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手机扫码登录更安全

搜索
发新文章

6173

积分

好友

主题

[文学] 何滔的散文《父子山》

发表于 2024-9-29 02:49:00 | 查看: 48780| 回复: 0| 来自湖北

《父子山》何滔

144701ermwrllvlwouxmlo.png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

在幕阜山北麓的富河与大冶湖之间,有一座挺拔壁立的山峰,亘古以来凝视长江的不舍昼夜,守护这里的山川子民。它就是父子山。

相传,父子山原名吴家山。曾经有一个叫邵文通的人母亲病重,听医生说唯灵芝可医,于是携子翻山越岭寻采灵芝。当听说此山花蛇崖有灵芝时万分惊喜,在樵夫的指引下来到花蛇崖。峭壁之下的花蛇崖雾气缭绕,邵文通救母心切,即刻将绳子系在身上向下探寻,千寻万觅终于找到了灵芝。就在此时,岩缝里窜出一条花蛇将他缠住,他抽出柴刀“咔嚓”一声,将花蛇劈成两截,不料用力过猛,绳断人亡坠入山崖。儿子强忍悲痛,以相同的方式来到灵芝前,突然,又一条花蛇缠住了他,他使出柴刀猛力砍去,结果是相同的结局,手中还紧紧握着那株灵芝。人们感于父子孝行,遂将吴家山更名父子山,并在山上修建了一座庙,取名“父子庙”。千百年来,“父子庙”香火绵延,护佑着方圆百里的风调雨顺。


父子山为页岩和石灰岩结构,791米海拔,主峰如立,支脉逶迤。群峰之巅,南望阡陌交错富河荡漾,北眺城池绕绿碧水扬波,向东注入激流如练的长江。山上茶香林茂,果贵药珍,泉清洞奇;山下田沃鱼肥,稻熟粮丰,春和景明。父子山下的太子地区,是相传三国时期孙权宣太子孙登赈灾济民而薨逝的地方。太子红薯心红似火,太子折粉味香醇真,太子豆腐松软绵绵,太子锅盔劲道满满,太子布贴色浓图趣,太子方言调沉声脆。

父子山物产丰富,更盛产精神。大革命时期星火燎原,这里是阳新县最早的苏区之一——早在1926年就建立了农会,随之成立县总工会、鄂东革命委员会;鄂东南第一次党代会在此召开,“小莫斯科”之称的鄂东南特委成立于此,后迁至龙港;震惊中外的阳新“二·二七”惨案,九烈士中有两人是父子山的儿子:李发炬、王得水;湘鄂赣省委副书记黄家高、红三师副团长李祥玉,是从父子山走出去的革命先烈;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国劳模王仁凤、刘会福,是这片热土上的骄傲;改革开放初期,“舍己救人的人武部长”熊佑清,是父子山家喻户晓的烈士。

有什么样的土地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物。这些革命先烈和英模与父子山浑然一体,像山一样挺拔,像山一样仁厚,是人们心中的凤仪!


一个春夏之交的日子,宁静如常,人们忙于红薯地里担水插苗。临近中午,父子山下冯家湾水库的溢洪道上,突然传出一声巨响,鸟儿霎时四窜而逃,紧接着巨响声处呼声连连——“熊部长你醒醒!熊部长你醒醒!”人们不约而同地奔去,一队青年手足无措地簇拥在中年人身旁,中年人安详地躺在地上,浑身是血,胸腔一片模糊,全身弹片满布,其中一人哭成泪人。原来,这里是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现场。公社人武部长熊佑清带领民兵训练,由于精神紧张,民兵黄召福投出的手榴弹仅三米许,弹烟正浓,岌岌可危,熊推开黄箭步上前,抓起手榴弹向前甩去,不料当即爆炸,熊部长壮烈牺牲。时间定格在1982年6月13日。

接下来的日子里,父子山风静云隐,闷热非常,唯鸟儿凄厉地啼叫,如汽笛长鸣。

灵堂设在太子街费氏宗祠。年近花甲的黄鹤老师送来了花圈,鞠躬谢恩不起。他说,那年造反派批斗他的间隙,是熊部长给他送来一大碗白米饭,嘱他一定要吃饱,不然下午接着批斗身体支持不住,并要求造反派“要文斗不要武斗”;退伍军人熊世乾携妻长跪不起,他们自由恋爱,爱人是人家的童养媳,养父不予许可,是熊部长多次上门调解,保护和成全了他们的姻缘;退伍军人向守道饱含深情地说,是熊部长的帮助使他成为全地区的先进典型,“不拿工资拿工分,”回乡做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孤寡老人李婆婆拄着拐杖,人未到哭声先到,感念熊部长像亲人一样悉心照料问长问短,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恸哀泣成血,悲声上云天,四面八方的村民、左邻右舍的街坊纷纷前来,一柱香,一鞠躬,哪怕只是看上一眼,送上一程,寄托深深的哀思。

144700vh0t19po161q101n.jpeg


熊部长是我的姨父,尽管相处才6个年头的姨父;熊部长是我的恩人,恒远不灭的心灯。当亲人与恩人合二为一成为精神的依赖,即是镌刻在心底的仰望!

得知姨父牺牲的噩耗我第一时间赶回,掀开身上的党旗,瞻仰他的慈祥,那些与他交织过的岁月成了记忆的潮水,一浪又一浪击打着我的心扉,直至放声大哭。我在灵堂前长跪,乃至伏地不起。那时的我师范毕业留校不到一年时间,姨父的生命就此嘎然而止,像晴天霹雳样一片茫然。原以为可以相伴一生,感恩行孝,在时光的曼妙里陪姨父慢慢变老,不曾想到只有短短的六个寒暑!

六年前的1977年7月,我们从大别山区举家投奔姨父而来。之前,姨父与我们仅是同饮一河水的故乡近邻,却在我们陷入绝境的时候出现在我们面前。当时,连绵频仍的政治运动,纷繁复杂的阶级斗争,父亲的政治问题延展到了子女,我的高中不予录取,由此开启“蹈江求生”的行程。

从成为父子山人的那天起,我们重新焕发了生命。从此,填饱了一直未曾饱腹的肚子,卸下了一直紧绷的神经,宽松的一直忐忑的环境,重构了充满希冀的乡愁;从此,姨父之于我们,是广袤的宇宙,是奔腾的长江,是稻禾久旱的及时雨,是水波不兴的海口湖,是永远璀璨的光焰,是弥漫云端的峰岚……。我们从这里走进军营,从这里考入高等学府,从这里踏上改革开放的征途。前路漫漫,这里是我们通江达海的港湾。


佩着“熊部长的外甥”的徽章,我在这里上学,在这里生活,心头总有一缕光亮闪烁,扬鞭策马,助我敲开高考的大门,走上职场征程。紧接着,姨父以其纵身一跃的壮举,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他人的生命。亲情,一种精神底线;烈士,一种品格崇高,犹如一腔血脉融汇在生命里流动,变成我前行的镜鉴——为师不可浮,出仕不可懒,为民不可顽,做官不可贪;无论何时何地,不能忘草根;不论台上台下,不可忘曾经。后来,自己深耕基层农村,有了更真切的经历和体验,常让记忆张望从前,力求像姨父那样,贴民心近民情,解民困尽民愿;再后来,自己有了更大平台施展,开始用行动去固化姨父在心中的底片——在衡量得失中知足,在自我检视中知不足,在价值追求中不知足,做坚韧不拔的攀登者,一路向前。

父子山的仁厚细微无声。一些父辈或领导,或朋友,或同学,或邻里乡亲,总让人感受到温暖;特殊时期的一斤米,一枚票,一张笑脸,一句问候,总让人收获到温馨;这里的湖光山色,一草一木,家长里短,风土人情,总让人领受到滋润。

故乡未把游子贵,我在他乡遇故乡。父子山不是我的故乡,却是我的精神原乡!


姨父生于1934年10月23日一个穷苦农家,由于地处巴河之滨,常常十年九淹,从小讨米放牛,稍后给人“牵瞎子”混口饭,因而,常年在外走村串户,居无定所。在旧社会,这是极为卑微的职业,倒是幼小的心心念念里,潜移默化地种下了善念善行的种子。后来大一点,就跟着舅父打工干活,扯秧插田挑谷担草样样都干;到了晚上,还要饿着肚皮去榨油坊打桩。打桩可是个力气活啊!

盼望着盼望着,解放了,终于看到了希望。当从广播里听到“保家卫国”的号召,姨父兴高采烈地报了名,于1952年8月跨过鸭绿江“为和平而去”。在那里,爬雪山,钻茂林,白天埋伏,晚上行军,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没水喝,喝弹坑里的脏水;没水洗,身上长满虱子也无暇顾及;“活着干,死了算”,越是危险越向前。1956年3月回国时,已是二等功臣。回国后编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于196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年后转业到地方,已是17次嘉奖,“老资格”的“五好战士”了。抗美援朝锤炼了意志品质,是他短暂人生的价值基石。


从1964年到1982年,亦即31岁到48岁,姨父的最好年华是在父子山度过。18年来,他的工作未曾变动,一直在公社人武部担任部长,但政绩日新月异。30余次抢险救灾,10多次立功受奖,兴修水利,围湖造田,山林扑火,防汛抗灾。刘家湖的决堤围堵,冯家湾水库的溃口除险,父子山的扑火护林,网湖的灭螺会战,等等等等。每每冲在前面的是他,第一个跳入险境的是他,保生命财产安全的还是他,惯以军人的勇敢,维护一方的平安。他和他的民兵们,是那个年代人民生命财产的信心!

姨父没有上过学,一生的文化知识,源于朝鲜战斗间隙的扫盲所得。他曾说,三个月的扫盲是他一生的本钱。但他的善良是长在骨子里的文化,远比识字水平高出许多。因而,每每对待工作上的决策讨论,总是观点鲜明单刀直入,严肃得如同一座石山,铁面无情,留下“熊大炮”的雅称;转身面对普通群众,哪怕是脾气暴躁的上访人员,石山即刻变成了活佛,和蔼可亲。这活佛,或是食品所里的肉票,或是医院门诊的挂号,或是派出所里的纠纷化解,或是惯常的和言细语开导。

一次,他带群众到医院看病,窗口不给挂号:“熊部长,你用自己的医疗证给他人看病,这不符合规定”。他大发雷霆:“这是不是人民医院?哪有人民医院不给老百姓看病的道理!”又一次,公社书记问姨妈:“听说最近家里吃肉不少,是不是孩子们特别喜欢吃肉啊?”姨妈有些疑惑地说:“家里快一个多月没沾肉腥了。”原来,姨父名下的肉票指标超过了两倍,有人反映到公社书记那里。后来进一步了解才知,那个月找姨父的困难群众实在是太多了。在姨父看来,群众吃不上肉他心里难受。

姨父的为民情怀,应合了包拯的为官箴言:“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姨父的秉性应合了父子山人的秉性:耿直、善良、真实、担当。


风调雨顺的日子,也是姨父贴近群众最多的日子。380多名优抚对象,访生活,问冷暖,探病痛,疏烦恼,这些都是他的责任田。一部破旧自行车,一路风尘一路歌,经年累月,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通向田间地头的路上。正是“牵瞎子”的初心里种下的慈悲,当善行变成了惯行,善念成为了信念,“供养凡人五脏庙,补取人间缺处天”,就成了他天然的使命。至此,我明白了一位哲人的断言:“善良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动。”是的,善良是动词,不是名词,有行动方能呈现。

姨父的善行不仅是时刻准备放弃自身的任何需求,而是在千钧一发之际,毅然为了他人的生命而放弃自己的生命。

姨父是一个平凡人,既无豪言壮语,亦无慷慨陈词,只知道知恩报恩。苦难的童年孕育了善良,奋发的青年淬火了善良,奔忙的中年践行了善良,党性的辉光、军人的品质、基层干部的形象,均通过善良的出口呈现。

平凡者是社会的基石,不凡者是社会的灯塔。姨父是平凡者,又是不凡人,是芸芸众生里最真实的善根!

144701jitbp9xdg86uz8ci.png


在姨父牺牲42周年的日子,我驱车来到父子山。郁郁葱葱的茂林,清澈见底的水库。峰岚林海倒映在水中,静谧无声,恰似守护在这里的卫士。冯家湾水库,姨父曾经堵口的地方,也是姨父献出生命的地方。溢洪道很宽,水泥砌成,可能是年久未有洪水流过,如同道路般干枯平整。陪同我的是王定国老人,姨父的同事,当年的人武部副部长。王老力求还原曾经的场境,我平静的表情里却是针扎似的疼。水库右角的壁崖下是姨父的纪念碑,镶有照片和简介,四周建有护栏,松柏密林之间简约而庄严。王老说,这是10年前他亲手组织修建的纪念碑,每每清明时节,前来瞻仰的人流络绎不绝。

纪念碑前,我静立在往忆的怀想里,噙着泪对姨父说:姨父,我想你了!我坚信,只要想着你,你就会永生!

时间不老,姨父的故事早已成为父子山的传说。在太子街,我走近一个约莫50岁左右的中年人:“请问,你知道当年的熊部长吗?”他沉吟一会儿脱口而出:“熊部长怎么不知道啊?就是那个经常带群众去看病的‘熊大炮’吧!他是个好人!”为众人抱薪者,众人报之以温柔的铭记。我想,这不仅说明人们对姨父的好,更在于姨父对人们的好。逝去的人如果不能留在人们的记忆里,那就真的死去了。姨父不仅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还以鲜活的方式活在四季变幻的时光中。

如今,父子山已是闻名的旅游观光打卡地,人们也将在这里演绎英烈的传说,体悟大山的厚德。自然风光可能被淡化,甚至被遗忘,但精神对心灵的浸润或将伴随人们的生命历程。


人说“好人不长寿”,没有人不认同姨父是个好人;人说“仁者寿”,没有人不认可姨父是一个仁爱之人。姨父的生命长度定格在48岁,是人生最辉煌的年华。在姨父牺牲后的绵长日子里,我一直受困于这个问题,思忖着这个问题,直到步入桑榆之年才懂得:好人不是不长寿,他是把自己的生命让渡给他人,以另一种方式活着;仁者不是不长寿,他是以人格的价值存现寿比南山。他的灵魂不死,精神不死,品格不死,如同父子山那般巍然屹立,长江水那样川流不息。


十一

远远地,我无数次端详着父子山,如父如子,父子相依;久而久之感受着父子山,冥冥之中,觉得它不仅仅是山。我平生踏足过许多名山,比如华山、衡山、庐山、太行山。父子山不是名山,是幕阜山北麓的一座普通山峰,但在我心里,它有名山的仁厚与伟岸!

144700x1sk61a81kvk9i6l.jpe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QQ|小黑屋|在黄石 ( 鄂ICP备12002244号-6|鄂公网安备 42020202000105号 )

GMT+8, 2025-5-2 12:37 , Processed in 0.37554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