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手机扫码登录更安全

搜索
发新文章

5858

积分

好友

主题

[文学] 东方樵的散文《说“释”》

发表于 2021-7-24 16:21:57 | 查看: 5054| 回复: 0| 来自浙江

说“释”

 


一位很要好的朋友,陷入一场情感纠葛,想割断情丝恨缕又难以自拔。那天来找我诉说,我劝他记住一个“释”字。他愣了一下,我问他知不知道“释家”的“释”是什么意思,他说“释”就是释迦牟尼。我说这样理解很肤浅,“释”的本真意义就是“放下”,佛家的教义归结到一点,就是劝人放下,懂得放手。  

我说这话是没什么根据的,压根儿就没读过什么经书,凭想当然说说罢了。但后来我常常寻思,难道这杜撰就没有一点道理吗?过年的时候,一位念佛多年的堂嫂来家,我说了自己的想法。她居然说我说得还不离谱儿,并举了一个例子来附证。她接触过一位南亚的华裔女居士,女居士一百多岁了,却神清目朗,言动利索,看起来只有六七十岁的样子。人们问她何以修炼得这么好,她说什么也不想,昨天的事过去了不想,明天的事还没来也不想。女居士的“不想”,实质上就是“放下”。  

当然,“释”不是什么都放弃,而是有所取有所弃。那个华裔女居士,把过去时的昨天和将来时的明天统统放下了,但她并没有说放弃今天。放弃昨天和明天的念想,正是为了好好地活在当下,活在今天,“释”于所当“释”,是为了“取”于所当“取”。这样一种佛家智慧,是不能妄用“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之类的话来否定和嘲笑的。“释”存在两种情况,主动的和被动的,主动的“释”——“放下”——才符合佛家精神,主动的“释”才有功果可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佛”就是功果。而被动的“释”是“取”之不当所造成的后果,它等于“失”——“失去”,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占了便宜失了人心,赢得利欲丢了名节等,都属此类。前一种“释”,才是真正的“释”。  

其实,“释”不是佛教的专利,它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存智慧,每个人几乎无时无刻不面临着“释”与“不释”的问题。围棋大师吴清源曾送聂卫平四个字,就是“不搏二兔”,在某个时刻只能去抓一只兔子,而要放过另一只兔子,这与民间所说的一双手只能捉一条鱼是一个道理。你不想“释”去任何一只兔子,不想“释”去任何一条鱼,结果显然是什么也得不到。有一则东非寓言,说一头饥饿的鬣狗闻到了烤肉香味,决定沿着一条小路去寻找。走了一段出现了岔路,它不知道究竟哪条路通向烤肉。最后,决定哪条路也不放弃,它把四条腿分别跨在两条小路上,两条小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宽,鬣狗的四条腿越趴越大,最后实在难以忍受,颓然倒在了地上。这条鬣狗的悲剧就在于不懂得“释”。应该“释”而“不释”,轻则给心灵带来痛苦,重则给事业带来损失,甚至给人生带来灾难。文章臃肿而舍不得割爱,就必然难成精品。天资卓异而舍不得声色犬马,到头来只能成为庸才。遇到海难舍不得丢掉累赘,就很可能葬身海底。能“释”才有文学艺术,能“释”才能进德修业,能“释”才会遇难呈祥……  

不过,事情往往是这样的。知道“释”易,实践“释”难;劝人“释”易,己行“释”难。如果该“释”的东西,到眼一看就像肿瘤一样,那“释”起来就很坚决,就很容易,就没有内心痛苦。而该“释”的东西总是具有迷惑性的,明明是红肿,当局人视之却是艳丽的桃花,明明是烂脓,当局人尝之却似甘酸的乳酪,这样子“释”起来就如拿刀割自己的肉那般不忍,那般艰难,那般痛苦。关于“释”的不忍和艰难,《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作了最形象的说明,“功名”“金银”“姣妻”“儿孙”,“取”之惟恐不及,“保”之惟恐不固,怎么忍心轻易“释”去呢?有个笑话,某人在路上捡到一颗石子,另一个人假装要买它,捡石子的人死活不肯,竟把它当成宝贝装进了兜里。世间上,这样不忍“释”去的“石子”该有多少?  


人一般只有在大劫之后或将终之时(葛朗台之类除外),才能大彻大悟,意识到这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释”的。然而,这大半已经晚了。记住玄奘说的话吧:没有的,我没有伸手,拥有的,我早一些放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QQ|小黑屋|在黄石 ( 鄂ICP备12002244号-6|鄂公网安备 42020202000105号 )

GMT+8, 2024-5-5 16:16 , Processed in 0.36390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