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手机扫码登录更安全

搜索
发新文章

788

积分

好友

主题

[文学] 柯寅 | 诗集《渐近线》印象

发表于 2024-11-25 01:00:00 | 查看: 38346| 回复: 0| 来自湖北

诗集《渐近线》印象


◎柯寅

读到《渐近线》这首诗,有一种微微的悲壮感。诗人把人与人的关系比喻成日渐疲惫却又充满向往的渐近线,作者这样交代有着深层的意义!两条线有可能相交但有可能永远不想交,为了这相交,可以倾情付出可以心力交瘁,可以接受一切好或不好的结局,这体现了诗人比较清醒的情感价值性,用这首诗作为诗集的主题诗是很恰当的。诗歌《我进出世界的三种方式》是一种向上的正面呈现,诗人想安心品尝经过耕耘获取的粮食的光芒,为了哪怕只做一个提灯人的结局,可以堵上漫长的一生。诗歌《笔直抄》有一种刻骨的痛感,心与心的奔赴是最远的距离,我们的痛苦是不因提速而能抵达彼此。这三首诗基本可以整体反映诗人潜意识里缠绕的心理走向——既矛盾又和谐!
耀文是一名新乡土诗人,作为60年代出生在农村又有农村生活经历的诗人,对土地自然有深刻的情感,他的许多诗作是直接描述乡村生活的,如《扯草经》《春笋拔节》《干草垛》等作品,充满乡村情趣,无疑是对昔日热闹乡村生活的祭奠。而所谓的新乡土诗,我个人认为除了情感,诗人应该有更多纵深的思考。诗歌《小院之春》的结尾——妈妈,又一个春天来到人间,这是一种预言式的沉沦,一种沉浸式的表达。而物象的表达归根结底要指向对人事的缅怀,对既往的归结。我们来了又离开,见证曾经的所谓繁华,回忆并不美好但有着深深烙印的物是人非,苦苦找寻的是曾经遗漏在乡村的那个痛点。
男人对父亲的情感总是矛盾而复杂的,有时甚至是粗糙的,父亲常常是后辈模仿而又超越的对象,注定父亲这个角色有一点悲剧色彩,现实中的父子关系有多少是真正和谐的?至少在某些时段是充满了违和感的,幼年时的依赖,少年时的怨恨,青年时的不服,只有到了中年为人父的时候才开始对父亲有了些许的认同,且这种认同多是被动的。父子的心理距离由远而近,但这相近常常来得太迟,当我们的父亲在毫无心理契合的情况下突然离开,情感的钟声戛然而止。而作为诗人的耀文对父亲的怀念是简单、朴素而又印象深刻的,诗歌《给父亲》描写小时候父亲带他去四医院拔牙的过程,但父亲最后就病死在诗人曾经拔过牙的四医院,人生无常,但总有一些时空的巧合,医院是让人走向健康的新生之所,也可以是生命终结之地,是诗人内心深处的一道伤痕,揭不开、看不得而又遮不住。
耀文是生活在还地桥镇的诗人,他的作品自然要涉及这个小镇的一些地方,西流溪,前湖村,三山湖,梨园,熊家境,这些还地桥镇耳熟能详的地方,作者无疑都多次踏足过,诗歌《熊家境》重点写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门口相视无语(或缺少交流)的情景,诗人因此感慨这平淡如水的岁月缓慢而悠长,仿佛时间凝固,你和我还没有从梦中醒来,诗人把自己代入进去了,是羡慕、遗憾还是感叹?谁又说得清呢?这不正是两头渐近线的走向性重复吗。在《西流溪》这首诗中诗人想努力听懂溪水在说些什么,显然这是徒劳的,但无论是否有人能听懂,溪水始终自顾自的西流而去,人能懂一条溪水的心思吗?甚至人能明白另一个人的心思吗?人真正能懂自己的心思吗?诗人的内心始终有种情感隔阂的距离感。所以我们回到诗集开始的第一首诗《笔直抄》,其实就已经给诗人这一段时间的心路历程作了一个预示和总结。
平静内敛细腻是许多诗人共有的特征,耀文自然也具备,诗歌《众草抬着闪光的露珠在起舞》既是拟人化描述,更是一种隐喻,一种自我实现!有人锄草有人植草,无论是锄草、植草都没有错,草闭口不谈自己的价值,只是抬着露珠起舞,而作为草民的普通人面对现实又何尝不是如此?生而为人,存在的价值到达是什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又能创造多少真正的价值?认清现实又相信命数是一种协同的性格存在,也是诗人充满悖论而又平和的情感取向。


100416gj45rrmr2g2rzgyx.jpeg

作者简介

柯寅,男,湖北大冶人,医生,也写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QQ|小黑屋|在黄石 ( 鄂ICP备12002244号-6|鄂公网安备 42020202000105号 )

GMT+8, 2025-5-2 21:33 , Processed in 0.38476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