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缓缓西沉,橘黄色的光线,温柔地泼洒在磁湖湿地公园的绿道上。生态池里,铜钱草、睡莲密密匝匝,铺展如茵,碧绿的水蜡烛傲然挺立,叶片如剑似矛,仿佛自带飒爽英姿。一路前行,青纱帐一样苍翠的芦苇荡中,一条古朴的木栈道穿插而过。水岸交接处,几株美人蕉舒展着阔大的叶片,绢纱般的红花从叶隙间斜伸出来,姿态娇俏。
夕阳的余晖里,骑单车追逐的少年一闪而过;年轻的情侣在绿道上缓步而行。消暑的人们走在景观桥上,或举目远眺远处高楼,或低头凝视近处碧水。水鸟贴着水面低飞,不时把嘴伸入水面,拨弄出粼粼水波。风起时,携来磁湖水汽的味道,亦带着黄荆山草木的芬芳。
漫步其间,心绪飞扬,谁能想到,这片绿盖翠叠的生态之地,曾经是一片杂草丛生、蚊蝇肆虐的污泥滩?
2015年,改造的号角在这片土地吹响,建设者疏浚水道,铺设行道,架设人行景观桥,栽植树木。通过巧妙的地形塑造,形成了溪流、小岛、滩地、缓坡等丰富的湿地形态。短短数年,曾经的烂泥滩涅槃重生为集生态修复等功能为一体的滨水明珠——芦荻萧萧、莲池鹭影等湿地景点次第呈现,聚贤亭、清漪亭等风格各异的景观亭散落其间。磁湖湿地公园,成了离我家最近的大公园,骑行十来分钟路程,便能置身于这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之中。
磁湖湿地公园的建成,只是黄石这座山水之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忆往昔,追逐公园之梦,竟生岁月如烟之感。 1994年,我告别乡村,来到磁湖北岸的黄石电大求学。一个周末,我们相约游青山湖公园,那是当时市区的地标公园了。住市区的叶同学携带珍贵的相机,我们几个女同学则负责盛装出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上世纪90年代,作者与同事在青山湖畔。 青山湖公园虽建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建设仍在完善中,一座醒目的白色花卉主体建筑刚完工,地面尚未硬化。公园亦有许多地方还是荒地。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几乎是灯塔一样的存在。我参加工作后定居新下陆,同事们结伴出游,首选仍是青山湖公园。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时光荏苒,新世纪的黄石,公园建设驶入快车道。2005年,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荣获国家级矿山公园称号,成为全国首批、湖北省首座获此殊荣的公园。在3600亩的主园区内,露天开采装运设备如压路机、运矿车等得以原样保留,同时,由齿轮、阀门、角铁等废旧材料巧妙改造而成的六组钢雕艺术作品也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2016年9月,黄石园博园正式对公众开放,园博园特色设施包括矿秀广场、矿秀塔和轨道助力矿车观光道等,旨在展示黄石地域特色。而且园内植物种类超过300种,其中30%以上为乡土树种,包括多种湖北特有植物。
奥体公园远眺 夏望生 摄 大型公园之外,近些年依托城市建设,一批构思精巧的主题公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宛如一叶停泊在湖光山色中的优雅小舟,成为市民休憩的乐土。白马山顶耀眼的“消防红”,磁湖北岸流淌的“清风廉韵”,桂花湾镌刻的“法治印记”,青山湖畔跃动的“智慧律动”……这些以消防、廉政、法治、科技等为主题的公园,巧妙利用城市的存量绿地,将城市文明与景观无痕融合,让市民在移步换景间获得文化滋养。
团城山健康主题公园航拍图
黄石消防主题公园山顶上的巨型“灭火器”
黄石港区青山湖智慧体育公园航拍图 而最方便居民的,莫过于那些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口袋公园”。它们见缝插针于城市的边角,宛若铺呈于居民身边的绿色锦缎,实现了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愿景。
栗林湾口袋公园
磁湖社区口袋公园
曾经以为,有花花草草的地方,有小孩子玩耍的游乐设施,有市民散步的安静小路,便是公园的全部。然而,随着岁月流转,慢慢发现,公园的文化内涵深厚。从青山湖畔的拙朴底色到磁湖湿地的生态画卷,从矿山公园的工业回响到各个口袋公园的秀美风光,它们不仅仅是风景,而且是城市变化的存储器,安放着一座工业老城绘就山水宜居新城的发展密码。(肖爱梅/文 视觉新闻部/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