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透薄雾,洒落在网湖水面,泛起粼粼波光。五爪咀保护站站长蔡华锐手持望远镜,密切观察着湖面上的动静。一群东方白鹳轻盈掠过,在他的望远镜里留下美丽剪影。在2024年冬天的巡护中,蔡华锐在笔记上郑重记下了95310只候鸟的数字。曾因投肥养殖而泛着绿藻的网湖,如今已成为58种水鸟的欢乐家园,生态的繁荣景象令人欣喜。
近年来,黄石市阳新县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网湖生态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放天养”生态养殖模式的全面推行,彻底终结了高密度投肥养殖的历史,渔民也从资源掠夺者成功转型为生态养护者。这些有力举措并非仅仅是应急“救火”,而是从根本上重构了人湖共生的制度基因,为网湖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网湖的生态资产正逐步释放出巨大的经济红利。湖底,沉水植物茁壮成长,绵延成一片拥有2500万株植株的“水下森林”,它们在净化水质、提供栖息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湖水中,290万尾花白鲢欢快游动,不断吞噬着蓝藻,为湖水的清澈贡献力量。得益于系列生态治理措施,网湖的水质得到了大幅提升,稳定达到Ⅳ类标准,并阶段性达Ⅲ类标准。这一突破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催生了“网湖鳙鱼”地理标志产品,它们带着生态认证标签的网湖鳙鱼走进了各大超市的生鲜柜台,深受消费者喜爱。与此同时,越冬水鸟种群数量从2018年的3.4万只跃升至2024年的9.5万只,如此壮观的景象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前来网湖湿地观鸟、游玩的游客超过十万人次,带动了当地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 周边村庄也在网湖的生态蝶变中实现了生动转型。向录村将废弃鱼塘改种净水植物,不仅改善了周边水环境,还依托村内的古樟林,积极发展森林科普园,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自然、学习知识;网湖村则组建了专业捕捞队,凭借丰富的渔业经验,远征外省开展捕捞业务,村民通过参与村集体经济分红,收入水平反超以往养鱼时代。自然资源的保值增值,让生态保护从曾经的发展负担,转变为如今强大的发展引擎,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长江与富水河交汇的“水袋子”,网湖的治理关乎流域安全。联合国测算其年生态价值达10.19亿元,体现在每日净化475.6万吨污水、调蓄4.68亿立方米洪水的硬实力上。 近年启动的南湖—下司湖综合治理项目,通过构建生态缓冲带与人工湿地,年削减污染物超千吨,为长江中下游湖泊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模板。而“留粮护鸟”计划则彰显了跨物种智慧:保护区按亩收购候鸟啃食的千亩稻田,既补偿农户损失,又为珍禽预留食源;周边19个村签订共管协议,百名渔民变身为持证管护员——这种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社区发展的模式,使网湖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微观注脚。 站在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节点,网湖的发展潜力正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阳新县正以《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为指引,划定优先保护区,推动水生植被恢复工程与智慧监测体系覆盖;而生态产业的深度开发也已启幕:超级芦竹种植基地吸收氮磷,碳汇交易探索提上日程;湿地学校将自然教育植入课程,孩子们监测的水鸟数据直通科研机构——当生态管护员石凯救护的第180只珍禽重返蓝天,当国际重要湿地名片吸引全球观鸟者驻足,网湖证明了一条真理: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在于向自然索取的多寡,而在于能否让生态价值成为增长本身。
夕阳西沉,蔡华锐的望远镜中,白鹤群掠过正在施工的生态岛屿。远处,新栽的芦苇荡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应答着鸟鸣。如今的网湖,已不再需要“重生”的悲情叙事,它的每一次水位涨落、候鸟的来去迁徙、渔民的转型发展,都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发展进行时画面。正如阳新县生态环境局负责人所言:“这里的水草每长高一寸,黄石生态经济的根基就深一尺。”当自然资本与人类福祉同频增值,网湖的涟漪终将荡向更辽阔的水域。(通讯员:黄旺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