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工业 聚力创新 加快形成赶超发展新动能
19日,市委书记马旭明率市党政代表团赴上海市松江区学习考察,实地了解当地科技创新、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城市建设等情况。他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对标先进、聚焦工业、聚力创新,努力加快黄石赶超发展步伐。
松江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总面积604.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6万,是上海连接整个长三角、辐射长江流域的核心区域。松江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标准实施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旅游产业发展三大举措,实现了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局面。2017年上半年,松江区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0.1%,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达284%。
代表团一行首先来到上海泖田湿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占地面积1500余亩,是目前上海市最大的农业生态园之一。当了解到公司采用创新技术,在集聚式池塘内用循环流水养鱼,取得了节水、节地、节省劳动力等明显成效后,马旭明说,黄石是百湖之市,拥有悠久的养鱼传统,可充分借鉴其湿地保护和高效养殖的做法,加快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上海雪浪湖生态园占地1300亩,是按国际五星级标准建造的上海首家人工温泉度假酒店。在详细了解生态园的建设投入、管理运行等情况后,马旭明说,黄石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美,同样具备打造中高端休闲度假区的潜力。相关地区和部门要认真总结考察经验,坚持高标准规划和建设,着力打造一批高质量休闲度假项目,带动全市旅游业发展。
在松江城市规划馆,代表团一行听取了城市规划、历史、地理、建设、保护等情况介绍。马旭明对松江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大力推进“人产城”融合发展的做法表示赞赏,并就土地供给、产业发展等问题与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泰晤士小镇是一个集居住、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社区,既参考了英国泰晤士河沿岸的建筑风貌,又融合了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旅游文化元素。马旭明在参观小镇后表示,泰晤士小镇的规划建设对于黄石推进城市建设很有启发意义,要坚持品质第一、规划先行,做好特色文章,不断提升城市美誉度和舒适度。
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是松江依托G60、G15、G1501和S32四条高速公路网,借助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程度高的特点,着力打造的一个开放型、面向长三角的国家科创要素对接平台,目前已经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点。代表团一行来到展示馆,边走边听,边思边议,详细了解松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经验做法。马旭明指出,松江区经济发展坚持以G60科创走廊建设为载体、以发展工业为主导、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做法和经验,值得黄石认真学习。要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围绕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努力掀起黄石工业发展的热潮。要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对工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认真研究科创工作,加大科创投入,推进我市在人才引进、技术研发、创新创业等方面再上新台阶。
在结束对库卡机器人公司的参观后,马旭明表示,这次参观学习活动时间虽短,但内容丰富,收获匪浅,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产业集聚板块,创新发展的活力让人印象深刻。希望代表团成员把见闻带回去,把思考带回去,把经验带回去,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提高本领,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效的措施推进黄石工业强市、赶超发展。
市领导刘旻、叶战平、徐继祥、李修武,各县(市)区(开发区)党委(党工委)主要负责人以及部分市直部门负责人参加活动。
核心提示 一条黄浦江,将上海市松江区分成浦南和浦北。600平方公里的松江大地上,一幕幕赶超升级、跨越发展的壮丽画卷让人热血沸腾:在浦北,人车欢畅,G60松江科创走廊项目建设激越迈进,松江大学城莘莘学子活力四射;在浦南,桨声灯影,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特色鲜明。从农业县到工业区、从松江制造到松江创造、从粮油生产到生态旅游开发……松江区用其无穷魅力与无限潜力,演绎出双翼齐舞、同频共振的精彩华章。
作为上海的远郊区,松江区曾是后发地区。然而,该区找准定位,借梯上楼,善于创造性地借力谋势,从而抢占发展先机,立于不败之地,一举成为上海市举足轻重的经济强区。
近日,黄石日报记者来到上海市松江区,走进当地园区、企业、学校、庄园,感受黄浦江畔澎湃的发展热浪。
借力谋势 一座大学城活了一个区 大学城,因为大学汇聚而成为特殊的吸引和聚集人才的地域,政府希望通过大学城的建设,改变城市和产业布局、人口的区域分布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松江大学城,就是这样一座“城”。
松江大学城占地约4.8平方公里,内有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七所高校,拥有近10万师生。
“以前这里就是一块荒地,就是有了大学城,松江地区才真正有了活力。”当地市民冯世佳说,松江大学城给松江区提供了新发展机遇,带动了松江新城的房地产业,并给松江带来了许多商机。各大高校的毕业生也给松江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拿出8000亩地供给高校,这实在是一次大胆的尝试,非议之声在所难免。
随后的事实证明,松江区委、区政府的力排众议,确是明智之举,2007年,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贯通营运,松江大学城周边交通环境得以翻天覆地的变化--地铁的开通,活跃了松江的相关产业,而各大高校的毕业生也因松江环境的改善,更愿意留在当地就业。
“基础先行、环境优先”,为了改善松江人居环境,提升城区品位。松江区历时5年建成了颇具英伦风情的泰晤士小镇,让居住、休闲、旅游、购物等功能一站式备齐,为吸附精英人才在此定居就业打好了基础。
有了大学城,才有了地铁线;有了地铁的便利,才吸纳了更多的人口向松江聚集。在原有规划中,2020年松江区人口规模将达到125万人,然而早在2010年,松江区常住人口已经突破158万,2015年底实有人口超过200万,人口规模提前十年超出原来预期。当地的房价也从每平方米几千元一举突破均价4万元大关。交通的便利不仅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满怀理想的大学毕业生、投资人和企业家。
松江规划展示馆
转型升级 打造G60松江科创走廊 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是松江依托G60、G15、G1501和S32四条高速公路网,借助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程度高的特点,着力打造的一个开放型、面向长三角的国家科创要素对接平台,目前已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点。松江区经济发展也坚持以G60科创走廊建设为载体、以发展工业为主导、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
在松江洞泾镇莘砖公路北侧一块300亩的土地上,一座座塔吊挥舞着长臂,工人们正加紧作业。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段,将崛起一座现代化的机器人产业园。
这是科大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在这里投资11亿元建造的一个集智能制造中心、机器人研发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为一体的大型基地。两年后,这里每年“走出”的机器人总身价将高达35亿元。
在松江区,围绕G60沪昆高速公路,一批新建的厂房“拔地而起”,一些旧产业园的“二次开发”进行得如火如荼。以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为例,该处原是一处几近空置的传统厂房,而今摇身一变,成为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上一个颇受热捧的高科技园区。截至去年年底,其入住率达95%以上,主要吸引了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百余家智能制造中小企业。
这是松江区经济转型阵痛后的涅槃新生。
松江区因地处黄浦江上游,一直是上海市的饮用水源保护地,因其特殊性,松江区从发展之初,就注定了要主动屏蔽一些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的进入。然而尽管如此,松江区早年还是从其他地区接受了不少土地资源耗费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如今,松江粗犷式的产业用地模式已出现弊端,该区产业用地规模已超过10万亩,剩下的可供工业用地不到2万亩,其中最近4年的供地面积仅为6400多亩。
困难在眼前,机遇在哪里?换一种思路,眼前就是新天地。松江区通过政府回购形式推进土地二次开发,累计调整企业1470余家,腾出土地18400余亩,调整出厂房面积583万平方米。
随之而来的,是G60松江科创走廊沿线大发展时代的来临——
G60,即沪昆高速,松江区的经济命脉。2016年5月24日,松山区政府宣布全力推进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围绕G60,松江由东向西,在高速公路两侧着力打造了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洞泾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等九个功能各异、特色鲜明的园区,初步形成了以松江新城为核心的“一廊九区”空间布局。
7月12日下午,松江区政府、杭州市政府、嘉兴市政府在上海签署了《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共享横跨三地的沪嘉杭G60科创走廊。
犹如一条锦带,G60高速串起了上海市率先建成的郊区新城、全国规模最大的大学城、上海面积最大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在这里,沿线产业园区贡献了松江90%以上的工业产值,集中了松江60%的规模以上企业,集聚了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15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以及100多个市区两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
G60上海科创走廊
库卡机器人公司
发展旅游 串起休闲农业产业链 夏木葱葱,虫吟袅袅。松江的浦南地区一派江南田园好风光! 从G60行驶至新浜出口下,沿叶新公路直行,五厍农业休闲园区就置身在这片蓝天白云下。园区内,松江首届国际梦幻灯光节正在香薇玫瑰庄园精彩上演。庄园酒店经理黄英介绍,该庄园总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园区内涵盖玫瑰观赏、婚庆礼仪、玫瑰育苗、盒花销售及玫瑰系列产品,另外还配建有农作物种植区、水果采摘区、休闲垂钓区、珍禽养殖区,每月的游客接待量达到了3000多人次。
“让城里人来歇脚,就要让他们喜爱。”在松江区新浜镇,松江首届荷花节现场人头攒动。筹办荷花节的新浜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陆伟冰说,荷花节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8年,冠名也从新浜荷花节升格成为松江荷花节。依托1000亩荷花种植基地,他的团队注册了“禾露”商标,延伸出荷花种苗供应、荷花观赏、莲蓬采摘、荷叶茶加工、藕粉生产等农业产业链条。
从单纯依赖“靠天吃饭”的一亩三分地,到如今探寻更多的致富渠道,乡情旅游正让松江浦南地区的村子日渐热闹起来。新浜镇党委委员张健告诉记者,以新浜镇为例,该镇紧扣春有牡丹夏有荷,秋有葵花冬有梅的花期开展旅游节庆活动,依托雪浪湖景区和雅园景区发展红色旅游、廉政旅游和文化旅游,去年全镇共接待游客70多万人次,创收达到3000多万元。
在外人眼中“闭塞而偏远”的松江村庄,如今却正在经历着一场由乡情旅游开发带来的嬗变。
松江的农业不但催生出“佘山”水蜜桃、“仓桥”水晶梨、“三泖”黄浦江大闸蟹、“浦江一号”团头鲂、“老来青”大米等名优产品,产生了被中央屡次肯定推广的家庭农场主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有农业的高度现代化、产业化,有农耕文化的传承和体验,更有能让“城里人来歇一歇脚”的理由。
雪浪湖生态园
优化环境 为企业提供贴心服务 7月初,海尔集团与松江区政府、临港集团签署三方协议。而据知情者透露,这项投资100亿元以上的项目,是在短短三四周的对接后,就敲定了落户上海松江。
海尔之所以这么快就选择松江,除了G60松江科创走廊本身的影响力和税收上的优惠政策,还有松江区贴心的对口服务。
“之前,听说海尔要在全国布局选址,我们立刻赶往青岛海尔总部进行洽谈。”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深入对接,海尔对G60松江科创走廊的认识不断提升,最终选择松江当做转型出发的新港湾。
为了更好地推进项目建设,松江独创了“微信群审批制度”。顾名思义,这项制度就是以微信作为交流工具,为企业提供优质、周到、精准的服务,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在微信群中,区长坐镇,企业负责人随时可以提出生产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群内分管副区长、项目行政审批的各委办局一把手负责解决,并实时跟进项目进展,打破了行政审批的时空界限。
其实早在2015年,松江区就率先出台了规定:工业用地减量化所产生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应确保不低于30%仍用于产业发展。松江去年通过减量化腾挪出1715亩土地指标,其中超过60%用于工业项目。
服务还体现在细节之中。在松江区行政服务中心规土局受理窗口,摆着绿、蓝、粉、橘四种颜色收件袋,装在绿色收件袋中的审批项目材料,都将优先审批并且加快审批速度。这样的重点项目在其他审批部门流转时,同样会得到绿色通道的服务保障。对于企业来说,整个项目从立项至开工可减少一半时间。
零距离、零等待、零障碍、零时差、零缝隙、零投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许可科秉持“六个零”的服务理念,加快办照效率,在企业申请登记过程中,材料齐全、符合规定的,办事时限缩短到了5个工作日,遇到园区集中登记,则缩短到了3个工作日……
正是出于长远的思考和精准的服务,松江区吸引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一项项不可思议的企业落地速度记录正在松江被一次次刷新、一次次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