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入花博汇,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斑斓的秋日花海。粉黛乱子草如烟似雾,百日菊与万寿菊在阳光下交织出暖色调的画卷,游客们穿梭其中,或驻足拍照,或漫步闲聊。与传统赏花景区不同,这里的花海与欧式风情的弗洛伊鲜花小镇相映成趣:尖顶建筑旁点缀着复古街灯,万寿菊花墙前聚集着拍照的年轻人,仿佛一步跨入了欧洲庄园。而转角走入问茶村,画风倏变——青砖黛瓦的古戏台上,一场《不折风骨》古风话剧正在上演,演员与观众近距离互动,台下座无虚席。这种中西景致的无缝切换,恰是花博汇的独特魅力。
深入景区,更能感受到“文脉赓续”的生动实践。在古戏台旁的非遗工坊内,根雕、古琴等传统技艺通过手工艺人的现场展示焕发新生;而夜幕降临时,一场“知音花月夜”沉浸式夜游项目又将伯牙子期的传说以光影技术重新演绎,游客可跟随十二花神的线索,在1.7公里的动线中体验古今交融的叙事。这种将知音文化、非遗元素融入自然景观的方式,让荆楚文脉不再是书本中的概念,而是可触、可感的沉浸式体验。
最令人惊艳的是那片粉黛乱子草花田。柔和的粉色云雾绵延开来,游客们沉浸在这片浪漫中。有位戴蓝色帽子的朋友特别专注,蹲在花丛中认真取景。当我靠近这些粉色花穗时,细碎的绒毛在逆光下泛着微光,给整个园区蒙上一层梦幻滤镜。
花海、古村、科技装置与欢笑的人群共同构成一幅和谐图景。若说黄鹤楼展现了荆楚文脉的历史厚度,花博汇则让人看到这条文脉如何在新场景中“活”起来——它既是四季不败的鲜花,也是古戏台上的铿锵唱词;既是传统技艺的匠心坚守,也是科技赋予的新鲜表达。正如景区内一句标语所言:“花开了,生活也开了”,这里的“文脉”正以轻盈而生动的方式,融入寻常百姓的休闲生活。
临行前,秋日余晖为花海镀上金边。这趟旅程让人确信:荆楚文脉的赓续,既需要黄鹤楼的千年守望,也需要花博汇这样的田野创新。当文化从历史中走来,在当下生活中扎根,才能真正成为支撑发展的“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