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被这个事情彻底刷屏,N多老粉纷纷给我们微信,说我们当初的质疑非常正确,我们也是彻底傻眼,万万没有想到还真的是作弊……我们真的费解,选什么科目不好,非要选择基础科学学科之一的数学。要知道,数学这种东西不像语文,说好说坏都可以,数学一是一二是二,不会就是不会,打破了脑袋也是不会的,场面弄到现在这样真的是丢脸丢大了……
我们依稀还记得,6月份的时候,有数学界几十位大佬联名上书要求复查姜萍事件,这在数学界应该也是头一回吧……当时就有很多人感觉这个事情要崩,数学大佬们都是行家,一个中专小姑娘能到什么程度他们应该最清楚,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1、几十位数学大佬也是选择决赛之后再质疑,没有影响姜萍考试。2、大佬们从头到尾就没有把矛头对准过姜萍这个小姑娘,而是把矛头对准了赛事组委会,我们觉得这个是非常正确的。姜萍当时有多火?我们已经不想再重复,人民日报直接报道:
她的伯乐,也是她的老师也被新华社报道:
她甚至成了当地的招牌:
她的故事已经太多太多了,我们不想再重复写了,如果你还不了解可以先去网上随便找一下即可。当初有多荣耀,现在就有多耻辱……我们印象里,很多名师和教授罕见的对这个事情都发了声。而且让我们非常吃惊的是,对姜萍事件,基本上分为明显的两派。我们先看最早的一个复旦教授的采访:
这位教授讲的非常客气。但是大家应该能马上明白过来。
很多网友瞬间明白过来:
如果说这个回复算是模棱两可的话。那么全国顶级的奥数金牌教练就相当于直接硬刚了……这位教练非同小可:
他的质疑:
很多名师都点了赞和同样表示质疑:
赵老师甚至后续直接怼了:
在国际数学金牌教练赵斌对姜萍提出质疑后,又有一位数学界的大咖表示质疑,他就是陈嘉昊。陈嘉昊曾在第二届刘徽杯比赛中获得第二名,而当时的第三名是徐啸宇(他是本次阿里数学国际赛初赛的冠军)。
他不仅多次参加数学竞赛,还参与过命题工作!赵斌表示,如果他的质疑是错误的,他愿意赔偿 200 万精神损失费,陈嘉昊也跟帖表示愿意和赵老师一样提供一份奖学金。
要知道,这些数学名师手上都是全国各地的“数学神童”,他们非常清楚一个顶级天赋的孩子能在多少时间内做到什么地步。他们基本上属于撕破脸皮的去质疑了。很多网友表示理解:
要知道,姜萍并不是过初赛最小的,有大把的初中生也过了,但是没有人去质疑。比如同样身居高位的这位初中生:
因为很多初中生都有“历史轨迹”,比如上图的邓乐言,他初一参加刘徽杯就获得一等奖(第二,第一是史皓嘉;二等奖中有一位北大学生)。看他的答卷,初一就熟练掌握调和点列(高等解析几何)和卡尔松不等式。
基本上我们看到的所有初中的数学天才们都参加过严格的竞赛或者考试,这也是很多人不去质疑初中生而是去质疑姜萍的原因:
然后事情到了今天,呈现了爆发,有几十位数学大佬联名要求彻查此事。
要知道,并不是这些数学大佬无理由去质疑,之前就有很多网友po出了很多证据锤。比如姜萍在视频中板书中的大量错误。
很多网友都提出了证据:
数学圈无法接受这个错误:
对她的过去也有很多质疑:
绝大部分都是剑指其老师:
有网友询问姜萍故事拍摄团队被拉黑:
这次联名举报的证据:
【关于请愿的一些个人想法】 本文将以Q&A的形式展开;所有内容均为我自己的个人想法和解读,不代表参与请愿的其他选手。 Q:请愿的最新进展如何? A:截至目前,已经有39位决赛选手参与联署,非常感谢各位的支持! 遗憾的是,我们仍未收到组委会对于请愿的回应。 我将继续定期向组委会发送邮件,更新请愿的联署名单,持续到组委会完成调查为止。希望能够有更多仍在观望的决赛选手加入请愿,向组委会表明我们追求事件真相的态度。 Q:为什么要发起请愿? A:我把理由概括为三个问题:谁有义务?谁有能力?谁有权利? 首先,组委会作为本次赛事的主办方,在“姜萍同学事件”引起如此广泛关注的情况下,有义务对事件的真相进行说明,以平息舆论中对于事件真实性的争议; 其次,目前网络上大多数所谓的“证据”均为间接证据,而真正能够判断事件真相的直接证据,要么掌握在组委会手中(如实际提交的预赛试卷),要么组委会更容易获得(如委派专家与姜萍同学进行交流),组委会更有能力对真相展开调查; 最后,最有权利要求组委会对此展开调查的,正是与姜萍同学一同入围决赛的其他选手。作为非官方举办的数学竞赛,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发展到今天,仍能吸引那么多顶尖选手参与,关键就在于保持了较高的公信力和学术水准,确保入围决赛的选手名副其实。要求组委会继续保持这一公信力和学术水准,是选手们当然的权利。 Q:为什么会由你来发起请愿? A:绝大多数入围决赛的选手都在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初期阶段,或许还得再加上一些在中学阶段就崭露头角的少年天才,像我这样博士毕业两年还来参赛的“老”选手恐怕属于极少数。而在我看来,年轻选手通常会陷于两种处境:要么是顾虑太多,既担心透露自己的信息会遭到网络暴力,也担心透露学校的信息会受到师长的压力,因此不敢鼓起勇气来振臂一呼;要么是空有一腔热血,但不太掌握方式方法,不是将太多精力消磨在无效的争论当中,就是言辞过于激烈而遭到舆论的反噬。 因此,我决定自己站出来实名发起请愿,同时向其他选手保证其个人信息将会完全对公众保密(仅对组委会公开),给有所顾虑的选手提供了一些推动力;同时,我起草了一封立场相对中立、将主要矛头指向组委会的请愿信,所幸这封信得到了大多数选手的认可,使得请愿比较顺利、快速地度过准备阶段而直接进入了行动阶段。 从结果上来说,也许有其他选手也已经有相似的打算,我仅仅是机缘巧合成了最先发出倡议的人;从能力上来说,也许是因为我勉强还能算是个“青年”,热血还没彻底凉透,同时又比大多数选手多经历了几年社会的“毒打”;但归根结底,也许我其实只是记得自己曾经的纠结和犹豫,因此当如今我在社会上略微站稳脚跟时,更能体会到在这一刻愿意挺身而出能够对其他人带来多大的鼓励和慰藉。 在此,我也特别向入围决赛的选手中已经结束学业、参与工作的选手发出呼吁,希望各位能够考虑实名加入联署,帮其他选手多承担一分风雨,也能让他们更少一分后顾之忧。 Q:为什么在请愿信中,仅列举了三条主要质疑,而没有列举“某某证据(此处可自行填空)”? A:在回答前,我再次强调,以下内容仅仅是我自己的个人解读,不代表其它请愿选手。 目前网络上流传的绝大多数“质疑”或“证据”大多无法满足以下三个标准:其一,逻辑是否牢靠;其二,来源是否可信;其三,是否与事件直接相关。 目前在请愿书中留下的前两条质疑,就我的判断来说,是在这三个标准上最没有争议的。 - 对姜萍的采访视频由 达摩院 官方发布,来源可信;板书中频繁出现的书写错误,表明姜萍同学对相应的符号和表达式不够熟悉,直接关系到对其数学水平的判断。
- 对姚教授的采访系《 中国新闻周刊 》公开发表,且截至目前没有被撤回或否认,来源相对可信;能够熟练使用LaTeX,甚至水平超过95%的数学专业学生,这一论断与姜萍同学的数学学习经历和频频出现的书写错误存在矛盾,直接关系到对其预赛答卷真实性的判断。
至于第三条质疑,则是为了引出本次事件与王闰秋老师的相关性,为之后要求公开王闰秋老师的答卷提供必要的论据;但出于前述原因,这里也就没有进一步展开具体的“证据”。 相比之下,其它“证据”大多不能满足这样的审查。例如,在请愿信草稿中,本来还有对姜萍同学是否能够学习《 偏微分方程 》一书的质疑,理由是该书需要大量的先修知识;但由于有选手指出, 谢惠民 的《数学分析》一书的后半和《偏微分方程》一书的开头部分可以较好地衔接学习,因此在之后的修改中还是删除了这一条。 另外,从大方向上说,请愿的目的是“要求组委会展开调查”,而非“要求组委会证实/证伪事件”。换言之,请愿本身对于组委会的调查结果并无预设或期望,而是尽量采取了客观中立的立场;而过度详细地罗列和描述这些“证据”将会影响这一立场。 Q:为什么在请愿信中,仅要求组委会公开预赛答卷并展开独立调查,而没有要求“某某措施(此处可自行填空)”? A:在“为什么要发起请愿”一节中,我已经提出,组委会有义务也有能力展开调查,而入围决赛的选手有权利要求组委会展开调查。因此,本次请愿信的两大主体分别是“入围决赛的选手”和“组委会”,在提出要求时,自然也只能涉及到这两个主体。 可以看出,目前所要求的措施,都将主要矛头指向了组委会,而这两项措施也都在组委会的能力范围之内;特别是,请愿信特意避免了将矛头指向姜萍同学,没有提出任何针对姜萍同学本人的要求,如重新参加考试、开直播讲解考题、与特定人士进行一对一交流等等,既是避免给姜萍同学施加太多压力,也是为了避免让民众以为我们在强迫姜萍同学自证“到底吃了几碗粉”。 同时,也为了避免组委会在事件调查中“自罚三杯”,在请愿信中特意强调,在展开独立调查时,必须有无利益冲突的第三方专家一同参与。希望关注此事的各位专业人士在有必要时能够施以援手,以确保组委会能够公平、公正、公开地展开调查。 Q:对于这场请愿,你最终希望达成什么样的结果? A:就我个人而言,我对于这场请愿唯一的希望就是揭露事件真相。只要组委会切实、可靠地展开了调查,并及时、公开地发布了详细的调查结果,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能够接受。 同时,我也希望,在这次请愿之后,能够还真正热爱数学的人一片净土。最近的争端,除了处于事件中心的姜萍同学之外,也裹挟进了许多数学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士,和并非专业但同样热爱数学的爱好者,并带来了太多的浮躁和戾气。我衷心地希望,组委会的调查结果能够平息这些争端,让所有热爱数学的人能够回到自己的工作学习当中,继续探索和欣赏数学之美。 Q:你是否考虑过,发起请愿对姜萍同学可能带来怎样的影响? A:我始终愿意相信,尽管姜萍同学是此次事件的当事人,但是她主观上并没有追求这样的结果或是热度;同时,我也始终希望相信,她也确实热爱数学,愿意在业余时间孜孜不倦地学习数学,并能够从数学和服装设计的共通之处中感受到其相似的对称之美。 所以,当我在上一节说“真正热爱数学的人”时,我想姜萍同学也应该是其中之一;我希望这次请愿最终也能够帮助她找到“真相”,帮助她回到十几天前那个平凡的午后,重新捧起书本,继续自己的数学旅程。 在决赛前给各位联署选手发的最后一封邮件中,我祝愿每一位选手在决赛中获得理想的成绩。同样地,我也祝愿姜萍同学在人生这场漫长的考试中,即使有些许波折,最终也能收获她自己理想的成绩。 Q:你是否考虑过,发起请愿对自己可能带来怎样的影响? A:首先, 肯定会有很多人误解我和其它参与联署的决赛选手,认为我们就是在质疑姜萍同学,而无视我在上文中一再强调和解释过的,我们追求的只是真相,我们并没有预设任何立场。 其次,也有人会认为我们是在酸、在嫉妒,是因为姜萍同学在资源不及我们的情况下却超过了我们而忿忿不平,因此才誓要把她“拉下神坛”。这样的场景在我前不久的回答中已经有所预演:即便我已经明白地写出我认为“姜萍同学达到了数学系本科生的水平”,仍然有人在评论区质问我“姜萍和你有相同的资源吗”,令我十分摸不着头脑。 再次,还会有人认为我在蹭热度、赚流量,甚至可能会评价我吃人血馒头,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点:当我为了避免打扰姜萍同学备考,而一再向各位选手要求在决赛结束前不要公开请愿的相关信息时,当我本人在过去几天内从未参与任何对本次争端的公开讨论时(我唯一相关的回答完全建立在姜萍同学的成绩真实可靠的基础上,彼时对成绩真实性的质疑尚未传开),正有无数所谓的“大V”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大放厥词,甚至是正一遍、反一遍地收割着流量,连知乎上都有回答炫耀自己如何在短短几天内靠写“姜萍事件”而赚了一笔快钱。 但最后,我也相信,上面这些只是少数,而有更多的网友会和各位参与请愿联署的决赛选手、和我站在一起,客观、中立、理智地向组委会发声,并期待事件最终真相大白的那一天。【完】 有一位竞赛生,从自己角度分析了大佬们联名举报的情况:
其实不止上述的几十位大佬联名质疑,很多网友也开始联名质疑:
目标直指其老师作弊:
具体的我们就不放了,太长了,50多页的证据。
其实从道理上来说,阿里组委会的确有义务证实姜萍事件的真假。
我们仔细看了很多大佬的质疑,有一种感觉,大佬们的质疑本质上甚至可以理解为对姜萍的保护,希望组委会能早日为姜萍澄清,提出有力的证据,这样反而能证实姜萍的确是不可多见的数学天才。
这个事情今年搞的太大,很难收场。
然后竟然还真有人去当地要求核实,而当地回复了,竟然能承认姜萍的分数是真的:
至于满分几分很多网友有争议,大部分网友认为满分就是150分,两个理由:1、根据当地的语文成绩推算,很多人考到了90多分,如果满分是100分的话是不可思议的,150分或者120分就很正常。2、很多网友翻出了当地学校的一些考卷证实的确是150分制。
当地回应的时候并没有说满分是几分,这就比较玄妙……即使满分是100分的话,如此数学天才的姜萍83分也不高,因为同个成绩单里还有分数99的一位同学,如果说83的姜萍算是天才,那么这位分数99的丁同学岂不是神童了?这个丁同学还是一位厨师……要知道,阿里题涉及概率论、偏微分方程、数论这些,不可能说你中专的基础函数方程概率都不会,就能空中楼阁直接拿到全球12名的成绩。
后续,意外发现,淮安文旅把姜萍的视频置顶取消了,这是原来的:
这个事情网友的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当场请姜萍进行座谈,数学的问题其实很容易辨别,几个数学专家老师稍微聊几句就能知道姜萍到底懂不懂了。
姜萍事件纯粹弄虚作假,由其老师代为指导做题,成为了中国学科竞赛史上最耻辱的一幕!
很多人都认为姜萍无辜,但是我们认为,就算不能吃主责也应该吃次责,毕竟,主要大戏都是由她自己演出来的,如果她不愿意演,谁都不能逼她,她作为一个中专生,已经享受了太多她本不该享受的荣耀。
而更可怕的是,当初有谁质疑姜萍就会被围攻……已经从一个学术竞赛矛盾变成了性别矛盾。对,一开始不是性别矛盾。但随着姐妹们开始党同伐异,大量网暴质疑姜萍的博主,网友。这已经变成了性别矛盾。因为你质疑姜萍,就是质疑女性,就是认为女性学不好数学,等等一大堆帽子扣过来。这不是性别矛盾是什么?
这个事情在网上反应出的问题其实远比这个事情本身更恶臭:
我们还是那个观点,这个事情阿里应该是主责,所有的事情都是它们搞出来的,一个很容易分辨的事情硬生生拖到了那么久。
至此,姜萍事情最终告一段落,算是彻底结束了,我们希望各行各业不要再出现第二个姜萍了,踏踏实实的把分内的事情做好,不要再弄虚作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