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的国球,乒乓球在黄石有着广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中国乒乓球队黄石训练基地,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乒乓球训练基地,1987年落户黄石以来,打造“乒乓名城”就成为黄石一个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的目标和梦想。这颗小小的乒乓球,成为了打开黄石“乒乓情缘”的金钥匙,也开启了黄石与国球的不解之缘,见证着这座城市与国球共同成长的美好故事。
中国乒乓球队黄石训练基地 冠军摇篮的崛起
20世纪80年代,为了保持我国在世界乒坛的领先地位,国家体委决定在中原地区建立一个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强化训练。 1987年4月,时任黄石市副市长的余旦溪,邀请当时国家乒乓球队总教练许绍发一行来到黄石考察。5月1日,黄石代表团带着两份还散发着油墨香、设计风格迥异的国乒基地设计图纸到北京征求意见并郑重承诺,对于当时建立国乒基地中唯一的短板——宿舍楼,由黄石自行解决。 “国家体委的领导一看我们带去的图纸,看到黄石人的气魄和办事效率,当场决定,国乒基地定点黄石。”余旦溪说,仅用半年时间,一栋漂亮的运动员宿舍楼就屹立在黄石体委院内,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亲笔题写“中国乒乓球队黄石训练基地”。1987年底,中国乒乓球队正式开赴黄石,这座占地2800平方米的场馆正式成为国乒的“南方大本营”。 从奠基那一刻起,黄石人便以“一颗球”为纽带,与国乒血脉相连。对许多乒乓球国家队运动员来说,黄石都是一个充满回忆的城市。基地成立以来,这里已先后多次接待国家队队员等全国乃至亚洲地区优秀乒乓球选手集训,其中包括邓亚萍、王楠、马龙、刘诗雯等众多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黄石也因而被誉为“冠军摇篮”“中国乒乓球队之家”。 从基地出发到国际舞台 1989年3月10日,为欢送中国乒乓球队出征多特蒙德第四十届世乒赛,黄石在冶钢大厦举行送行晚会。当晚,宴会气氛热烈,乒乓健儿心情激动。许绍发上台讲话说:“我们到黄石,就像到了家,心里十分踏实,这次出征多特蒙德一定要为国争光,要取得好成绩来报答黄石人民。” 果然,在第四十届世乒赛上,中国健儿不负众望,在7个项目中荣获3个冠军、2个亚军和8个季军。 1991年,黄石首次举办国际乒乓节,14个国家和地区的109名选手汇聚磁湖之畔。我国著名乒乓球选手邓亚萍、乔红、王涛等悉数到场,为比赛增光添彩。时任国际乒联主席荻村伊智朗惊叹:“黄石为亚洲乒乓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后,2012年乒乓球女子世界杯、2022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2024年“一带一路”国际乒乓球邀请赛等30余项国际赛事相继落地黄石。
参会领导嘉宾、运动员、教练员、演出人员合影 特别是2024年的“一带一路”赛事,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选手以球会友,将黄石打造成为联结世界的乒乓枢纽。
全民乒乓的黄石样本 近年来,黄石国乒基地持续致力于“乒乓进校园”“乒乓进社区”“乒乓进企业”等惠民活动,不断加强与学校、基层乒乓球馆、乒乓球俱乐部的联系,努力为黄石竞技体育发展、公共体育服务和“乒乓名城”建设贡献力量。 全市各社区和乡镇22家免费开放的“乒怡康”球馆,见证着黄石人对乒乓球的热爱。从蹒跚学步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从社区草根到专业运动员,乒乓球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 2019年,黄石国乒基地成立青少年乒乓球专业队,在培养本土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基础上,常年面向全国各地招收优秀乒乓球后备人才。没有集训时,黄石国乒基地就成了小球员们的训练场。 2021年,黄石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和市教育局联合下发《黄石市“乒乓球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计划每年在各个县(市、区)择优布点小学1-3所、初中1-2所,让乒乓球成为学生们课外活动的一部分。 从传统基地到智慧高地 在黄石国乒基地荣誉馆里,一个按1:16比例手工制作的纪念封格外醒目。封面上,1991年首届黄石国际乒乓节的邮票、邮戳与10多位世界冠军的签名交相辉映,记录着这座城市与国球同频共振的高光时刻。
中国乒乓球队黄石训练基地(大冶湖基地)鸟瞰图 如今,在黄石大冶湖核心区,一座国际化乒乓球训练新基地正在建设中。新基地总投资11亿元,规划建设内容有乒乓球赛训一体馆、体育运动学校、体育科研大楼、运动员接待中心及室外园林景观、配套停车场和地下室等建筑设施。
新基地建成后,将与黄石市奥体中心体育场馆群形成集群,成为具备“智能化场馆设施、高品质住宿服务、科学化营养膳食、复合型科医团队、优美环境设施”的国际化乒乓球训练基地,进一步推动乒乓球运动发展。 2025年国家青少年训练营暨国家青年集训队(第五期)第二次集训(男队)再次选址黄石,来自全国的乒乓苗子将在这里追逐梦想。黄石全力以赴做好各项保障工作,为国青集训队营造专业有序的训练环境和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助力青少年赛事备战。 正如中国乒乓球队黄石训练基地副主任袁玮所言,“每个打球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目标,我们见证着未来之星的成长”。 从长江之滨的小城到世界瞩目的乒乓名城,黄石用一颗球串起了国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里的每一块训练场地、每一次赛事举办、每一张市民笑脸,都是“乒乓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