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认识“华中铜谷”,就要先了解湖北省铜产业发展现状。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湖北省2024年精炼铜(电解铜)产量86.1万吨,位居全国第4,铜材产量94.4万吨,位居全国第7。 这其中黄石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可以中肯地说,黄石铜产业在湖北省占有支柱地位,而下陆就是支柱中的支柱。 截至2024年底,全区铜产业链企业达39家,阴极铜年产能稳定在60万吨以上,居全国前五,高纯阴极铜纯度达99.999%,直供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 高精尖产品如压延铜箔、 高精度铜板带竞争力持续提升 电子电路铜箔入选国家级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铜冶炼及精深加工连续11年 稳居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前列 在这里,产业龙头皆是实力“担当”。大冶有色连续10年上榜中国企业500强,位列2024年湖北制造业百强第7位,实现全国铜冶炼清洁生产“零突破”,生产规模从全国第五进位第四,“智慧矿山”开启数智新篇。 华中铜业研发的6微米极薄压延铜箔,国内唯一、全球领先,高氧韧铜产品打破垄断、填补空白,极耳材料供应国内80%电动车电池企业,稳居市场前列。 两家“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创新。
直至今日,华中铜业那次“链”上招商依然是业内美谈。 彼时华中铜业凭借优势产品极耳材料,一举引进淮远电子、伟凯电子等4家企业集体入驻下陆,这些企业在第二年纷纷投产达效,发展势头一路走好,“华中铜谷”名头逐步叫响。 今年以来,下陆“延链补链强链”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定平稳。以打造“华中铜谷”和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为目标,下陆区成立铜产业链建设攻坚专班,在谋篇布局、产业协同、链条延伸上加速突破,让铜产业“加速跑”的底气越来越足。 上半年,攻坚专班建起89家上下游企业信息库,外出招商9次,对接企业15家,还联合省铜业协会举办“鄂荟微讲堂”,借力协会资源对接金杯电工等链上名企。 下陆深知一流的产业生态,是企业扎根成长的关键,始终用心用情打造适宜铜产业发展的“热带雨林”,让每一个创业者都能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聚链条协同“高效集约”之优 下陆持续推出货源直采、长协供应、 金融保理等全链条供应链服务 大力推广“应收账款质押、订单溯源融资” “集中采购”等创新模式 为企业降本增效保驾护航 “区内水、电、气、人力等生产要素供应充足,成本优势显著。”区铜产业链建设攻坚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企业发展痛点,下陆区更精准出台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从项目落地到投产运营,全方位提供强力支撑。
走进大冶有色冶炼厂智慧运营中心,数十块大屏组成巨大的“信息光墙”,数据如瀑布般在各屏幕间流动、汇聚、碰撞。 转炉操作员赵栋紧盯其中一个屏幕,轻点鼠标完成了一次转炉操作,在这看似轻描淡写的点动间,精准地完成了冶炼环节中对工艺要求极高的重要一步。 “原来这是老师傅才能干的‘技术活儿’,操作起来可不容易。”赵栋微笑着介绍,这已经是他在这个岗位上的第五个年头,然而同一个岗位,现在和前两年工作场景相比,可谓天差地别。 过去1个炉的转炉操作就需要2人合力,穿着特质的隔热工作服,佩戴防护口罩,套上耐高温手套,在近80℃的高温环境中完成转炉操作,哪怕只有2-3分钟,操作完也是一身“水”。 如今,2人在电脑屏幕前操作4个炉的转炉,操作更精准,实施更轻松。这是铜冶炼转炉全国首次采用远程集控,也是大冶有色冶炼厂智能化改造后的成果。 通过对数据管控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掌控,以及在安全环保、能源、成本等模块实现精准管控,从集中控制走向集中管理,真正实现智慧运营。 70年老厂在改造升级中焕发新生,这只是下陆铜产业“智”气十足的一个侧面,友和铜业等新建工厂更是直奔顶尖而去,充分演绎现代版“智”趣相投,“铜”心协力。 如今,下陆铜产业呈链式发展,持续向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成为这些领域“供应链自主可控”的重要支撑。 下陆就是这般,蕴含“智”气,一“陆”向“芯”,属于“华中铜谷”的高光时刻即将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