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很多粉丝给我们爆料,但是这几天心情沉重,实在是没有太多心情吃瓜。再来点搞笑的,有网友说自己的女友在亲子鉴定问题上的态度自己不怎么认可:接下来把前几天写过的那个美女网红律师的事情收个尾。其实这个事情并非没有端倪,之前就有网友去查了,律师身份都是公开可以核实的,但是网友查了之后发现并没有她,她当时的回答是还没登记上去:这个显然是非常扯淡的,这个登记都是很快的,怎么可能那么久没登记上去。而且是全国联网,说没登记上去本身就有问题了。甚至微博非常著名的大V律师还为他们解释,这下打脸打到家了:她一直和另外一个“男律师”炒CP,我们现在都不敢确定这个男律师的真假,因为之前有网友也没有查到这个男律师的执业资格信息。最终结果出来了,还真的是诈骗,我们起初以为就是立人设赚网友流量费,没想到现实中真的靠这个去搞诈骗。哦对了,说到这个,大家都知道那个阿红被抓进去了,然后他的房东开始重新对外招租……还有个事情也是比较无语,有个骑行网红,路过肯德基去要水要纸巾,人家没给,这个网红就发视频吐槽。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这个事情?我们也不知道是何时的,感觉似乎不大像现在的,有知情的网友可以我们,谢谢。这几天很多地方都在下雨,有个事情超出了我们的认知,大家可以一起来讨论下,就是在涨水的时候,明知道车道两边都是电动车,还一路开过去导致所有电动车倒下,这种行为算不算违规?电动车造成的损失谁来承担?最后说下标题上的事情,这也是我们这几天心情沉重的原因。昨天很多网友都向我们推荐了辛吉飞的测试,我们大致看了下,辛吉飞认为所谓的颜料并不是我们日常孩子们绘画用的颜料,而是一种工业涂料,就是俗称的铬黄。辛吉飞的这个视频解决了一些问题,就是的确可以用这种工业涂料来做馒头,做完没太多的怪味,口感没差异,但是还是有很多问题产生。第一就是用量,按照他的说法,1斤铬黄有半斤铅,那么看下他的用量。可以想象,如果真的是拿这个做的,1斤面4克铬黄,也就是2克铅,2克=2000毫克=2000000微克,1斤面作出的馒头哪怕孩子只吃一两,也能吃进200000微克。而实际上铬黄化学成分为铬酸铅单斜晶系结晶体,铬酸铅含量≥85% ,总铅含量最高可达60%。一斤铬黄半斤铅都不止,而人体正常的含量仅仅是100微克/升,大家可以自己算算如果经常吃这种馒头的话,体内能测出来的恐怕远远不是现在的这个数值了吧?其中一个最严重的不是铅中毒的问题,而是铬中毒的问题。因为铬黄其分子结构中含有PbCrO4与PbO的复合形态,含有六价铬元素,这是剧毒的,一点点就要命,如果长期使用铬黄加工面点的话,怕是没等到铅中毒就一命呜呼了。辛吉飞的测试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没法解释,就是网上已经出现了大批的历届毕业生检测超标的问题。如果按照辛吉飞的测试方法的确用的是铬黄,这一直用了好几年?一直是这么用的?这么用下来还有活人嘛?而且工业用铬黄里还有其他的重金属元素,但是为何孩子的测试报告里只有铅超标?我们看到N多博主做馒头,但是真正吃下去的没看到,我们万万没想到竟然真的有博主吃下去了。我们也非常吃惊,根据他的说法,真正含铅量高的糕点吃下去一会会就有反应,家长不可能不知道,而且他还是成年人,孩子们的反应会更大。化工博主对于铬中毒的解释,如果真的如辛吉飞这么做法,那么肯定死一大片了。其实辛吉飞的视频里提到的一个事情也很惊人,因为他看到这个卖铬黄的链接里有人用来做其他食品。估计辛吉飞以为大家的焦点会转移到这个上面,但是现实中大家的焦点依然在铬黄上。也有不少网友倾向于就是铬黄,厨师买错了,某宝食用色素160克36元,500ml儿童无毒颜料12块,500克柠檬黄50块,25公斤柠檬铬黄30块。大幼儿园量大,不是普通家庭,每次用量会很大,一瓶食用色素根本不够一次食用的。要把这么多面团染色,用了一大把粉。况且来上海就医的医生说铅中毒已经3个月以上了。所以真的是有利可图。不过撇开铬黄,现在类似事件的处理方式真的令人心寒。这一幕太令人熟悉了。有网友回忆,还记得某体育馆倒塌的时候,受伤或罹难的女排队员都是在正常训练,她们穿着队服,身上有号码,每个人的身份其实非常好确定。但事故发生后几个小时,家长们都没有被允许去辨认或探视自己的孩子,得不到任何讯息。到后来,还被要求先签字再去见自己的孩子。家长们在这样的要求面前,都非常崩溃。半年后又一家体育馆倒塌的时候,有三名初中生遇难。其中一名遇难学生母亲的视频被传到网上,她说:“我现在就跟丈夫离婚,跟孩子舅舅断绝关系,孩子是我生的,拿工作压我不管用”。孩子去世,家里的两名公职人员却成为了施压工具和施压渠道。孩子母亲的崩溃,岂止是因为的孩子的意外去世。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总会有意外,总会有坏蛋王八蛋大蠢货,总会有人受伤被害,意外或伤害不幸会随机地降临到某些人的身上。那时候,他们本应得到情绪抚慰、心理支持,他们的创伤和崩溃,本应得到理解和包容,他们的哀伤和遗憾,应该用清晰有力的事实追查和责任划分来抚平。但是他们得到的往往是什么呢?含糊不清的事实通报,不近人情的情绪克制要求,条件反射式的捂盖子、令人匪夷所思的遮掩、以及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愚蠢操作。即使这样,最后还要求人们必须相信这些做法都是诚实的,可靠的,用心良苦的。他们可以一次又一次地要求人们理解他们的不容易,理解他们的各种苦衷,却不去理解身处其中的人们到底是什么感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