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之花一束品赏(二十) 张幼军 1. 小时候,弟弟是我的尾巴拖子 我走到哪,他像一条尾巴一样 拖到哪 随我上山放牛,下湖捞虾 偶尔一起偷吃菜园的黄瓜 如今他得了癌症,割了胃与脾 像割了我的尾巴 再也难得拖动了 (摘自2022年4月24日《新东西》向天笑的诗《尾巴拖子》) “小时候,弟弟是我的尾巴拖子/我走到哪,他像一条尾巴一样/拖到哪/随我上山放牛,下湖捞虾/偶尔一起偷吃菜园的黄瓜”。弟弟好歹老跟着“我”。诗人把自己的亲爱的弟弟称作是“我的尾巴拖子”。记得我小时候,母亲也是把我称作是我哥哥的尾巴拖子,什么意思?表现了兄弟间血脉相连的非常亲密的关系。尾巴拖子,是大冶地区方言,这一比喻非常形象,确也土得掉渣。提到尾巴拖子又倍感亲切。 “如今他得了癌症,割了胃与脾/像割了我的尾巴/再也难得拖动了”,读着这样的诗句,让人心痛无比。上苍太过无情,他管你痛也不痛,操刀割了“我”的尾巴拖子,“我”和弟弟可是骨血连通的啊!此时诗人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读者也能感同身受啊!这里,诗人巧妙用了两个比喻。“弟弟是我的尾巴拖子”是暗喻,弟弟割了胃与脾,“像割了我的尾巴”是明喻,然而,这个明喻里又包含有“弟弟是我的尾巴拖子”这个暗喻。这是怎样的在运用语言啊,土得掉渣的比喻,经由上苍那么轻轻一“割”,产生的是神奇的艺术效果——让人感觉痛彻心扉。 大胆地、毫无顾忌地让土得掉渣的语言入诗,立马放射出艺术的光泽,可谓“点石成金”了,这是只有寻得艺术妙门的老手才能达到的境界啊! 2. 这世界是一个谜…… 首先是迷人 然后有了很多的迷恋 也有了很多的迷茫 其次是迷乱 便有了太多的迷途 也有了太多的迷失 这世界布下一场迷宫 时不时的给人涂一些迷彩 撒一些酸甜苦辣的迷药 送一些似真似假的迷梦 这世界写下一道谜语 入世的 出世的都想解迷 只是 好像另一个世界 才有谜底 (选自2022年4月26日《新东西》石灵智的诗《迷……》) 巧用迷、谜谐音,揭示了世界是一个难解之谜。是呀,世界有许许多多使人迷惑不解的东西,所以每一个迷,就是一个谜。众多个迷构成了世界这个大谜。人活世上,少不了要与迷打交道。“迷人”、“迷恋”、“迷茫”、“迷乱”、“迷途”、“迷失”、“迷宫”、“迷彩”、“迷药”、“迷梦”……谁又敢拍着胸脯说:除了迷恋、迷梦这样的好迷,我愿意陷入其中;其他的不好的迷,很幸运,我一个也不曾碰到。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一位“超人”。而超人只在幻想中有,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那他就是个口出狂言之人。诗的末尾写到“这世界写下一道谜语/入世的 出世的都想解迷/只是 好像另一个世界/才有谜底”,这无异于给读者又下了一道谜语,另一个世界真的有谜底吗?不如说,这是作者耍滑头(罪过呀,人家是聪明、是“灵智”您咋误读成“耍滑头”了?)找了托辞“开溜”了。 不错,世界是一道谜语。谜语者,叫我来理解,是让人着迷的语言。而《迷……》却是把“迷”和“谜”盘得最为精彩的。 3. 渲染了我初夏的心思 惊扰了心灵深处的梦幻 我爱四月的石榴花 也爱石榴花的四月 (摘自2022年4月28日《新东西》向日葵的诗《石榴花》) 所摘诗句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我”爱石榴花。而“渲染了我初夏的心思/惊扰了心灵深处的梦幻”是曲折表达;“我爱四月的石榴花/也爱石榴花的四月”则是直抒胸臆。但是,后两句直抒胸臆的诗意思相同吗?重复了吗?不。“我爱四月的石榴花”,爱的主体是开在四月天的石榴花;“也爱石榴花的四月”,爱的主体是有石榴花开的四月。有人会说了,还能不重复?既爱石榴花,自然会爱有石榴花开的四月啦。话可不能这么说。过去时代,有很多出身于反动家庭的革命者,为革命抛头颅晒热血牺牲性命终是不悔。我们热爱这些英烈,不会连同他的反动家庭一起热爱吧?所以,既爱石榴花,又爱有石榴花开的四月,是两层意思,必须分开说,并不互相包并。其实,四月又有什么好爱的?比如我,就极不喜欢四月,一时雷暴,一时冰雹,一时寒潮来袭的,让人猝不及防,还防不胜防。所以,不排除作者因为爱石榴花,而“爱屋及乌”连同四月也爱啦!再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这两句诗又有语言的回环美。 4. 暮春,雨淋漓 细雨伴晚思念飞 一夜缠绵复徘徊 山有翠色,树有水润 花开了一季,绿倾了一地 雨水将春天洗了又洗 此刻,听轻盈的旋律 闻淡淡的茉莉茶香 翻开自己喜欢的书 书中那么多对白 都是你发来的信息 谷雨都做了一一回复 ——初夏将至 (选自2022年4月28日《新东西》向日葵的诗《谷雨》) 这首写给谷雨的诗很有些意思。谷雨,是农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到了谷雨这个节气,寒潮天气就基本结束了,气温回升加快了,降水明显增加了,而田中的秧苗、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也;到了谷雨,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到了谷雨,表明春天快要过完了,夏之将至。谷雨与雨水、小满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这首诗表明作者对谷雨喜欢的情感。怎样表现喜欢呢?就是,诗中无处不提雨,无处不把雨推至台前,而且雨中含情。“暮春,雨淋漓”,开篇是雨。“细雨伴晚思念飞”,雨中含情。“山有翠色,树有水润”,诗中有雨,而且让人间“花开了一季,绿倾了一地”充满感激之情。“雨水将春天洗了又洗”,什么意思?春天是美好的,但是,春天又往往细菌繁殖,病疫流行,晦气充斥呀。不怕,我谷雨来也!谷雨的雨水不就把春天洗得干干净净吗?另外,这诗句还有一层意思,把春梳洗干净,着装一新以迎夏日!还是含情。诗的第二小节也是表明自己很喜欢谷雨。“听轻盈的旋律”、“翻开自己喜欢的书”,讲的是听音乐、读书,而这些事情什么时候不能做呢,偏偏作者喜欢在谷雨的日子里来做。这就着意借了谷雨,来营造一个美妙的学习娱乐的氛围。不仅如此,还特意说:“书中那么多对白/都是你发来的信息”,而且“谷雨都做了一一回复”。当然,最关键的回复是告诉人们:初夏立马就到。谷雨,就又成了热情的报夏的使者啦! 5. 躲过后羿的箭镞 和乌云的围剿 太阳是一位幸存者 每一个早晨 太阳像一位埋伏的士兵 从战壕探出半个头来观察天空 如果没有乌云或者雷电 才会放心升起 黑夜来临之前 太阳会收起光芒 在死去的八个兄弟坟前 点一天星盏,燃一弯月色 开始 一个人的祭奠 光芒万丈的太阳 内心 伤痕累累 (选自2022年4月29日《新东西》李咏成的诗《太阳是一位幸存者》) 诗歌的创作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善于想象。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神话传说故事很多,那么,利用传说故事做创作的题材,是诗歌创作的一条极好的路径。李咏成创作的诗《太阳是一位幸存者》,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太阳一族原本有兄弟九人,被凶狠的后羿射杀剿灭了八个,只有太阳“躲过后羿的箭镞/和乌云的围剿”幸存下来。从传统文化后羿射日的传说故事中生发出“太阳是一位幸存者”的意念十分自然。有了这一个可贵的意念,就有了更多生发的枝叶,就会有更多更奇妙精彩的发挥。 躲过了后羿围剿射杀这一生死劫难,太阳惊魂未定,总是心有余悸,总会有所警惕,总能行事很谨慎。所以,“每一个早晨/太阳像一位埋伏的士兵/从战壕探出半个头来观察天空/如果没有乌云或者雷电/才会放心升起”。这个生发,这个想象是多么自然! 死了那么多兄弟,太阳很悲伤。他必须借夜色的掩护祭奠一番。于是,“黑夜来临之前/太阳会收起光芒/在死去的八个兄弟坟前/点一天星盏,燃一弯月色/开始/一个人的祭奠”。这个生发,这个想象又是多么自然! 从太阳这非同常人的经历遭遇中,人们会联想到,太阳是个苦人。就是说他内心有很多很多说不出的苦楚。不要看他表面光芒万丈的样子,似乎很强大,其实,太阳的“内心/伤痕累累”。这样生发,这样想象同样是很自然! 《太阳是一位幸存者》这首诗的架构并不复杂,可贵在运用想象合乎情理,顺乎自然。要创作出这样一首好诗,难不?难的!难在哪里?难在从我们民族宝贵的优秀的传统文化里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提炼出“太阳是一位幸存者”这句话来、这一意念来。有了这一意念的闪光,就会照亮整个创作的思“路”。 那么,诗人所提炼出的“太阳是一位幸存者”的意念,是不是“灵感”的闪光呢?应该是吧! 6. 一瓣红梅在风中摇曳 是谁的朱砂痣 在皑皑白雪独自鲜艳 父亲看不见那一抹红 父亲的心里 翻滚着大雪覆盖的碧绿 雪夜的父亲满眼苍茫 一如天空 (摘自2022年4月29日《新东西》李咏成的诗《雪白雪红》) 这里,作者展示了三种鲜明的色彩:皑皑白雪、皑皑白雪中独自鲜艳的红梅和大雪覆盖的碧绿。作者似乎着意要将它们互为对照、互为映衬?不不不!是情感对照,是不同情感下的审美对照。皑皑白雪中雪独自鲜艳的红梅,在情人眼里,在爱美的女人眼里,是哪位美女的朱砂痣。而“父亲看不见那一抹红”,“父亲满眼苍茫”,而“父亲的心里/翻滚着大雪覆盖的碧绿”。父亲,看不到情郎、美人眼中所见的心里所爱的鲜艳的红和美,父亲心里却有情郎、美人眼中没有的碧绿和可能没有的美——父亲的心里一心想的是庄稼,爱的是庄稼,父亲以翻滚着碧绿的庄稼为最美。 7. 一棵霸根草因为对春风的感激 从来没有嫌弃生活的巨石 只留给它一丝缝隙 人行道上被挤下树枝的香樟叶 每一片都脸露无辜 随风翻滚时叹息着—— 不是所有事物都有春天 一朵樱花对另一朵樱花说 “生是春天,死亦春天” (摘自2022年4月29日《新东西》蓝学奇的诗《春天》) 《春天》这首诗展示了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一棵霸根草。“生活的巨石/只留给它一丝缝隙”,他却“从来没有嫌弃生活的巨石”,而是充满感激的心态,毕竟春风让他吹又生。 香樟叶。怨声载道,牢骚满腹。老觉得世道不公。凭什么我不能高高挂在树尖上?凭什么把我挤下树枝?凭什么将我扔到人行道上让千人踩万人踏受辱?“每一片都脸露无辜”,老叹息自己不拥有春天没有美好的前程。 樱花。知足常乐的那种。“生是春天,死亦春天”觉得很满足。生在春天死亦在春天,不叹息自己人生如此短暂,倒觉得自己整个人生都是春天。 很有哲理意味。 8. 湖心路上,樟树花提着一篮子香 一分给我,九分给了春风 (摘自2022年4月29日《新东西》蓝学奇的诗《樟树花》) 两句诗,多种手法并用,真是写得酷毙死啦! “樟树花提着一篮子香”,从湖心路上走来。无疑是拟人,画面感真切。哎,不对呀,就算樟树花是人,应该是提着一篮子花呀,怎么“提着一篮子香”呢?啊,知道了,满篮子花还能不香满花篮?作者用词很懂得省着点用。 这么理解也行,“正规”说来,应该是用了通感修辞术。这里,原本诉诸嗅觉的香味平移转换为看得见的东西了。 你发现冇,樟树花分花不均哦,怎么“一分给我,九分给了春风”呢? 樟树花情愿嫁给您吗?樟树花相中的是春风!樟树花不像荷花不肯嫁春风,而是最解春风,她要嫁给春风啦,您都不知道! 情味十足,充满情趣! 9. 春天的雨 来得淅淅沥沥 像是久历严冬从远方来的绵绵问候 无论立春亦或谷雨 时间只是一个计量 更繁馥的是草木底色芳香茂盛 柚子花开在枝头青果已在花蒂后 落英带雨新叶油亮 滴下一滴又一滴 春天的呼吸 (选自2022年5月1日《新东西》周国英的诗《春天的雨》) 说春天的雨,“淅淅沥沥”的,谁都不会说新鲜;说春天的雨,“像是久历严冬从远方来的绵绵问候”,简直是“石破天惊”的新奇。好暖心哦。您不要说这是作者随口那么一说,这个暖心呀,是从“淅淅沥沥”来的。淅淅沥沥,诉诸听觉,缠缠绵绵的,恰似“绵绵问候”。好一个推陈出新! 春雨打在柚子树的宽大肥厚的叶子上,在光照下“新叶油亮”,这个观察细致,亮眼;“滴下一滴又一滴/春天的呼吸”,不仅观察细致,亮眼,简直联想奇特。有把春天描成春姑娘的成说,“滴下一滴又一滴”,您可以听出是有节奏感的。这就对了,柚子树的宽大肥厚的叶子能承载很多雨滴,当承载不住了时,就滴落下来,一滴一滴,一下一下的恰似娇美的姑娘轻缓的呼吸。可以想见,夜阑人静之时定能闻觉这春姑娘轻轻的柔柔的甜甜的鼻息。把一滴又一滴滴下的雨滴想象成春天的呼吸,好一个诱人的春姑娘的呼吸啊。 10. 傍晚 每天的这个时节 在工作室 是属于自己的时刻 不用考虑太多的琐事 也不用斟酌所谓的转岗创业 只有诗歌和文字 自由陪伴 这个时刻 是年少时错过 一直 倔强的自己 温柔的自己 有梦的自己 清醒的自己 糊涂的自己 谦虚的自己 傲慢的自己 狭隘的自己 开阔的自己 不说话 在文字里和自己相对的自己 (选自2022年5月1日《新东西》周国英的诗《傍晚的自己》) 《傍晚的自己》这首诗,读着读着,令人肃然起敬。 傍晚时刻,是个闲散的时刻,是个放松的时刻。一般人的生活习惯,在结束了一天紧张的工作之后,陪着家人、牵着孩子,散散步溜溜弯儿,很轻松、很惬意,是很好的调节。而诗中的这位“自己”呢?打破了人们的“常规”,“傍晚/每天的这个时节”结束了紧张的“公干”,仍“赖”在工作室不走。公然把工作室变成了私人空间,把傍晚时刻当成私人时间。居然干起“私活”来。可以吗?下了班办完了公事,干干“私活”既不犯法,也不违规,有何不可的!什么私活?业余爱好、自己的“第二产业”——读书写作!这可是好极啦!更可贵者,深感,“这个时刻/是年少时错过”了的,年到中年了,再也不能轻易放过了;那么,就用这个时刻用来梳理梳理自己的人生之路吧:自己这一路走来,“倔强”过、“温柔”过、“梦”过、“醒”过、“糊涂”过、“谦虚”过、“傲慢”过、“狭隘”过、“开阔”过……不是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色彩斑斓的书吗?那就赶紧写,趁着这傍晚时刻,心无旁骛,“不用考虑太多的琐事/也不用斟酌所谓的转岗创业”,也不要说话,只管用笔写、写、写,谁能说,这写作的素材不够丰富呢?简直丰富极啦!写、写、写,写“在文字里和自己相对的自己”! 诗人用这样干净利落的文字记录这样的生活态度生活状态,记录这样的人生状态人生态度,何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11. 一 走到家门口 听见门环在叩响 哦,原来是风 风儿,你 也是这屋里的过客么 二 夜,宿在母亲生我的房间 这里早已空空如也 只有,墙旮旯 那只袍衣罐,伴我 彻夜无眠 三 清晨细雨蒙蒙中 门前田畈上,一个 蓑笠翁 在挥鞭吆喝 我脱口而出:父亲 四 一只充满几代人哀乐的摇窝 静静地,躺在老屋 不知它 曾摇落几天星斗 摇圆几轮皓月 (选自2022年5月1日《新东西》钟学明的诗《故里情思》) 乡愁、乡思、乡情,这是自古而今文人们创作上的一个永远不会老去的主题。该有多少名家写过,多少人还在写,多少人还会接力赛一样一棒接一棒,接着写下去啊。要写好这样的主题,是越来越不容易啦。而《故里情思》正是写乡情主题的诗,却似轻而易举。之所以说是轻而易举,作者只用了四个小节20行文字,就把浓得难以化解的乡思乡情乡愁写得感人至深。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第一小节写回乡。自己的老屋已经是人去屋空矣,却“走到家门口/听见门环在叩响”。奇怪了,老屋并不孤寂,有人光顾?亲切感油然而生。“哦,原来是风”——失落感来袭,更感寂寥。“风儿,你/也是这屋里的过客么”?故里的风儿,我们原本也是一对好伙伴呀。“我”记得“我”小屁孩的时候,你总是穿堂过屋的,咱亲密得不得了。“我”奶奶老怕你欺负“我”弱小,都“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时候了,还给“我”穿着小花棉袄。怎么?你这江湖客,也记得“常回家看看”? 这里,没有刻意去写乡情乡愁,是融情于景的自然而然的流露,是那么真切令人感动。 第二小节写夜宿“我”出生的房间。都说,儿子出生之日,是娘受难之时。来到自己出生的房间,思绪难平啊。这里也早已“人去楼空”。不,这里分明堆满了“我”对母亲的思念。当时,家里穷,母亲有多苦!寒冬腊月冰天雪地无以取暖,母亲害怕冻着自己的心肝宝贝肉,就想了个法子,把“我”用破棉絮旧衣物包裹着塞在一个瓦罐里来保暖。今日,见着静静躺在老屋墙旮旯那只袍衣罐,“我”的眼泪扑簌簌掉落。这一夜,“那只袍衣罐,伴我/彻夜无眠”。 这里,也没有刻意去写情,而是见物思亲,融乡情亲情于所见特殊的物件上自然而然流泄出来,也是那么真切动人! 第三小节,写清晨打开老屋的大门,所见所感。“清晨细雨蒙蒙中/门前田畈上,一个/蓑笠翁/在挥鞭吆喝”。这里,让“我”突然产生了神奇的幻觉。这位雨中挥鞭吆牛的蓑笠翁,不就是“我”父亲么?这个画面布局,就如电影里的蒙太奇。特写镜头:赶牛耕田的农人幻化成了与父亲的叠影,或者,蓑笠翁—父亲,父亲—蓑笠翁的交替转换镜头频闪。父亲!“我脱口而出:父亲”。 这里,同样没有刻意去写情,而是此情此景之下,乡情亲情的自然流泄,是那么真切撼动人心! 第四小节,忽见一只摇窝,生出无限感慨。一只充满几代人哀伤和欢乐的摇窝,“静静地,躺在老屋/不知它/曾摇落几天星斗/摇圆几轮皓月”。摇窝,也叫摇篮、摇萝、摇床,农村普遍用的哄婴儿睡觉的摇床。它,不可能自己摇动,这里摇动它的是住居在这老屋里的一代一代长辈,或老太,或老奶奶,或亲亲妈咪,或大姑妈,或小姨子……一代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她们一代接着一代摇着摇篮里的她们的可爱的小曾孙?孙娃子?小宝贝蛋?小侄儿?小外孙崽子?那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岁月啊。却又不说岁月多么漫长,而说成“不知它/曾摇落几天星斗/摇圆几轮皓月”,这就有了神秘感、浪漫情怀和诗味。其实,摇篮的摇响,声音并不好听,如何哄得婴儿睡觉?往往长辈们给配上摇篮曲,那可就美妙啦,要多诗意有多诗意,要多浪漫有多浪漫,要多美有多美。这可是,农家子弟接受的最早的美育啊!一代接着一代摇哇摇!生命由此庚承延续!那真的是一个充满着情意诗意和浪漫的过程啊! 这里,作者一反前面几个小节的风格,倒是着意将自己的乡情亲情带上浓浓的诗韵,着意打造成精美的艺术品捧给读者享受! 12. 必须有一堆熊熊炭火 庄稼把式的手能抚摸到温暖 把北风烤成古铜色 数着掌心的老茧 盘点丰收 必须有大碗呛辣的烧刀子 与老伙计们痛饮 几粒蒜瓣,一把花生 伴着信天游的低哼浅唱 拨开发芽的蒜瓣 里面有春天的模样 必须有一扇魔幻的窗 窗外是鲜花,绿草,青苗荡漾 窗内 老少无病,一家健康 化肥充足,牛羊肥壮 盘算好翻耕寒冷 犁出春光 父亲才敢放心地面对一场雪 梅花谢了,牵牛花会高高举起杯盏 春雨漫过长长的不安 惊蛰会窜出种子的外壳 熟悉的承包地里 希望疯长 父亲的一场雪,喜忧参半 (选自2022年3月28日《新东西》李咏成的诗《父亲的一场雪》) 父亲的一场雪,喜忧参半。 为什么?不是说“瑞雪兆丰年”吗?咋的还参半? 老把式的父亲疑虑太深啊!俗语毕竟是俗语,哪能百分之百相信呢?老天爷从来不曾跟农人签过合同、打过包票。 老习惯了。父亲趁着大雪天,必须架起“一堆熊熊炭火”,围着热烈,待到把一双粗糙的大手温暖之后,点着手心的老茧,盘算着,盘算着,来年丰收的条件是否备足。 不过,老天下这场雪,父亲还是异常欢喜的。仗着这场雪,就算仗着“瑞雪兆丰年”吧,来年也要大干一场。老习惯了。必须邀上一帮老把式们,也是老伙计们,痛饮一场!没有好下酒菜?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只需“几粒蒜瓣,一把花生”,再伴以“信天游的低哼浅唱”,足矣!不过,酒必须是“大碗呛辣的烧刀子”。老习惯了,父亲总爱“拨开发芽的蒜瓣”,看他笑盈盈的样子,一定是看到里面春天的模样啦? 确实的,这场雪,父亲还是有所忧虑的。必须有人给他打开“一扇魔幻的窗/窗外是鲜花,绿草,青苗荡漾/窗内/老少无病,一家健康/化肥充足,牛羊肥壮”,父亲才敢放心地面对这场瑞雪。父亲听得高人的参谋,就会把一切盘算好了,铆足劲,提前启动农事,“翻耕寒冷/犁出春光”。 梅花谢了,牵牛花高高举起杯盏。父亲把一个崭新的春天接到了自己的承包地里。春雨漫过父亲面对一场雪所产生的长长的不安。漫过去了,漫过去了。现在,父亲心里只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的“符咒”,在崭新的春天里,父亲的庄稼在熟悉的承包地里疯长,那是父亲的希望在疯长啊。 以上,我对这首诗的解读,我并不能确信解读到位、说出了作者的本意;也许解读的还很蹩足。但是,我能确信《父亲的一场雪》这是一首构思独到而精巧的诗。我能确信,诗人把当今农人的工作、生活、心思摸得透透的了,从而就使作品里的生活气息浓郁,泥味儿足了。还可以确信,作品提炼了大量的诸如:“拨开发芽的蒜瓣/里面有春天的模样”、“翻耕寒冷/犁出春光”、“春雨漫过长长的不安/惊蛰会窜出种子的外壳/熟悉的承包地里/希望疯长”等等鲜活的涉农语言;我可以确信,这整首诗美点频出、亮点频闪。我可以确信,这是一首让人爱不释手的好诗! 13. 他们手里都提着黑色的大塑料袋 像魔法师的口袋 又像钢铁侠的斗蓬 他们还配备了好玩的夹子 长长的夹子能把藏在人们 心里的不快乐掏出来 带走 (摘自2022年5月5日《新东西》北辰的诗《他们》) 他们,是谁呀?似是一群维护环境卫生的志愿者。“手里都提着黑色的大塑料袋/像魔法师的口袋/又像钢铁侠的斗蓬/他们还配备了好玩的夹子”,这是他们的“作派”、“扮相”和全副装备。那么,他们拿着长长的夹子做什么呢?拾捡垃圾噻!不,诗人可不是这么说。诗人是怎么说的呢?他说,这长长的夹子呀,能把藏在人们心里的不快乐掏出来带走。是啊,遍地垃圾,满眼脏物,多叫人败兴、不爽,目之所及不愉快的情绪油然而生。把这些垃圾脏物拾捡干净啰,不就令人精神为之一爽,不就等于除却人们心里的不愉快了吗!不说这些志愿者是在夹垃圾,而是来带走人们心里的不愉快的。这话说得好有艺术性。 14. 走在汉口宽敞的街道上 灯红酒绿,高楼入云 繁华的汉口 总让人想起一根扁担 汉口是挑出来的 一把刀剖开一根茅竹 就是剖开了一个家 男人们流浪在城里的大街小巷 肩上扛起半边竹子 挑生活 那根扁担,用一辈子的时间 把码头挑到商铺 把晚清挑到民国 把汉正街挑到汉口北 马路越挑越宽 生路越挑越窄 直到有一天 城市太重,再也挑不动了 消失的扁担 归隐一片竹林 长江大桥是最后一根扁担 依然没日没夜地 挑着三镇 (选自2022年5月6日《新东西》李咏成的诗《消失的扁担》) 扁担,农耕文明的产物;长江大桥,也是一根扁担,现代文明的产物。这首诗是写的扁担吗?是。然而,更是写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跚跚而行的步履。 “走在汉口宽敞的街道上/灯红酒绿,高楼入云”,还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武汉长江大桥,无疑都是现代文明的表征。那么。农耕文明呢?诗中哪里见着农耕文明了?这,就是艺术的极为神奇之处啦。作者将农耕文明高度压缩浓缩成了一根扁担了。于是,诗的意蕴不言而喻:现代文明是从农耕文明发展而来,现代文明是由一根扁担挑来的。 这也太离谱了吧! 然而,现代文明的汉口,谁又能够否认就是用扁担挑出来的呢?“繁华的汉口/总让人想起一根扁担”。“那根扁担,用一辈子的时间/把码头挑到商铺/把晚清挑到民国/把汉正街挑到汉口北”。谁又能够否认“马路越挑越宽”? 现在,文明进步了,城市高度发展了,扁担呢?越来越少,以至消失了。也许是“城市太重,再也挑不动了”?应该是吧!人不是会老去吗?人不是会退休或下岗吗?扁担也会老,或者也会下岗。但我更愿意作这样的解读,扁担现在是下岗告老还乡啦。它的家乡在竹林,“消失的扁担/归隐一片竹林”啦。 不过,下岗退休归隐的是农耕文明的扁担。实际上扁担并没有消失,还有最后一根扁担。那就是长江大桥,它不“依然没日没夜地/挑着三镇”吗?这最后一根扁担指的是现代文明的扁担啊! 通篇布满了“扁担”的字眼,实际上指的是中国社会由农耕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进步。一根扁担,往小里说是“挑生活”,是维系一个家庭的生存;往大里说是承担着一个城市的兴衰;从其承载的信息看,简直是海量的;从其融注的文化元素看,简直丰富到无以复加;把它加以虚化隐喻,一根扁担是“挑文明”,挑的既是农耕文明,也挑现代文明。 诗人把“扁担”此一物此一词加以充分展示和深入发掘,将扁担一词加以运用和发挥,简直漂亮至极。 15. 拜完菩萨后 母亲说: 菩萨是这世上最累的人 每个人都要她保佑 (摘自2022年5月8日《新东西》胡晓光的诗《菩萨是这世上最累的人》) 我们都知道,母亲是孩子的当然监护人。作为监护人,责任重大,要看护好、保护好、呵护和护佑好孩子,不得让孩子有丝毫闪失,哪个孩子不是系在母亲的裤腰带上长大的呢?我相信,每个母亲对此都深有体会。但是,深有体会的而且信菩萨的母亲们未必都能说出“菩萨是这世上最累的人/每个人都要她保佑”的话来。“我”母亲深感养育孩子责任重大,她也信菩萨。“拜完菩萨后/母亲说:/菩萨是这世上最累的人/每个人都要她保佑”。可见,“我”母亲是一位极有责任心,极为疼爱自己的孩子的母亲。这是一句母亲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的肺腑之言,言外之意:我要看护好、保护好、呵护和护佑好家里的几个孩子尚且累得够呛,菩萨呢?她可是要看护好、保护好、呵护和护佑好世上的每一个人的呀,无疑,菩萨是这世上最累的人。千万不要以为母亲只随口那么一说,这句话里融注的是母亲的人生经历经验,这句话逻辑推理严密,这句话里更融注了母亲的特殊情感。细细咀嚼,特别感人。平时,融注了当母亲的人生经历经验,逻辑推理严密,更融注了当母亲的特殊情感的话语,知多少,人们又何曾注意了呢?然而,到了诗人笔下便成了一首好诗。这种捕捉、提炼语言的功夫叫人不能不佩服! 16. 母亲曾在故乡的五月 戴着草帽 穿着蓝色的长衣长裤 收割过小麦 太阳照着她忙碌的身影 麦子散发田园的芳香 母亲时而挥舞镰刀 躬身前行 时而拿起肩头的白色毛巾 伸腰擦汗 饱满的麦粒会变成餐桌上的白馍 湿透衣背的汗水有母亲特有的香味 (摘自2022年5月8日《新东西》程彩霞的诗《母亲》) 诗的一个最大特点,诗是言情的。而程彩霞的这首《母亲》诗更有其言情的特点,那就是,将对母亲的一片深情几乎是不着痕迹地融入到了诗的字里行间。 五月,家乡的麦子就要熟了,就要动镰割麦子了,自然回忆起“母亲曾在故乡的五月”“收割过小麦”,连母亲收割麦子时的穿戴,都回忆得细致:“戴着草帽/穿着蓝色的长衣长裤”。不仅如此,“母亲时而挥舞镰刀/躬身前行/时而拿起肩头的白色毛巾/伸腰擦汗”的情形都历历在目。母亲在麦田劳作的情形,包括劳作的姿势包括用白毛巾擦汗的情形,回忆的如此细致入微,这就是情啊! 母亲在五月天在麦田里劳作。五月天的太阳已经很毒了,要不了一天就会把皮肤烤得黑黑的,自然回忆起母亲“太阳照着她忙碌的身影”,母亲已经去世多年,母亲的身影不时在眼前晃动,这就是情啊! “麦子散发田园的芳香”,正在收割的麦子是香的吗?母亲收割的麦子让整个田园都是充满香气的吗?也许是吧!但在这里,更准确地说,作者是在言情,在作者看来,母亲亲手收割的麦子是香的,母亲劳作的田园是香的! “饱满的麦粒会变成餐桌上的白馍/湿透衣背的汗水有母亲特有的香味”。这诗句尤为精彩。何也?五月,眼前饱满的麦粒,在作者看来幻化成了母亲亲手做的已经端上了餐桌的白馍。正是,“割麦日当午,汗流滴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母亲那“湿透衣背的汗水”,汗味儿一定很重很重吧?可是,“我”竟闻出了“母亲特有的香味”!这是怎样的情啊!这是这首诗言情的高潮,令人震撼!
张幼军,湖北大冶市人,1948年1月出生。大冶一中退休教师。曾任黄石市首届学术学科带头人、黄石市中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委,省中语会会员、黄石市中语会副理事长、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