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黄的纸页上,“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几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辨。这张发行于1908年的股票,见证了黄石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辉煌历程,更折射出这座“钢铁之城”百年发展的沧桑巨变。
从官办到商办的工业觉醒 1890年,张之洞在黄石大冶开矿建厂,以汉阳铁厂为起点,开启了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硬核”征程。然而官办体制的僵化使铁厂举步维艰,直至1896年盛宣怀以“官督商办”接手,引入民间资本,才让这座“东方鲁尔区”初现生机。 1908年2月,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并谋求厂矿发展,盛宣怀奏请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公司,经清廷批准后,遂遵照商律股份有限公司条例在农工商部注册,改官督商办为完全商办,并公开招集商股,这张股票正是这一变革的物证——它标志着中国工业从封建官僚体系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艰难转身。中国近代首家集采矿、炼铁、开煤于一体的钢铁联合企业由此诞生,盛宣怀成为近代中国第一家托拉斯企业董事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列强互相厮杀,无暇东顾,世界钢铁市场价格暴涨,汉冶萍公司各厂矿开足马力进行生产,铁矿石、生铁、钢材、煤焦产量均大幅增长。据统计,“一战”期间,汉冶萍公司开日产250吨高炉2座、日产100吨高炉2座,开容积30吨平炉7座,每日约产生铁700吨、钢210吨;大冶铁矿年产铁矿石50~60万吨;萍乡煤矿年产煤90多万吨,产焦23~26万吨。各类产品供不应求,共获利2940多万元。这一时期,汉冶萍公司又购置了一批附属厂矿,投资兴办了一批合资企业,进入短暂的“黄金时代”。 从钢铁摇篮到多元重镇 汉冶萍的股票资本,直接催生了黄石的工业骨架。大冶铁矿的矿石、萍乡煤矿的焦炭、汉阳铁厂的钢轨,通过铁路与长江水道在黄石交织成中国最早的钢铁产业链。至1919年,公司年产铁矿石60万吨、焦炭26万吨,黄石由此跃升为长江中游的工业枢纽。 但繁荣之下亦有隐痛。股票募集的资金中仅14.28%用于扩建,更多流向股息分红与高管酬劳,甚至耗费40万银元修建“盛公祠”。这种资本错配与1919年萍乡煤矿“百人井难”的惨剧,共同揭示了早期工业化的粗放代价。然而,正是这些教训为后世积累了工业化治理的经验——今天的黄石,已从单一采矿转型为涵盖新材料、智能制造的现代产业集群,汉冶萍时代的“高炉与血汗”被写进了国家工业遗产名录,成为转型的基石。 黄石的现代复兴之路 若将这张股票视为“打开黄石”的钥匙,那么它的当代意义在于:工业遗产如何转化为发展动能。汉冶萍公司虽于1948年停顿,但黄石依托其留下的基础设施与人才积淀,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钢铁粮仓”。改革开放以来,黄石更以生态修复为契机,将华新水泥厂旧址改造为博物馆,将矿坑变为国家矿山公园,实现了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蜕变。 股票上的“贰百银元”,在当下已增值为黄石的万亿GDP。今天的黄石港区,智能输送装备产业园取代了昔日的码头货栈;大冶湖畔,新能源电池项目与百年前的铁矿开采遥相呼应。汉冶萍股票所承载的资本精神,正在新时代以科创基金、绿色债券等形式延续——它不仅是历史的注脚,更是未来的序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