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登录
手机扫码登录更安全
1006
历史的时钟拨回到康熙年间,人民街已经矗立在黄石的城市版图之上。最开始的时候,人民街并不叫人民街,据《黄石市地名志》记载,人民街是黄石市区最早的街道之一,建国前称“下港”,建国后称“解放街”,1955年才改名为“人民街”。
最初的人民街,东起长江堤文昌阁,西抵黄石港区标牌厂。由于紧邻花马湖、杨叶等鄂州地界,加之长江边码头货运便利,人民街便成为黄石与鄂州往来的必经之路,也是两地居民贸易通商的集散地。上世纪30年代,这里商铺林立,成为湖北省沿江主要商埠之一。
每一条老街,都经历过风雪的洗礼。1931年长江发大水,福记洋油站处破堤决口宽达264米,狂风恶浪滔滔不绝,街区尽成汪洋泽国。1937年,日寇对黄石城镇狂轰乱炸,老街的房屋倒塌一空,店铺停业,人民流离失所。老街的一砖一瓦,铭记着这个城市最厚重的时代记忆,述说着历史的伤痛和沧桑。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当人民的生活欣欣向荣的时候,人民街成为了黄石港地区最重要的商贸交易地。每天清早,有力而熟悉的叫卖声唤醒了街道,江北过来卖菜的、鄂城过来卖鱼的、蒸白酒的、榨麻油的、炸面窝的、送电报的、卖报纸的,人来车往,商铺林立,人民街一股火热朝天的景象。有许多农村孩子见过人民街的繁华,便努力读书长大在黄石生活。
时代的发展,开始显露出此消彼长的遗憾。“人民街、后河巷,破窗破户都一样;天下雨、入大坑,一脚踩下陷半身。”这首民谣,曾在人民街广为流传。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人民街逐渐变得冷清。
曾经熙熙攘攘的街道渐渐只有寥落的行人,曾经热闹的商店只剩下破落的招牌。父母目送着自己的孩子走出这条街道,孩子看着父母的背影渐行渐远,渐渐的,人民街的墙壁逐渐颓圮、门槛逐渐腐朽,曾经繁华万千的街道,逐渐开始失落。
几经风雪,几经沧桑,这条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感和记忆的老街不会被人遗忘。中梁·滨江壹号扛鼎改造大旗,关注传统与新潮,历史与未来,艺术与生活。作为美好城市共建者,中梁始终根植于城市文化,以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融合中式风情和现代潮流,营造美好的城市生活场景。
老地方有了新故事,中梁滨江壹号项目将徽式建筑的独特之美与历史韵味结合,人民街的生活换了另一番样子。曾经泥水混杂的街道变得平整而干净,街边一栋栋融合徽式建筑的商铺,唤醒70、80年代老街商坊的历史记忆,带着属于上个世纪的烟火气,最具人情味,也最抚凡人心。
曾经年久失修的瓦房屋子变成了一栋栋现代化的摩登大楼。黄石·中梁滨江壹号一面是人民街仿古商业街的人文风光,一面是可观生态体育公园与江滩公园的旖旎绿意,一面是一线眺望长江的蜿蜒江景……黄石的山、江、城全幅景观于此尽收眼底。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那些曾经因为生活而外出打拼的人们,开始成为了这片土地的建设者,在一个个挥洒汗水的背影中,在一砖一瓦的浇筑中,城市的模样渐渐焕新,城市的生机开始喷涌。
文化在继承中才有发展,而文明延展的突破更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中梁在城市现有肌理的脉络上,嵌入城市历史的新故事、地标人居的新标准,打造出“新”与“旧”碰撞的时代作品。将文化脉络融入到城市产品中,让每一座建筑皆绽放着美好生活。
守护黄石历史文明精粹,于三山三湖之间
黄石·中梁滨江壹号精雕细刻
勾勒中式建筑的山水意蕴
融合现代简约的轻奢美学
黄石的精致内核跃然眼前
千百种生活方式在这里交错
勾勒出城市的美好图景
收藏0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举报 关闭延时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举报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在黄石 ( 鄂ICP备12002244号-6|鄂公网安备 42020202000105号 )
GMT+8, 2025-5-4 04:44 , Processed in 0.36744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