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道德观察》栏目组深入我市,经过连续3天的跟踪拍摄,制作并播出了一部长达17分29秒的专题报道。 报道以《闪耀的平凡——“煎饼霞”和她的儿子》为题,深情讲述了我市一位平凡母亲张霞,用19年不屈坚守,为脑瘫儿子点亮人生的感人故事。报道播出后,在社会各界引发如潮感动,无数观众为之动容落泪。 故事始于2006年。张霞一家满心欢喜地期盼着二胎的降临,然而命运的转折在深夜悄然到来——她突然腹痛不止,羊水破裂。由于当时身处农村,就医不便,直至次日清晨才赶到医院。孩子剖宫产下,体重仅三斤多,医院接连下达了两份病危通知书。历经几场惊心动魄的抢救,这个弱小的生命终于挺了过来。当看到孩子逐渐能够正常吃奶、喝水,并对大人的声音做出反应时,全家人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放松,以为危机已经过去。 半年后,为偿还孩子出生时产生的巨额医疗费,缓解家庭压力,张霞将孩子托付给公婆,只身远赴广东打工。可命运的考验并未结束。一通来自婆婆的电话再次将她推入深渊——“孩子有问题,检查出脑瘫。” 确诊单如同一纸判决,让张霞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但她没有时间沉溺于悲伤,从此踏上了漫长的求医之路。 为支付全自费的康复费用,张霞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她曾租住在医院附近,请康复师上门教学,然后自己再花7个小时带着儿子重复训练。“我把他放到我前面,压着腿一点点慢慢拉到180度……”这样的画面,是母子俩数年的常态。 生活的重击接踵而至。在孩子康复不见起色、经济最为窘迫的时候,孩子的父亲选择了离开。张霞成了一名单亲妈妈,独自带着两个孩子。“所有人都让我放弃……我真的是舍不得。”张霞展现了超乎常人的刚强,“不能放弃,起码我还是能动的。我一定要坚持让他自己能喝水,自己能吃饭。” 为了生计与康复两不误,在女儿的帮助下,张霞于2023年开起了煎饼摊。
上午带儿子做康复,下午出摊,她开启了“两不耽误”的艰难模式。她的故事通过网络传开,社会各界随之伸出援手:市政府解决了廉租房问题,市残联进行了无障碍改造,罗家桥街道为她安排了免费档口。
这份来自社会的温暖,被她转化为行动,她开始免费为残疾人和环卫工人送煎饼,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煎饼霞”。 在张霞“我相信我的儿子会越来越好”的坚定信念下,奇迹正在一点点发生。 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师胡先毓在节目中动情地描述着张子炎的进步轨迹:“从最初坐着轮椅来到康复中心,到依靠步行架艰难挪步,再到如今能够短暂脱手独立行走,他的每一个进步都是用汗水和信念浇灌出来的。”更令人振奋的是,医生宣布了新的康复目标:“后期我们准备不用步行架,改用拐棍进行训练,这将是他迈向独立的重要一步。” 然而,比身体康复更触动人心的,是张子炎内心的蜕变。在心理老师刘惠群的耐心引导下,那个因自责“拖累妈妈”而自我封闭的少年,终于找到了情感的出口。在一堂课上,当妈妈对他讲出“妈妈爱你”“妈妈永远都在”时,他瞬间破防:“这句话,我等了好久。因为她从来没有在我面前表达过。”
十九年的坚守,母子俩彼此温暖,彼此成就。 如今,张子炎的成长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他不仅实现了基本生活自理,更在母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完成了从“被爱者”到“施爱者”的转变。“我觉得爱的回馈就是要先把自己照顾好,再去帮助妈妈,最后回馈给更多的人。” 这番朴实的话语背后,是他实实在在的行动——主动分担家务,学着做饭洗衣,抢着去取快递,凡是力所能及的事,他都努力去做。“因为我看到妈妈在帮助别人,我就照着学。”这份爱的传承,让曾经的单向付出变成了如今的双向奔赴。 9月20日,张霞的煎饼店罕见地歇业一天。原来,她受邀参加黄石市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作为“身边好人代表”登台分享。 活动结束后,当她推开家门,一个精心准备的生日惊喜正等待着她——孩子们悄悄准备了生日蛋糕,为她庆祝50岁生日。 十九载春秋,6000多个日夜,张霞始终守护着脑瘫的儿子,陪他康复,扶他站立,伴他读书。这位母亲用瘦弱的肩膀,为孩子撑起了一方晴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