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面上出现一款香烟造型的棒棒糖,吸引了很多消费者购买。记者走访时发现这款“香烟棒棒糖”出现在中小学周边,吸引学生们“抽”起了“香烟棒棒糖”,似糖非糖,到底是卖糖还是卖烟草? 记者来到白马山小学附近一家文具店,在店内发现了一款“香烟棒棒糖”,包装盒正面写着“不燃健康 只品甜味”,画着食指和中指夹糖的图画,侧面标有产品名称、配料表、产品标准、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
商户表示,这个糖1块钱一根,小孩子都比较喜欢,是网红产品,蛮热门的,“这不是烟,只是带个盒子”,应该不会诱导小朋友吸烟,有些商品学校老师看到不让卖会控制尽量不卖。
在团城山小学附近的商店,记者随机进入5家商店,其中1家有售卖“香烟棒棒糖”包装上写着“硬质糖果,是糖不是烟”,同样有手指夹糖的图画。商店老板说这款糖卖2块钱,记者发现该产品包装盒上标有生产厂商、产品等级、使用年龄、产品地址但无生产日期、质量合格证、生产厂家等关键信息,疑似“三无产品”。
拆开纸盒,里面的塑料包装上也没注明生产日期,只写了保质期12个月。商户表示,应该都有生产日期只是不好找,在大包装、大盒子上。
大部分商户没有采购此类商品,认为“香烟棒棒糖”不像样,“一些伢来问我,为什么不进这个?我说,那像个啥一样,烟一叼着,他们说不是烟,我觉得不是烟也不像样。”包装五花八门小学生“换种态度”吃糖? 此类“香烟棒棒糖”其它城区的校园周边有没有?记者扩大调查范围,探访黄石港区、西塞山区、开发区·铁山区等更多中小学周边商铺。 记者来到了中山小学附近的商店,进入第一家没有发现“香烟棒棒糖”,第二家店,在一众零食当中记者发现一大盒“香烟棒棒糖”放在地上,包装盒上写着“换种态度吃糖”,画着手夹“香烟棒棒糖”的姿势,侧面包装有一行小字“本品仅供潮玩娱乐,并无不良引导”如此声明,形同虚设。 记者进入第三家商店,在一个货架的最里面发现了第三款“香烟棒棒糖”,面对记者的询问,商户拆开包装盒展示“就是个糖,不是烟。它是个棒子,塑料棒壳子,阿尔卑斯那样的棒棒糖那样的。”
在黄石港区花湖小学周边一家商店的零食区,记者看到了款式二的“香烟棒棒糖”。 在花湖小学正对面的商店,记者发现了一款包装很像“香烟棒棒糖”的商品,正面写着“装B神器”“注意不是烟”,侧面注明“本产品仅适用于15周岁以上人士”但商品却出现在小学周边出售给小学生。面对记者询问,商户说:“这不是糖,这是个烟棒子,是玩的。就是随便玩一下,又不是烟,玩具一样的。”
在西塞山区磁湖小学附近,记者在一家商店门口一眼看到“香烟棒棒糖”与款式三包装一样比它多一支棒棒糖,内含2支。商户:“做得像个棒棒糖一样的,趣味型的。” 沿湖路小学对面有一排商户,记者先探访了一家便利店,没发现“香烟棒棒糖”。随后,记者又进入一家文具店商户表示原来卖过,买的人不多,现在没卖了。 在黄石三中周边有两家文具店门口摆着零食小摊,记者先后查看两家店都没有发现“香烟棒棒糖”。商户表示没有这种零食,不卖这个,因为食品、卫生部门经常查,只要像烟的东西都不允许卖。 在开发区·铁山区黄金山第四小学周边,有一家文具店和一家超市,记者进入店内查看零食和文具售卖区均未发现“香烟棒棒糖”。 在铁山小学对面有一排商店记者未发现售卖“香烟棒棒糖”。记者向学生询问情况,一个小男孩说自己和同学在学校周边买过,一名商户告诉记者他觉得这款商品对孩子影响不太好卖完一盒后没有再采购。 记者将四个城区调查走访的情况反馈给了相关部门,后续整治情况,记者还将继续跟进。 中小学校园周边出现“香烟棒棒糖”零食,消费对象可能就是中小学生。对此,学生和家长是什么态度呢?记者把“香烟棒棒糖”给学生看有学生说,看到过同学在学校附近买“很多人买”,“我觉得这个有毒”,“幻想一下抽烟是什么滋味”...... 不少学生家长第一眼看到商品,一时迷惑是烟还是糖家长们普遍认为,“香烟棒棒糖”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好吓人,看到第一反应是烟,再一看是有个棒棒糖,完全是毒害未成年人心理。” 学生们的反应让我触动,家长们的担忧则更具现实意义。在这次对“香烟棒棒糖”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几乎每个城区的中小学周边都能找到这类商品的踪迹,商户的态度也各不相同,这种分歧的背后,是商家对利益与责任的权衡。 这次调查也让我们看到监管的缝隙与希望。在黄石三中周边,商户因“经常查”而主动规避风险;但在更多中小学附近,商品仍堂而皇之地陈列。这说明,只要监管持续发力,完全有可能遏制不良商品的蔓延。 作为记者,我们的任务不仅是揭露问题,更在推动改变。希望这次报道能唤起更多人对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关注——每一颗“糖衣”背后的隐忧,都值得被严肃对待。因为保护孩子,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