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在黄石
最忙的可能是嘴 30天不重样的过早 让你无痛变成晨型人 早餐吃得开心,工作都能带劲儿 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 看看有哪些你喜欢的早点吧~
“走,去地质里过早?!” “阔以阔以,我想7他屋汤粉再来杯绿豆汤”
老板娘说第一家早餐店从87年开始
如今已经有38个年头 不仅保留着几十年简单、质朴 更保留着自己的特色点餐方式
在市面上已经很难见到 80年代饭票的风格,点餐 撕票 划拉~划拉~ 人们拿着票到窗口排队 眼巴巴地等待着一份过早的惊喜
而生意如此火爆 让大部分黄石人 养成必来过早的秘密
必然少不了这口汤底
汤汁每天凌晨4点开始用新鲜牛骨头 加上独家中草药熬制 再与新鲜配料结合 馥郁的牛骨浓汤香气四溢
清汤粉配葱油饼 热干面配面窝 是许多人绝对忘不了的 “黄石老味道”
葱香、油香与肉香交织 位于市中心的 大别山葱油饼 闻着味就能找到
未经发酵的面团覆上 精心调制的香葱肉馅 经过老板之手揉捏 由圆转扁 与油锅贴合适应
无论是刚出锅还烫手的第一口 还是追逐味蕾本能 直至手中的最后一口 香味不偏不倚地惠及每一次品尝
让我们返璞归真 回味儿时那种简单的喜悦 让美味和步履一同慢下来 享受这葱油饼中包含的童年记忆 回归最初的美好
十几年的老手艺 圈粉无数黄石人
很多人慕名而来 就为了尝上这一口热乎喷香的生煎包
简单的蓝色招牌,30多平米的市井小店,店内右边是包子制作和烹饪的工作台,左边整齐的摆放着三、四个长桌。
没有华丽的装修和繁琐的价目表,菜单就是墙上贴着的一张红纸,但这并不影响络绎不绝的食客闻香而来。出一锅空一锅,店里一天能卖五六千个包子,忙到根本闲不下来。
这样既有满满上海情怀 又有浓浓黄石味道的生煎包 还不赶紧尝试一下~
走进包子铺,门口雾气蒸腾
哪怕是工作日,依旧排了长队
店铺位于西塞山枣子山路,九中西侧约90米。店名的“92”就是开店的年份。这两家有着三十年历史的老店,承载着很多人成长的记忆。
包子个头很大,微微发黄,虽然其貌不扬,但“包子有肉不在褶”,出锅时的香气扑鼻,肉眼见到肉的油汁浸出皮外,让人特别有食欲。老板说:为保证包子的品质,几十年来他们家坚持老面发酵,需要前一天就开始准备。
顺着巷子再往前走几步就是清汤铺了 清汤铺里同样都是满满当当的顾客
清汤分为大份和小份,价格很亲民,小份5元,大份6元。老板说店铺主要做街坊生意,薄利多销,每碗的个数他没特意数,都是看着放,大份有20来个。
馄饨现包现煮,新鲜干净。简单鲜香的汤底配上皮薄馅足的馄饨,一口一个,简单而满足。
清汤铺老板刘昌胜和包子铺老板刘昌加是兄弟俩,据他们介绍,包子铺和清汤铺刚开始是一家店,因生意好、客流量大,为扩大经营而拆分成了两家店铺,也就是现在的92包子铺和92清汤铺,离得很近,生意也始终红火。
在团城山,清晨最热闹的地方 当属三味坊了
最先到的一批商贩,支起榆木桌摊子 铺开水竹席面子,一气呵成,行云流水 摆上油亮的三鲜豆皮香香糯糯 支起铸铁的大锅热油翻腾 热闹的叫卖声变得嘈杂 掩不住邻里相遇的亲切寒暄
复古韵味的建筑,飞檐斗拱,青砖黛瓦 古色古香的街道牌坊 仿佛将人拉回旧时光 快言快语、雷厉风行 或是慢条斯理、优哉游哉 口中说的是乡音旧话 这里不愧是央视报道过的早餐地标 堪称黄石早餐的“集大成者”
遵义的羊肉粉、安庆的馄饨 广东的肠粉 本地的热干面、铜山口的牛肉粉 铁山的黑粉…… 正当季的食材,最应时的料理 遵循季节的更替 体悟周而复始的轮回 四时有序,人生有序 黄班师傅掌勺的三鲜豆皮摊前总排着队,铁锅烧得发蓝,他舀起米浆转着圈铺开,面皮边缘微微翘起时磕入鸡蛋液,用竹刮子抹匀,再铺上混着香菇丁、笋丁和五花肉末的糯米。“得等糯米吸足酱汁,表皮烤得焦脆才行。”他抹着汗颠锅,蒸汽里的米香肉香引得路人频频回头,高峰期一天能卖十七八锅。
贵州人刘顺静夫妇的遵义羊肉粉店已开了十年,羊骨与贵州中草药熬出的清汤泛着油花,配上遵义胡辣椒,辣度却依着黄石人的口味减了三分。
程记铁山黑粉摊前,食客们捧着碗站着也吃得香。摊主抄起漏勺,粉条在滚汤里打个旋,浇上三大勺浓汤,铺上大块牛肉,“加腌菜更爽口”,黑亮的粉条滑入喉咙,微麻微辣的滋味炸开让人额头冒汗,却直呼“过瘾”!
而糍粑包油条的组合,总让下陆人想起童年,软糯的糍粑裹着酥脆的油条,个头大得能把脸挡住,配一口豆浆,甜咸交织的味道里,藏着几代人的记忆。 街旁安庆馄饨木桌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细嚼馄饨。“别处的肉不放心,就认他们家。”老人独居,早中饭都在这条街解决,碗里的馄饨皮薄馅鲜,汤里飘着葱花,是他吃了多年的安心滋味。 不远处,刘先生正教儿子吃铜山口牛肉粉:“油条泡汤里,面窝蘸汤汁,这样才够味!”粗米粉浸在红亮汤底里,牛肉块炖得酥烂,孩子学着父亲的样子咬下泡软的油条,辣得直咂嘴,却不肯停筷。
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 靠的不只是嘴巴 还得有一颗浸透烟火的心 在三味坊 一碗热汤、一笼包子、几句闲谈 便是最扎实的生活底气 也是这座城市最暖的底色 是铁山街道冶矿路社区一条背街小巷 全长300多米 因经营特色早点和地方美食而声名远播
2019年6月底 冶矿巷经过将近3个月的升级改造后 迸发出新的活力 50家商铺约9600平方米的房屋立面 防雨层及隔热层等 都进行了大面积的改造整治 平常过早的摊点装饰一新 形成了新的风味景点 招牌为“第一家粉面馆”的店铺里
黄石人早餐爱吃粉面 和一般清汤、肉汤打底不同 黑粉 是用特制的酱作汤 由于色如酱油、黑亮润泽 故而被称之为黑粉
黑色看着厚重 但黑粉给了食客一种反差 浓醇不腻,咸鲜微辣,食之爽滑 黑粉的精华是酱料 三十多年来 老板夫妻俩每天清晨三点多 便起来进行酱料的制备工作 用几种豆瓣酱和精心组合的二十多味调料 将猪肉和牛肉 分别卤煮四十分钟以上 让肉浸足了风味 在冶矿巷除了有矿建黑粉 还可以试试另一家特色早点
被称为 铁山最好吃的煎饺
巷子南边,一家叫做“思味缘”的饺子店档口不大,但生意却十分红火。老板黄正武负责煎饺、老板娘则盛黑米粥和泡菜——这三样是店里的标配。
咬一口矿建煎饺,外皮又韧又嫩,馅料没有肉腥味,也没有多种香辛料的堆砌盖住本来的鲜味,就像家常饺子一般安心。
老板手上功夫到家,饺子底部有一层炕得恰到好处的金黄薄脆,香脆可口。
来上这么一场碳水盛宴 吃饱喝足 就是最惬意的过早体验 你从小吃到大 念念不忘的早点还有哪些?
欢迎留言推荐给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