、北煞河、牧羊河等,流域面积2245平方公里。
富水流域雨量充沛,是湖北省暴雨中心之一,年均来水量达22.1亿立方米。两岸的土地顺着富水条幅状展开,绵长几百里。沿河经万年淤积的“湖地”大片相连,仅通山境内著名的就有大畈、富有、礼湖、洲地、长滩、慈口、下泉和燕厦。这里不仅物阜年丰,风景秀丽,而且自古就有舟船之利可通江达海。三国时期,东吴大将甘宁曾在此屯粮。丰富的水源,温湿的气候,使得富水流域物产丰富,人兴畜旺,堪称“鱼米之乡”。这里人口只占通山总人口的19%,田地只占全县田地总面积的20%,粮食产量却要占全县总产的42%,还有楠竹、木材、茶叶、苎麻、油脂,车载 船运,四季不停。
早年的富水库区虽是鄂东南的一片沃土,但在建库前,却是“三年两旱”、“十年九淹”。每逢暴雨,流域内山洪泛滥,浊浪汹涌,冲覆田庐,湮灭人畜。尤其在下游湖区,夏秋时节,上有山洪来犯,下有江水倒灌(因富水流域下游地势低平,长江汛期时,江水便从富水入江口倒流),四乡平地,悉为泽国。汛后,流域内往往又遭伏旱之灾。自明成化十四年(1478)至1955年的477年间,富水流域有史可查的较大水旱灾害共发生62次,其中水灾40次、旱灾22次。除水旱灾害外,很多群众还遭受着血吸虫病之苦。富水下游地势低平,遍布湖泊沼泽,受流域山洪和江水交替浸渍,水涨水落,苇草横生,血吸虫病蔓延。据查,建国前的数十年间,阳新县死于血吸虫病者达8万人之众,有些地方甚至户绝村灭,哀鸿遍野,满目凄凉。水、旱、虫交加,民众苦不堪言,热切盼望着治理富水。1934年,民国政府江汉工程局曾提出治理方案,却因无力实施而告终。新中国成立初期,富水流域仍有螺面积26.02万亩,血吸虫病患者7万余人。
二 1951年,湖北省水利厅遵照中南军政委员会指令,派员深入富水流域查勘,规划富水各支流兴建9座水库。1956年,国家电力工业部组织30余人,开展富水流域水力资源普查,拟就5处水库坝址初步方案。1957年1月,国家农垦部工作组从阳辛镇至富池口进行现场考察,作出农垦规划。当年11月,鄂东南勘测队派工作组20余人勘查富水流域,提出治理规划意见。1958年1月,湖北省计划委员会同省、地各有关单位10余人,实地查勘富水垦区,研究治理方案,决定在阳辛镇修建水库,阳辛古镇地处富水与燕厦河交汇处,是阳新县发祥地,从三国时期公元221年开始到隋代公元598年,前后377年间,阳辛古镇先后为阳新县、富川县治所(即县城所在地)。
富河截流 富水水库为省建工程,由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负责工程设计,省水利工程二团负责枢纽工程施工。1958年7月6日,湖北省富水工程指挥部成立,由中共黄冈地委宣传部部长兼阳新县委第一书记温英任指挥长,黄冈地区水利局局长黄金彪任副指挥长,省水利厅工程师张志诚任总工程师。8月12日,富水水库破土动工。参加施工单位有新州、黄冈、麻城、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广济、黄梅、鄂城、大冶、通山13个县及阳新县海口、太子、白沙、荻田、三溪、龙港、排市、木港、枫林、陶港10个区。用工高峰时,组成22个民工团,近10万大军以蚂蚁啃骨头的办法,移山填河筑大坝。
为保证工期,工地党委、指挥部发出动员令:“一人一天一方土,三天坝增三米高”。省、地领导亲临现场为民工鼓气,全体民工个个斗志昂扬,干劲十足,就是寒冬季节,在引河前沿的每一个人,却都是单衣薄裳,一身水一身汗。无数的英雄模范在这里涌现,无数的感人场面在这里上演,人均日挑土145担。广大干部群众“你追我赶”,使得工程进度远远超出指挥部目标,龙口坝面每天净长2至3米高。为了与汛期抢时间、抢高度,1959年春节前,全工地4万余民工向党委齐表决心:“春节不回家,坚决攻下三十八(38米高程)!”
挖泄洪道 富水水库动工于“大跃进”时代,工期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那是一个全国上下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特殊年代,举鄂东南数县之力,在洒遍烈士鲜血的土地上肩挑背扛小车推,硬是将山一般的水库大坝高高垒起。施工期间,湖北省省长张体学亲临工地视察。8年奋战,1960年1月30日9时,水库大坝合垅截流。10月,转入常年施工,工地保留民工2.5万人,其中阳新1.2万人、外县1.3万人。1964年,完成大坝填筑。1966年9月,大坝工程竣工,电站第一台发电机安装投产发电。随后,工程队又转战长江边,在富河入江口修建了富池口大闸、富池口电排站及网湖围堤等配套工程,阻止了长江水的倒灌。
巍巍大坝,是数万群众用汗水浸润粘土筑造成的,也是他们用鲜血谱写赞曲颂就成的。1958年,阳新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每户捐献10斤铁、两块木板、一棵树” 活动。各公社翻制6万个木轨斗车的车轮,制作数十万件铁器、木器、篾器等小型生产工具。就连学校的老师学生,也利用寒暑假到工地参加劳动。省水利厅工程师张志诚自始至终吃住在工地,呕心沥血设计,认真负责施工,严格把住技术质量关。1958年11月30日和1959年4月2日两次爆破,计装炸药285.98吨,炸石62.5万立方米,在全国爆破工程中名列前茅。1960年1月12日晚,阳新陶港民工团管塘营工棚发生特大火灾,64人不幸遇难。 水库建成后,不但保护着下游57万人口、35万亩耕地、阳新县城以及106国道等重要交通干线和阳新长江干堤的安全,下游湖区有螺面积减少至4.86万亩,血吸虫病患者减少到1.1万人,而且下游湖区围垦面积达21.8万亩,年可增收1.09亿公斤粮食,库区产成鱼达100万公斤。
三 富水水库库址原是阳辛镇(富水镇),有着千年历史。水库修建后,整个阳辛镇都淹没了,与它一起消失的还有分布在沿幕阜山山腰和山脚的零星村落和大片的田地。富水水库移民主要位于通山县境内,阳新县也有部分,共计8.8万余人。 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通山境内高程60米以下村民需要搬迁的有畈泥、官塘、下泉、慈口、土塘、洪港、燕厦、畅周、富有等9个公社,涉及85个村11115户、56678人,需拆迁房屋4万余间,淹没田地5.88万亩、山林3.3万亩。 为把移民安置好,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1959年2月,通山县委、县政府分别成立移民领导小组和移民指挥部,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崔忠昌任指挥长,县委书记杜绍斌任政治委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分别从人委办公室、财贸办公室、农业办公室及林业、水利、民政、商业、供销、银行等部门抽调26名工作人员办公,具体负责移民安置和生产建设。县以下分公社成立9个移民工作小组,组长由县指挥部指派,副组长由各公社确定一名副职兼任,办事人员各公社负责抽调。
当时,根据省政府提出的“依靠群众、就地安置、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发展生产”的原则制定方案,对移民采用就地后靠与外迁两种方法进行安置。搬迁安置中,国家按户均600元安置费标准,共拨移民安置款660万元,其中1959年400万元,1960—1968年260万元。调拨木材1万立方米。县社两级移民组织帮移民建房2244栋,其中木板房767栋、土坯房240栋、砖瓦房339栋、砖墙草顶房989栋,租房1854间。 集体后靠和分散后靠安置8130户、47273人,这类移民后靠户基本上以从事农业为主,兼事多种经营。他们从事生产的耕地,一是靠就地调剂,二是自己开垦。对他们在搬迁、建房、垦荒和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县社两级移民组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补助。搬迁工资每户补助13元,建房每户补助130元,口粮每人每月补助2.46元,开荒每户补助8元。
外迁安置2985户、13405人,分两种情况:一是以生产队为单位在县内集体外迁或分散插队安置2870户、12860人,分居在22个公社、68个生产大队、104个生产队;二是集体迁入阳新县国营荆头山农场和综合农场113户、545人。外迁移民的耕地和山林经济林,由接受的公社、大队和生产队按本队的平均数划拨,国家从移民安置费中,对其搬迁、建房、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给予适当补助。建房每户补助200~250元,移民工资每户补助20元,搬迁途中生活费每户补助5元,口粮每人每月补助2.46元。 移民之初,大部分生产队选择后靠:往两边山上撤,靠山面水而居。后来搬到县内非库区(少数迁到阳新)的外迁户,由于故土难离也有人陆续迁回后靠。于是,在水库沿岸百余里的狭长地带,在山坡坡、垅岔岔,他们结茅为庐,遍山开荒,在石头缝里找生活,生产水平一下退到了刀耕火种的年代。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使国家元气大伤,以致对移民应有的照顾和帮扶政策推迟了若干年。
即便如此,国家也没有忘记库区,党的基层组织在那里苦苦支撑着,为了多打点粮食,带领移民群众“旱改水”、“坡改梯”,在水库边“围堤造田”,还组织群众下库捕鱼,上山种茶种果种药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然而,尽管这样抗争了,尽力了,库区群众照旧穷得叮当响,日子过得异常艰难:一是住房难,1979年春,还有2000多人无房住,6000多人住茅棚,严重缺房的17000余人。再是吃粮难,人平三分地,“吃粮靠供应,买粮靠救济”,一年到头吃红薯,吃得直冒酸水,男女老少胃病多。三是行路难,出门便是水,无船行不了路,整个水库一只小汽轮,群众靠的是小木船,风浪加超载,船翻人亡是常事。加上学校缺教室、缺老师,学生交不起费,卫生院缺医少药,病人无钱就医。
移民新村——富水阳辛村 移民搬离自己的家园,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为了保障移民的生活,1979年7月,省革命委员会要求,从当年至1981年,每年从富水电站上交省的电费中提取30%;此外,还从地区所收水费中拿出一半,作为移民发展的建设基金。当年,通山县富水库区开发办公室成立,对富水水库水电返还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项管理。在粮食供应取消之前,富水水库水电费返还款主要用于库区发展生产,解决贫困户生活困难。粮食供应取消后,水电费返还资金由主要用于发展生产逐步转向主要向群众发放粮食补贴。198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通山,指示通山要把山搞通、把库搞活。1985年2月,省委书记关广富带领省直有关部门深入通山,专题落实总书记指示。当年3月,通山县成立富水库区开发领导小组,编制开发计划,从此,库区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全新阶段。
巍巍富水大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