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金山街道圣水泉村渐渐热闹起来。新装的路灯下,是平整的村道、欢声笑语的广场和绿意盎然的“小三园”。从昔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窘迫,到如今“一步一景”的惬意,这场深刻的变迁,始于一条路的新生。 夯实硬件根基 铺就乡村“安心路”
“过去最怕下雨天,出门一趟,裤腿全是泥点子。”村民王大姐的感慨,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改变的决心始于一场场“村居夜谈”——村干部与村民围坐,将“路难走、污水流、夜路黑”这些急难愁盼记在纸上、刻在心里。工程启动后,党员带头拆柴棚、村民主动让土地,村干部更是顶烈日、熬深夜,奔波于工地与农户之间,机器的轰鸣声中,满载着全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汗水终会换来实绩。如今,3.6公里硬化村道贯通全村,168盏路灯点亮夜晚,道路硬化率与亮化率分别达95%与100%;污水管网接入136户,污水处理率达70%,昔日污水横流之景彻底成为历史。这条“安心路”,不仅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更通进了每位村民的心里。
做优乡村环境 路修好了,村里的变化才刚刚开始。“路好走了,咱们房前屋后是不是也该美起来?”这个想法很快在村民中形成共识。村里的“美颜”工程,从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悄然启动:废弃的砖瓦、河边的鹅卵石、自家的竹篱笆,这些寻常物件在村民巧手下重获新生。一片片闲置地、边角地化身为一处处特色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村民赵大婶家屋后堆杂物的角落,用旧砖瓦垒成了别致小菜园,“没想到角落也能成风景。”她笑着说,“邻居们都爱来这儿坐坐,聊聊家常。” 生活的“味道”愈发浓厚。随着文化广场、议事亭、休闲长廊和百姓大舞台陆续建成,昔日的卫生死角变成了邻里交流的“会客厅”,闲置地成了孩子们的自然课堂。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全村累计改造利用闲置地2.5亩,建成特色“小三园”7处,新增文化广场2处、议事亭1处、休闲长廊1处和百姓大舞台1处,一场从“安居”到“乐居”的升级悄然完成。 培育文明乡风 家园的“颜值”提升了,村民们对精神“气质”的追求也油然而生。大家不再只关心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开始思考如何让共同的大家园更和谐、更有人情味。为此,村里顺势将这股向上的心气引导到制度建设与风尚培育中。修订完善的村规民约成为共同准则,新成立的红白理事会推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渐成新风,“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火热开展,在邻里间树立起可见可学的榜样,形成了你追我赶、向善向美的良好氛围。 这股文明新风,最终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和谐。村级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连续3年保持在98%以上——这个数字,是乡风文明最有力的证明,意味着曾经的邻里摩擦多在互谅互让中消弭。从整洁有序的“面子”到和谐文明的“里子”,圣水泉村由此完成了从外在颜值到内在气质的最深刻蜕变。
从泥泞小路到宽阔大道,从闲置角落到方寸美景,圣水泉村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从“硬件强”到“软件优”再到“主体活”的清晰进阶路。这里,山水田园的“颜值”与和美乡风的“气质”相得益彰。展望未来,村庄将以现有成果为新起点,致力于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探索产业文旅融合,让和美乡村更具活力。这场生动的“变形记”仍在继续,最美的风景既写在村民的笑脸上,也铺展在村庄充满希望的未来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