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阳新的农家灶台上,仅用姜片和食盐调味,文火慢炖四小时,一碗肉质细嫩、清香甘甜的屯鸟汤便散发着诱人香气。这种似鸭非鸭、似鹅非鹅的禽类,学名“阳新番鸭”,是当地独有的地方品种,承载着300余年的养殖历史,如今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 阳新素有“百湖之县”的美誉,河塘密布的湿地环境为屯鸟提供了天然栖息之所。早在1759年,当地民间就有养殖屯鸟的记载,经过三百年自然选育,形成了肉质紧实、汤汁清甜的独特品质。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认为,“生态慢养当然鲜”是其精髓所在——300天的慢养周期,让屯鸟积累了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与4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这也使得汤汁无需复杂调味却能鲜香回甘。
曾经,阳新屯鸟虽受喜爱,却陷入“小而散”的困境。饲养周期长达10-12个月,每日需3两粮食投喂,且缺乏标准化养殖规范,农户多为每家散养10只左右的活禽销售模式,附加值极低,“养得好却卖不远”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转机始于政府与科技的深度介入。2023年,屯鸟被列为阳新县乡村振兴产业化五大主导特色产业之一。在三溪镇,100亩标准化保种繁育基地建成,通过自动化环境监测、精准饲料配比系统,不仅降低养殖成本10%,更保障了种苗品质的稳定,年孵化优质屯鸟苗可达百万羽。同时,当地创新推行“公司+农户+合作社”联动模式,实行统一孵化、供苗、饲料、技术、品牌、销售的“六统一”标准体系,让农户只需按规程饲养,无需操心销路,目前已发展规模养殖主体52家,辐射带动上千农户参与产业链。 为打破单一活禽销售模式,军垦科技园区内500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将活禽转化为冷鲜分割肉、预制菜、高汤罐头等20余种产品,不仅延长了产业链,单价也较活禽翻倍。阳新县农发公司还联合高校、专业机构制定了《阳新屯鸟健康养殖技术规程》《阳新屯鸟品牌使用规范》等标准,加强品牌管理。2017年,“阳新屯鸟”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2年获湖北省地理标志大会品牌金奖,逐步打破地域局限,产品走进中百、武商等大型商超及电商平台,畅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全产业链年产值已突破5亿元。 阳新屯鸟的发展,为地方特色农产品提供了发展范本。它证明,小特产的生命力在于将地域独特性转化为市场通用性,既要依托自然禀赋,也要通过科技赋能筑牢品质底线,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附加值,通过品牌认同打破地域局限。 如今,阳新已规划出长远蓝图:2025年,阳新屯鸟产值突破10亿元;到2030年实现30亿元目标;凭借“一禽多吃”模式和“吃干榨净”理念,到2035年向100亿元目标迈进。这口清鲜回甘的屯鸟汤背后,是乡村振兴的活力,更是黄石农业品牌升级的缩影,一只穿越三百年时光的“金凤凰”,正振翅飞向更广阔的天地。(通讯员:黄旺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