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浩荡处,鄂东锁钥地,三千年矿冶之火未熄,两座高峰隔江相峙——佛光氤氲的东方山与战鼓犹鸣的西塞山。一座以佛韵禅意浸润千年,一座凭铁血诗魂铭刻史册,共同构筑了黄石“山水形胜、古今交融”的独特气质。当我们将目光从层峦叠翠的自然景观延伸至城市发展的壮阔图景,便能发现这两座山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打开黄石三千年文明赓续与当代转型的精神密钥。 东方山:梵音袅袅中的文化圣境 海拔475米的东方山,因西汉名士东方朔隐居炼丹而得名,其“三楚第一山”的美誉源于三大主峰拱卫的十八平方公里灵秀之境。这里森林覆盖率超90%,夏季均温低于28℃,是长江中游罕见的生态绿肺。古八景中,“青松倒插”传为智印禅师锡杖引泉的佛迹,“铁牛懒卧”暗合唐宪宗赐牛的典故,“月涌禅关”则见证了禅石与明月的千年对话。这些景致并非单纯的自然奇观,而是佛教中国化进程的物化象征。始建于唐宪宗年间的弘化禅寺,历经73代住持传承,成为湖北最大佛教寺庙群的核心。当下,东方山以“药师佛道场”为定位,与武当山形成“问道武当,拜佛东方”的宗教文旅格局,其东昌阁通过沉浸式实景演出重现大唐气象,展现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鲜活案例。
西塞山:金戈铁马与诗性长江的交响 与东方山的空灵静谧形成鲜明对比,壁立江心的西塞山以“长江中下游门户”的险要地势,书写了一部浓缩的中国军事史诗。三国时期东吴在此设“铁锁横江”,晋灭吴、南宋抗元等百余场战役在此上演,悬崖上的古炮台至今犹存冷兵器时代的肃杀。但历史的吊诡在于,这座兵家必争之地却因唐代诗人张志和一首《渔歌子》完成美学升华——“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渔隐意境,使其成为东方文化中隐逸精神的图腾。苏轼、黄庭坚等大家曾循诗访胜,日本嵯峨天皇更亲笔抄录此诗,足见其文化辐射力。当代西塞山将战争遗址与诗意景观并置:北望亭可俯瞰长江奔涌,桃花古洞留存文人题刻,每年冬季“西塞残雪”的鸬鹚栖居奇观,构成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馈赠。
山魂铸城:黄石的工业文明与生态觉醒 两座山的文化基因,深刻塑造了黄石的城市品格。西塞山下,张之洞于1890年创办的汉冶萍公司拉开中国近代工业序幕,华新水泥厂、大冶铁矿的轰鸣延续着“钢铁摇篮”的传奇;东方山麓,陆氏宗祠千年香火与现代工业园区并存,折射出传统宗族文化与工业文明的奇妙共生。这种“硬核”的工业底色曾让黄石背负“光灰之城”的标签,但新时代的转型故事同样震撼:西塞山区以全市2%的国土面积贡献30%工业产值,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崛起;东方山周边366万平方米的刺槐林,则见证废矿场变生态绿洲的奇迹。2024年数据显示,黄石GDP增速居湖北首位,昔日的“水泥故乡”如今生产着全球三分之一的智能手机电路板,实现从“卖矿石”到“卖芯片”的跃迁。 东方山与西塞山恰似黄石的两面镜子:前者昭示着传统文化如何通过创新表达重获生命力,后者诠释了工业遗产怎样转化为文旅资产。当西塞神舟会的龙舟鼓点与东方山禅寺的晨钟暮鼓交织,当古铜矿遗址的青铜绿锈与科技园的玻璃幕墙辉映,黄石正以两山为支点,撬动“生态优先、文化赋能、产业升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