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黄山挑夫” 文/梅贤玉
大约是在三十多年前的一个深秋季节,我有幸首次参加了“黄山笔会”。历时十天的黄山之旅,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既不是黄山绝色于天下之风景,更不是屹立于悬崖峭壁上的千年“黄山松”,而是我敬仰的“黄山挑夫”!那时候,上黄山还没有如今的“索道吊篮”,来自五洲四海的游客们,尽管大多数人是徒步攀登,但是也有少数富人或绅士,因怕苦怕累,不愿徒步向上,便坐山民挑夫的滑竿上山,或请他们肩挑背扛食品、帐棚、药品、拍摄器材等,以备应急之需。
常言道:“靠山吃山,临水喝水,一方水土养一方布衣苍生!”于是,黄山挑夫应运而生。据《黄山史料》考证,黄山挑夫已诞生千年之久,他们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之优势,依靠坚韧不拔的体力、将艰难险阻踏在足下,在黄山险峻崎岖的山道上,演绎意志品质、挥洒汗水智慧,讨生活,实足难能可贵!当时正值壮年、体质健硕的我,在徒步攀登黄山第二高峰“光明顶”、第一高峰莲花峰(海拔高度1864米)时,不仅腿沉乏力,而且还有胸闷耳鸣之感。此时,懒惰的我,虽然已经不想再继续攀登至黄山之巅,但是当我面对身旁咬牙切齿、汗水滂沱、负重向山顶奋力前行的挑夫们,我汗颜不已、内疚不已,勇气倍增!我在想,其实短暂的人生之路,乃是不断自我挑战体力、智力、执行力之极限的“万里长征”!为了剑指胜利,人们在各自的人生征途上,以“我只要塔山,不要伤亡数字”的大智大勇,体现其人生价值!
尽管“黄山挑夫”们,都是凭体力谋生之“底层群体”,但是他们以“黄山松”为楷模,不断焕发出永续之精神动力,战胜风雪严寒、酷热高温,将根须扎入石缝深处,汲取日月之精华……我谨以此短文,向卑微、苦寒、耐劳、平凡、伟岸的“黄山挑夫”们,致以崇高的、赤诚的敬礼!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