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日,上元佳节,好生晴朗,黄昏月上,六街三市,各处坊隅巷陌,点花放灯,大街小巷,都有社火。”——《水浒传》
街道是城市的文化,是城市的记忆,是人们阅读城市与了解地方历史的一个路径。
每个城市都有那么一些街道,最具有本城风情,藏着人们无尽的念想。让人因为一条街,爱上一座城。
在黄石 也有这么一条老街,历经百年沧桑。
据《黄石市地名志》记载,人民街位于黄石港,是黄石市区最早的街道之一,建国前称“下港”,建国后称“解放街”,1955年改为现名。最初的人民街,东起长江堤文昌阁,西抵黄石港区标牌厂。据记载,清康熙年间,人民街街宽3米,以红砂块石铺砌而成。
由于紧邻花马湖、杨叶等鄂州地界,加之长江边码头货运便利,人民街便成为黄石与鄂州往来的必经之路,也是两地居民贸易通商的集散地。
上世纪70年代初,人民街兴起众多国营商店。
上世纪90年代,黄石的商业和经济重心开始转往黄石大道,人民街逐渐变得冷清。老街“容颜”几经变迁,早不是当年的模样。
“人民街、后河巷,破窗破户都一样;天下雨、入大坑,一脚踩下陷半身。”这首民谣,曾在人民街广为流传。
年近70岁的店主陈荣祥生在人民街、长在人民街。
据他回忆,父亲早年从大冶来到黄石打拼,就在这条街上开了间杂货铺,父亲年迈后,他接手了这个有着70多年历史的小百货店。
在老陈的记忆里,旧时的人民街人来车往,商铺林立,有“小汉口”之称。 那时他父亲的杂货店生意兴隆,一到周末,店里熙熙攘攘、顾客盈门,忙得他都没时间扒拉一口饭……
“那时这条街上有银行、食品公司、百货公司,你看,有些招牌还在呢。”顺着陈荣祥指的方向,我看到了几家店铺门头上还残留着“xx百货”、“xx银行”的招牌,只是都已残破不堪。
陈荣祥说,他很清楚留在这里做生意是没什么前景了,不过,他对这条街有感情,即使没有生意,坐在店门口与街坊拉拉家常,心里也是满足的。
曾经热闹的商店如今只剩下招牌
街上的剃头铺子还延续着往年的手艺
2003年,人民街被列入黄石市城区改造计划;2009年,对人民街部分房屋征收改造;2015年4月14日,黄石港区人民街片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
项目启动之初,黄石港区就组建了区领导挂点、街道牵头、主管部门指导、动迁公司参与、居民自改委配合推行的“五位一体”工作专班,一边讲透国家的棚改政策,亮明政府为老百姓做好事、真拆迁的决心;一边摸清房屋情况,摸准住户需求,提振居民信心。 人民街老居民张功宪、袁仁昌成为了居民自治改造委员会成员。袁仁昌还成为了第一个签订征收补偿协议的人。他的示范效应显著。 2016年端午节,袁仁昌和老伴搬进了江泰春岸小区,从低矮破旧的棚户区住进了崭新方便的现代化小区。老两口终于拥有了独立卫生间和厨房的新家,让晚年生活变得舒适。 如今,人民街大部分住户都在新小区入住,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极大改善。现在,袁仁昌和老伙计们还主动到社区参加公益活动。
今年,全市上下正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袁仁昌和张功宪等人被分配在黄石港江滩公园做志愿者。
老伙计们每天都在住了几十年的地方走走看看,2019年9月5日,中梁房地产公司的滨江壹号地产项目正式获得批复,总投资达到18亿元,占地面积逾7万平方米,配备商业用房、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历经沧桑的人民街将迎来新生。
看着风景优美的江滩,看着即将“破茧成蝶”的人民街原址,袁仁昌感慨万千:“新中国成立70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1400户居民逐渐搬迁,这个有着“黄石市区最早的街道之一”称号的老街将逐渐成为历史。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块记载着老黄石人记忆的街道,又开始了它的新生。
中梁·滨江壹号在这上面拔地而起。
约26万方国际滨江示范区,TOP系现代风格高端轻奢著品,由全国地产20强的千亿上市房企中梁地产集团匠心打造。
项目地处黄石港核心区域,东临一线长江头排,周边交通便利、配套成熟完善,紧邻黄石十四中、中山小学,约800米即达黄石万达广场,黄石第二医院、工人文化宫、江滩公园等政商文体举步即享。 中梁·滨江壹号,立志以世界先进的人居标准和生活基因,缔造优质生活方式,营造专属黄石精英的高端生活,这不仅是人民街与现代生活的一个融入,更是黄石实现跨越性成长的一个里程碑。
居中梁·滨江壹号奢宅,便可坐揽浩荡长江,直面180°一线江景,将四季波澜壮阔尽收眼底。
低垂的星夜,月涌的江流,稀缺江景尽在目之所及处。
我们的人民街也变成了浩瀚宇宙里的一道银河,点缀着黄石,在绵延曲折的城市建设里,闪闪发光。
-the end- 来源/在黄石 本期编辑/王根基 本期责校/夏夏 本期监制/吴晓波
在黄石出品 商务合作/0714-3703520
岁月生活中 人们总是会在拼搏忙碌的刹那 遗失许多美好的时光记忆 那个藏在你心里 又留有深刻印象的 是哪个地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