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张之洞在黄石创立铁矿厂,盛宣怀后来将其扩展为亚洲最早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
黄石,流淌着工矿血脉,蓬勃着工矿文明。
当矿坑一天比一天深,资源一天比一天少,黄石不得不面临严峻现实:一业独大的产业格局无法快速换道、生态环境修复成本高昂……2010年以后,黄石GDP排名下滑至全省第八、第九。
摆脱“恋矿情结”,既要有“断舍离”的勇气,更要有转型的路径。
作为新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大型粗铜冶炼厂,大冶有色是“矿之城”转型的一扇窗口。
刘臻伟已在大冶有色冶炼厂工作8年,见证了企业的一路求索。他说,2023年,因烟气环保不达标等问题,企业开始了史上最长的停产大修。
“拆掉的是旧厂房,更是旧观念。”刘臻伟说,2023年底,改造后的大冶有色浴火重生。旗下智能工厂弘盛铜业一跃成为全省工业重大增长点。
探访弘盛铜业,智能中控室的三面大屏上,数字孪生工厂实时投射着现实工厂的一举一动,精准给出生产决策。
采用全球领先的铜冶炼工艺,弘盛铜业冶炼产生的蒸汽余热化身能源宝藏,自发电量达1.4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
“全球只有6座这样的工厂。”公司副总经理李立介绍,公司产销两旺,全年预计完成工业产值300亿元。
弘盛铜业所在的新港工业园,“争做环保使者”等标语随处可见。去年,园区获批省级低碳冶金创新型产业集群,呈现集群式向绿生长。
只有落后的技术和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
当华新水泥的旧址变成湖北水泥遗址博物馆,这座百年企业已成为资深“卖碳翁”,节能、低碳不再只是花钱,还能赚钱;
当大冶特钢关停了运行76年的“功勋炉”,其特钢产品正在天宫一号、地下深井、国产大飞机上大展身手……
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中,黄石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保健酒生产基地、全国铜冶炼及精深加工基地、全国第二大特钢生产基地。
2024年,黄石挺进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占GDP比重居全省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