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黄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战略性高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目标,紧紧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这条主线,精准发力、综合施策,积极把握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市、美丽城市建设的重大契机,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全市环境质量呈现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
一、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2025年上半年,全市空气环境质量呈现“开局良好-季中反弹-后期追赶”的趋势,PM2.5累积浓度为38.2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上升2.1%,全省17个地市州中排名第6;累计优良天数144天,同比减少2天。特别是6月份,我市六项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均同比下降,优良率同比上升,增加10个百分点。
今年来,我们采取“两个联动+科技赋能”稳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管控目标落实。一是部门联动,统筹部署出实效。印发实施《2025年夏季空气质量提升工作方案》,联合公安、交运、住更、资源建设、城管委等部门,通过采取打击排放检验机构和维修机构弄虚作假违法行为、淘汰老旧车辆和2蒸吨及以下生物质锅炉、加强工地“六化”措施落地、出台加油站夏季夜间错峰加油优惠、管控中心城区餐饮油烟、加强长江干线黄石段船用低硫燃油供应保障等措施,确保管控落实到位。二是三级联动,重点工作见实效。以“四大专项行动”、“低效失效设施排查”、“活性炭更换行动”、大气污染治理项目、重点企业环保绩效“创A升B”等重点工作为抓手,构建“市级抓总-县级攻坚-企业治理”三级联动体系。952家企业制定“一厂一策”,13家企业申报2025年B级及以上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谋划大气治理项目400个,帮扶11家企业申报中央大气治理资金3464万元。三是科技赋能,综合监测提质效。充分运用在线监测、用电监控、60个微站定位、超级站组分和走航监测、激光雷达、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确保企业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废气稳定达标排放。下一步,黄石市将聚焦夏季臭氧与秋冬季颗粒物“双控”,推动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二、水环境质量状况
2025年1-6月,黄石市考核断面水质总体良好,较去年同期保持稳定。风波港、中官铺、富池闸、大冶湖闸、港口桥等5个国控考核断面都稳定实现Ⅱ类及以上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100%;6个省控考核断面中,王英水库库心为Ⅰ类,富水为Ⅱ类,大冶湖磊山湖心、保安湖湖心、三山湖湖心为Ⅲ类,网湖湖心为Ⅳ类;11个省控及以上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90.9%,长江干流(黄石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达到年度考核目标。3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今年以来,我市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一是切实加强水质监管。围绕全市地表水考核断面,建立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机制,对重点流域、重点水体开展水环境质量预警监测500余次。二是持续完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与鄂州、咸宁围绕水质攻坚提升、环境执法监管等内容,建立跨界流域协调监管和治理机制。联合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水利和湖泊局定期通报长江干流、大冶湖流域生态补偿断面水质监测情况,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升预警管控能力。三是全力推进入河(湖)排污口整治。全市507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治504个,整治完成率99.2%。
三、“无废城市”建设进展情况
黄石市在“无废城市”建设的征程中已稳步推进三年,并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无废发展之路,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深入打造工业固废“三化”模式。引导大冶有色、大江环科、大冶特钢等重点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与设备升级。大冶有色投入10亿元绿色技改,煤耗等用能指标下降20%,含砷废渣产量下降80%以上,年增效超过1.2亿元。大冶特钢投入6.4亿元,建设高炉矿渣、炼钢钢渣、含铁含锌尘泥三大循环利用处理系统,实现固体废物“自产自消”不出厂、碳减排120万吨/年。大江环科开展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实现固体废物“厂内+厂外”双循环,年资源化利用产值5.32亿元,该模式入选2024年湖北省“无废城市”建设十大优秀案例。
二是大力实施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行动。持续推进秸秆“五化”利用,引进湖北蓝焰高科10万吨加工企业,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基地5个,创新土豆+秸秆基料化利用新模式,秸秆综合利用率95.0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完善废旧农膜回收网络,废弃农膜回收率85%,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85.6%。
三是全面加强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推广绿色建筑技术。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全市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98.47%,政府采购工程项目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做好建筑垃圾终端处置。2024年产生建筑垃圾59.84万吨,资源化利用1.35万吨,填埋58.49万吨。
四是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能力建设。制定固体废物领域首个市级地方标准《铜冶炼白烟尘综合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提升依法治废水平;实行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分级评估,2024年产废单位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合格率99.35%,经营单位合格率98.7%;提升资源效能,建设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改扩建等利用处置项目7个。全市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98.9万吨/年,医疗废物处置能力达到100%。
五是“无废文化”广泛传播。精心培育了23个无废细胞,全省第一座“无废加能站”已在黄石建成;拍摄制作的《甜梦之城 — 黄石12小时》无废宣传片获得人民日报海外网“无废城市 中国故事”十佳短视频优秀案例,“无废黄石”的名气越来越大,大家参与“无废城市”建设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下一步,黄石市将以“无废”之名再启新程,不断在体制创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探索创新,加速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为美丽黄石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