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我们拿起手机就能购买商品,而过去,物资匮乏,购买生活物品需要凭票证定额供应,一张张票证浓缩了历史,记载着沧桑 今天《黄石,一个点石成金的地方——“物”见75年》专栏,来看小小票证如何见证经济发展,在祥子民俗馆有一个展区贴满了各种纸票,上面有各种计量单位,有的还有“严禁买卖”等字样,这些都是馆主夏中祥的收藏,也是他年轻时的记忆。
祥子民俗馆馆主 夏中祥:食堂的饭菜票,打开水的开水票,甚至洗澡票,还有冰棒票,这都是我使用过的,还有布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供给匮乏,国家不得不对消费品实行调拨分配,大多凭票证限量供应。
祥子民俗馆馆主 夏中祥:当时每个村里是集体的公分,每个家庭有多少劳动力,有多少人,村里就给你们分多少粮票,规定了多少斤粮票,领粮票的时候到单位书记那里领,还要盖章。随着时间的推移,粮票渐渐淡出市场,各类开水票、洗澡票,通勤票、理发票开始出现,人们开始购买服务,享受生活。
祥子民俗馆馆主 夏中祥:那个时候是80年代末期,使用方式已经开始变了。有的票是像单位分下来的,也相当于是福利性质。用完了之后直接到公司去买,买了就可以用。从“买不到”到“买买买”,如今,城乡商场林立商品种类丰富多样。
曾经的稀缺物资,现在正摆在一个个货柜上等待着消费者的选购。
市民 黄青林:在购买上面比较自由,货物齐备,手中也富裕一点,货物也充足一点,社会在进步。从凭票限量到采买自由,社会经济的发展让这些票据成了历史的符号。
这个国庆假期不妨也去祥子民俗馆看看这些有趣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