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石,一罐罐洁净、高效的氢能,从这座老工业基地的钢铁洪流中“点化”而生。它们化身为最轻盈、最澎湃的“蓝色火种”,精准点燃未来产业的发展引擎,驱动这座矿冶名城朝着“清洁能源之都”的目标稳步前行,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大冶姜桥制氢工厂 国家级项目落地 构建氢能全产业链 黄石发展氢能产业,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从资源看,这里矿山资源丰富,为岩洞储氢技术试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成功了!”今年3月29日,大冶姜桥制氢工厂内,随着主控室开关按下,电流嗡鸣声中,纯度达99.99%的氢气从管道涌出——湖北省首个国家级氢能项目成功出氢。该工厂采用“碱性+PEM电解槽”双技术路线,为国内首例,从制氢、加氢到耗氢实现全程零碳排放,每小时可产5400标方高纯氢,年产绿氢达1800吨,配套的30兆瓦光伏电站提供稳定绿电保障。 储氢领域,去年12月12日,大冶深地储氢科研中试基地项目岩洞氢储能系统开工建设,标志着国内岩洞储氢技术实现零的突破,曾经的废弃矿山将变身“氢能仓库”。 “用山体作为巨大储气罐,经济又安全。”中冶武勘工程设计院总经理陈斌介绍,这是我国岩洞大规模储氢技术的首次探索。 向地下要空间,向科技要答案。大冶市联合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突破临氢材料、智慧管控等关键技术,实现“采空区变能源仓、尾矿场变发电站”的华丽转变。
4月18日,大冶市首条氢能源公交33路线正式开通 加氢网络建设同步发力。2025年4月11日,大冶东综合能源站投用,作为湖北省首个“近零碳”绿色能源站,年绿氢加注能力达750吨,可减少约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站内,绿色公交车排队加氢,10分钟即可加满,续航达300公里,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护航,标志着当地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形成闭环运营。当天,12辆氢能公交车顺利上路,所用氢气全部为“大冶造”。
湖北首批500台氢能两轮车在大冶投放 氢能应用场景持续拓展。6月10日,湖北省首批500台氢能两轮车在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新校区投运,搭载零压固态储氢罐,抗碰撞、耐高温,续航90公里,-10℃稳定运行,30秒快速换氢,单车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50公斤。工业领域,大冶特钢氢能全氧加热炉项目降低二氧化碳排放85%、能耗减少25%,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创新驱动发展 锚定千亿目标 在未来产业的新赛道上,黄石搭乘“氢”风,全力奔赴。 氢能是大冶发展未来产业的主攻方向,更是冲刺千亿县市的重要引擎。在黄石大冶湖高新区,一座氢能创新科技园正拔地而起,为氢能产业发展装上“智慧大脑”,园区将部署氢能产业智能管控平台,依托信息化技术实现全产业链数据采集、分析和管理。2024年,大冶湖高新区氢能未来产业先导区,被纳入首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名单。 去年10月,《湖北省加快发展氢能产业行动方案(2024—2027年)》发布,提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集群,力争到2027年,全省氢能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千亿元。立足方案,大冶聚焦重点持续发力,加快推进氢能省级实验室建设,打造高水平氢能技术创新平台,为氢能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加快推动氢能向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领域延伸,持续丰富拓展氢能应用场景。 总投资34.37亿元的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产4亿度绿电、5000吨绿氢和4万吨氧气,日加氢7吨,年减排二氧化碳22.78万吨。作为全国首个岩洞储氢技术科研攻关项目,也是大冶历史上投资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绿色新能源项目,其落地将推动产业定位从“原材料工业基地”向“全国清洁能源低碳应用示范基地”跨越。 当前,黄石氢能“制、储、输、加、用”全产业链正在不断延伸和拓展。黄石正以大冶为支点,统筹推进全市氢能产业规划,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推动氢能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场景应用在更广范围协同发展。 随着全产业链的不断完善,黄石这座“点石成金”的矿冶名城,正以氢能为笔续写绿色传奇,为湖北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集群贡献黄石力量。(通讯员:黄旺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