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当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知道,这首传唱半个多世纪的经典儿歌,正是诞生于黄石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矿冶之城。 1955年,黄石教师王路在病榻上目睹燕影掠过,将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与新中国建设的豪情融入笔端,写下了《小燕子》的雏形。这首歌不仅承载着黄石人对自然的诗意赞美,更暗藏着“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的工业雄心。 今天,就让我们以这首歌为钥匙,开启黄石这座“点石成金”之城的璀璨宝藏。
千年炉火炼就的“石”上传奇 黄石,因“石”得名,更因“石”而兴。这里不仅蕴藏着铁矿、铜矿、金矿等78种矿产资源,更书写了一部贯穿中华文明史的矿冶史诗。 从3700年前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青铜之光,到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的近代工业轰鸣,黄石始终以敢为人先的姿态,将一块块矿石锻造成文明进步的阶梯。 正如《小燕子》第二段歌词描绘的“大工厂”“新机器”,这里的炉火从未熄灭,“亚洲第一天坑”见证着铁矿开采的千年变迁;华新水泥厂旧址留存着中国水泥工业的世纪记忆,这些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工业遗址,串联起黄石“一火三千年”的矿冶荣光。
弘盛铜业智能机器人在分析样本 科技赋能的“点石成金”新篇 在《小燕子》诞生的年代,矿工们在井下挥汗如雨的场景是工业的真实写照。但如今,黄石正以“点点鼠标”的智慧颠覆传统。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的智能化白银生产线,让回收率提升至国内先进水平;弘盛铜业的“黑灯工厂”里,10万余个智能感知点的数据如银河倾泻,数字孪生技术将现实工厂的每个生产环节精准复刻,为生产决策装上“智慧大脑”。 2024年,黄石完成工业技改项目107个、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112个,43家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示范企业用大数据重塑生产流程,5家省级5G工厂实现“无人化”作业。这种从“汗水经济”到“智慧经济”的跨越,正是黄石人对《小燕子》中“今年这里更美丽”的时代回应。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亚洲第一天坑” 古今交融的“工业锈带”蝶变 当《小燕子》的旋律与现代工业文明共鸣,黄石正将历史遗产转化为文旅新IP。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用全息投影重现青铜铸造场景;国家矿山公园把“亚洲第一天坑”变成槐花漫山的生态景区;华新1907文化公园让百年水泥厂旧址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国潮打卡地”。 黄石是“人生必须去”的三个地方之一。正如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所言,黄石的矿冶遗产“全国唯一、世界罕见”,而如今这些“工业锈带”正蜕变为“生活秀带”,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追寻“骑着毛驴也要来看看”的矿冶传奇。
黄石新港码头 人才汇聚的“金巢”磁场 “小燕子,告诉你,这里的春天 最美丽。”这句歌词如今已演变为黄石的人才宣言。2024年,黄石引进院士及高级人才120余人,获批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增3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从鄂东技师学院与高校共建的PCB产业学院,到武汉都市圈光电子技工教育联盟,黄石正构建起“工匠生态链”,让技术人才在“点石成金”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与此同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第一的殊荣,更让这座城市成为人才安居乐业的“金巢”。 从《小燕子》诞生的那片土地,到如今“四港联动”的现代化新城,黄石始终以“点石成金”的智慧书写着传奇:西塞山前白鹭与工业遗址交相辉映,智能工厂的灯光与千年炉火遥相呼应,“一城三水七分山”的自然禀赋与“熊熊炉火映千年”的工业基因深度融合。 “黄石,一个点石成金的地方”,这里既有《小燕子》传唱的诗意,更有科技创新的锐气;既有矿冶文明的厚重,更有绿色转型的轻盈。 当你再次哼起那首熟悉的旋律,不妨踏上这片土地,亲身感受“打开”黄石的无限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