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姐姐,我作为一名公益志愿者参加了社区的志愿服务,收获满满,我一定会不负期待做更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近日,在区检察院“心尖上的检察·小鹿”未检工作室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中,附条件不起诉帮教对象小明(化名)有感而发。 近年来,区检察院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政策,持续做实“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联合区民政局、区教育局等七家单位,以各项硬件指标和综合条件优秀的杭州东路社区为试点,引入专业化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帮教团队,为罪错未成年人搭建“无痕”回归社会的平台,走出了规范化、精准化、多元化的“下陆模式”帮教道路,成效明显。
今年5月29日,“小鹿”未成年人关护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在杭州东路社区正式揭牌成立。基地以“检校家社”四位一体合作为载体,以对未成年人综合保护为引领,以专业帮教团队为着力点,不断创新教育矫治方法,最大限度挽救罪错未成年人。
“他是我兄弟,他受别人欺负我一定要帮他,不然就是不讲义气。”在小锋(化名)看来,用暴力义气相挺是他与朋友之间表达“友谊”的一种方式。小锋在上学期间参与了一起寻衅滋事事件,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处罚,学校类似这样的学生还有十几个,每个人背后都牵连着复杂的家庭问题。如何挽救和转化这些孩子让学校感觉既痛心又为难,在检察机关“法治副校长”履职期间,校长带着难题找到了检察官。如何把这些未成年人从“犯罪边缘”拉回来,做好犯罪预防这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是检察官必须深度思考的一个问题。
为了切实提升帮教矫治成效,基地在建设专业队伍和细化工作流程上作出进一步规范,成立了由检察官、老师、家长、专业帮教团队等组成的关护团队,同时聘任一批社区“未保观察员”,通过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帮教共同体。借助社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优势地位,拓宽社会调查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社会调查在办案和帮教中的参考作用,在对罪错未成年人开展帮教工作过程中,强势互补,密切配合,以基地规范化运行促进关护帮教工作的有序开展。
“我和小锋的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小锋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我长年在外打工很少过问孩子的成长,这些年父子关系变得很冷漠,小锋长大后拒绝再与我沟通心事,现在发生这些事我很自责。”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小锋的父亲与检察官交流时几度哽咽。
针对这些“问题”孩子,检察官在充分了解其家庭、学校成长背景和不同性格特点后,深刻分析共性“罪错”原因和个性特点,一人一策“对症下药”。对于因家庭监管方式不当导致违法违纪的未成年人,通过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改善不当教养方式,帮助修复亲子关系;对于因交友不当一时冲动而犯错的学生,通过推荐书目引导阅读、培养健康的人际交往圈和兴趣爱好等方式,重拾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对于长期存在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则以法治教育、行为矫治和公益服务为主要内容,强化其对罪错行为后果的认知与悔改,重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随着基地运行的深入,区检察院更加注重全流程、个性化地持续跟踪帮教工作,尤其是将教育挽救的端口前移,做到对涉罪未成年人案件提前介入全覆盖,第一时间全面了解其学习生活、家庭背景等情况,及时开展帮教矫治工作。对不批捕、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内的涉罪未成年人实施动态跟踪监督,按阶段设置帮教矫治措施,并且根据实际帮教效果进行适当调整。该院在对一名附条件不起诉的高三学生进行“一对一精准帮教”后,助力其顺利考上心仪大学,取得了良好的矫治成效。
今年以来,成员单位以基地为纽带,先后开展了20余次大型未成年人关爱帮教和家庭教育巡讲活动,亮点纷呈,效果突出。
7月,区检察院联合区民政局等多家单位开展未成年人法治夏令营活动,邀请实验中学学生走进基地,“沉浸式”体验了一场趣味与法律并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精彩法治之旅。 9月,区家庭教育先行骨干培训结营仪式在白马山小学举行,通过八期课程培训和现场答疑会,邀请多名教育名师和心理专家为学生家长提供“面对面访谈”+“线上经验交流”,从源头上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10月,杭州东路社区联合黄石市实验中学、广州路小学、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等学校建立心灵驿站,通过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检家校社共育大讲堂、个案指导等方式,推进家庭教育指导走进群众生活。
一直以来,区检察院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贯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始终,以关护基地为载体,联动相关部门同向发力,用心用情做好罪错未成年人帮扶矫治工作,减少未成年人涉罪风险,共同打通未成年人保护“最后一公里”,让每一个孩子在法治蓝天下向阳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