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黄石 互动 黄石动态 走进云庐:从杭州到黄石,探寻宋式生活韵律 ...

[同城] 走进云庐:从杭州到黄石,探寻宋式生活韵律

[复制链接]

走进云庐:从杭州到黄石,探寻宋式生活韵律

发表于 2025-10-25 18:52:24 来自 同城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1000 0 查看全部

10月23日-25日,受黄石国投集团之邀,与本地媒体代表组成考察团,赴杭州、义乌,开启一场关于宋韵美学的深度探访。此行目的明确——为黄石大冶湖核心区的国投绿城·兴隆院项目寻找灵感。走访的绿城两大标杆作品——杭州春颂香雪里与义乌凤栖逸庐,宛如宋画中的双轴:一轴指向自然山水的诗意栖居,一轴聚焦都市繁华中的隐逸哲学。

选择这两地,暗含深意。杭州春颂香雪里依托超山梅林与丁山湖,以宋代山水画为蓝本,重构“步移景异”的园林序列;而义乌凤栖逸庐则直面城芯喧嚣,以“国际东方大境”实现“离尘不离城”的平衡。二者看似路径不同,实则共同回应了一个核心命题:如何让千年宋韵在当代生活中重现。

TAN_1777.JPG

东方美学的现代演绎

春颂香雪里·宋画的现代转译

踏入春颂香雪里示范区,瞬间被其“一轴一带八景十巷”的格局吸引,整体布局以中央山水景观轴为骨架,建筑设计以新宋风为特色,项目中“场景叙事”的表达,让我们感受到宋代文人的风雅。

杭州春颂香雪里项目体现了宋式美学的现代转译,“如入宋画”是其空间组织概念的内核。LEAP设计团队此为灵感,通过不同高度和层级的划分优化空间视觉序列,归家动线的设计,让居民每日穿行于“探梅、寻幽、听雨”的意境中,借鉴了宋代山水画的“三远法”构图理论,营造出步移景异的沉浸式体验。设计团队汲取雅致、极简与醇和的宋风美学,将东方韵味与现代生活理念完美融合。

TAN_1788.JPG

TAN_1896.JPG

凤栖逸庐·城芯的隐逸贵韵

与杭州春颂香雪里的自然叙事不同,义乌凤栖逸庐项目则展现出另一种东方美学的现代表达。项目以“国际东方大境”为核心理念,强调“离尘不离城”的隐逸贵韵,在城芯繁华中营造静谧。

凤栖逸庐的规划设计以“西园雅集”为灵感,打造“一池三涌、凤栖九逸”的隐逸游园。通过浅坡飞檐、金属格栅与景观水轴的结合,塑造出极简飘逸的现代东方建筑仪态。设计以叙事场景驱动空间的融合,建筑、景观、室内,各专业协同打破空间边界,最终实现东方气韵人居环境的完整表达。

其核心突破在于“泛会所”设计,约2500㎡的复合空间整合茶室、书斋、私宴功能,成为社区交往的中心,这种设计直指当代都市人的痛点:在高效与闲适之间找到平衡点。

微信图片_20251025162320_22_307.jpg

微信图片_20251025162324_25_307.jpg

媒体与匠心的思想交融

在专业导览的讲解下,小编沿着精心设计的参观动线,逐步领略了园林的意境营造和建筑的空间布局。在杭州春颂香雪里,体验了“如入宋画”的梅花主题园林与归家巷陌。而在义乌凤栖逸庐,则感受了“水韵坊巷”的归家礼序与泛会所的多功能社交空间,这种场景化的体验让我们对绿城产品的细节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现场大家与项目团队就“宋代美学的当代价值”这一主题进行讨论,项目团队分享了如何在现代建筑中保留和发扬传统文化精髓的经验与思考。我方结合黄石本地特色,就“如何将宋式美学与黄石本地人文、自然环境融合”这一议题发表了见解。特别探讨了将黄石元素与宋式美学结合的可能性,为两地建筑文化的交流互鉴提供了新思路。

TAN_1810.JPG

TAN_1797.JPG

黄石与宋韵的当代对谈

通过此次考察,我们对“云庐系”产品线的核心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绿城“云庐系”遵循“非核心之地不入、非人文荟萃不取、非自然之境不选”的选址要义,必选址于城市核心资源聚集之地,同时兼具自然山水之胜。

这一理念与黄石国投绿城兴隆院项目的定位高度契合。作为黄石首座“云庐系”作品,兴隆院项目坐落在黄石市大冶湖核心区,背倚黄荆山,一线临大冶湖,拥有天然的山水画卷优势。

从杭州到义乌,再到黄石,宋韵一脉相承。此次双城之行,不仅带回了先进的设计理念与经验,更为黄石兴隆院项目如何融合本地文化元素提供了新思路。兴隆院项目在本土化实践中可以融合两大项目的优势,从香雪里借鉴“低密规划与自然借景”的布局策略,从凤栖逸庐学习“城芯资源整合与圈层场景营造”的设计思路。

这场双城考察的背后,实则是中国当代高端住宅的一场静默革命。当多数项目仍在追逐西方建筑符号时,绿城选择回归东方美学。对于黄石而言,兴隆院项目的意义远超建筑本身,它是一次城市文化的重塑——让三千年的工业文明,与千载宋韵在山水间相融共生。

微信图片_20251009155242.jpg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在黄石 ( 鄂ICP备12002244号-6|鄂公网安备 42020202000105号 )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