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黄石 互动 黄石动态 一台采茶戏:传唱黄石岁月里的民俗风情 ...

[政能量] 一台采茶戏:传唱黄石岁月里的民俗风情

[复制链接]

一台采茶戏:传唱黄石岁月里的民俗风情

发表于 2025-8-4 09:58:00 来自 政能量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17182 0 查看全部

在湖北黄石阳新的茶山深处与古戏台间,一曲采茶戏婉转悠扬,如长江之水浸润着这座千年矿冶之城的烟火人间。一盏茶灯映照岁月,四支主腔承载乡愁,长江的涛声、幕阜山的茶歌、龙港的红色记忆,都在水袖翻飞间流转。那明快曲调里藏着鄂东南的风土人情,鲜活唱词中记录着黄石人的生活变迁,以最质朴的姿态,成为城市民俗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40516p3t39vpshussspob.jpeg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采茶戏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代,长江水路与鄂赣陆路带来的戏曲声腔,与幕阜山区悠扬的茶歌在黄石阳新交融,于道光年间凝练成独具风韵的地方剧种。清末民初,阳新籍汉剧大师朱洪寿以革新之力推动其发展,将汉剧的唱腔与表演精髓融入采茶戏,形成“北腔、汉腔、叹腔、四平”四大正腔体系,自此从田间即兴演唱的“花灯调”跃升为行当齐全、曲调丰富的成熟剧种。

1964年,“阳新采茶戏”得到省文化厅、湖北艺术学院杨匡民为首的专家组帮助,进行系统挖掘、整理,并增入管弦乐伴奏,次年成立了阳新县采茶剧团。2008年“阳新采茶戏”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让这台承载着矿冶文化与茶乡风情的“山茶花”,成为黄石从工业重镇向文化名城转型的鲜活注脚。

阳新采茶戏在艺术构成上独具特色。乐器方面,传统以大框锣、低音钹、马锣、小锣、堂鼓、牙板等为主,“打鼓佬”操作牙板与堂鼓,“打夹手”操作大框锣和低音钹,小锣、马锣各由专人负责;专业剧团成立后,新增以高胡为主奏的小型民乐队,包含自制的茶胡、月琴、琵琶、二胡等,以及板鼓、京锣等多种击乐器,按需选用。其音乐属打锣腔系的板式变化体,由正腔类、采腔类、击乐类构成,正腔类含北腔、叹腔、汉腔、四平等四大声腔,为板腔体,板式丰富、规格严谨,演唱善用倚音等润腔技巧,北腔对唱还采用同主音转调;打击乐地位重要,传统为锣鼓伴奏、人声帮腔,无管弦,帮腔在正腔部分按规律进行,叹腔和四平一般不帮唱。此外,它有传统大小剧目百多出,表演分生、旦、净、丑行当,具有完整的艺术体系。阳新采茶戏使用方言演唱,有人声帮腔,表演内容贴近生活,戏剧情感质朴而浓烈,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传承的火炬在一代代艺人手中接续传递。1938年生于阳新县白沙镇的李家高,作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用一生践行着守护与创新的使命。1964年,他与湖北艺术学院戏曲专家一道,背着钢丝录音机跑遍18个乡镇、120多个村湾,抢救性录下200余首濒临失传的“北腔、叹腔、汉腔、四平”老调;1965年10月,他亲手为新成立的阳新县采茶剧团写下第一套总谱,从此让“一盏茶灯”有了工尺与板眼。50余年间,他为《三姑出宫》《龙港秋夜》等80余台剧目作曲,3次获湖北省“屈原文艺奖”,出版《馨香的山茶花——李家高唱腔选集》《阳新采茶戏音乐集成》等5部专著,系统梳理了采茶戏的板式、锣鼓经与帮腔规律,被业内誉为“把山野茶歌写成国家记忆的人”。

此外,还有许多为采茶戏传承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柯春莲14岁登台,主演《秦香莲》《三姑出宫》等百余台大戏,演出万余场,1993年获湖北省戏剧最高奖“牡丹花奖”,退休后仍返团授徒;白英11岁入团,因身高被改工小生,1979年首演《三笑》反串唐伯虎一鸣惊人,48年7000余场,塑造了李世民、梁山伯等经典形象,2018年晋升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至今每周在“富川大舞台”免费带徒传艺。他们,让山野小调写进国家曲库,也让这朵山茶花在黄石城乡常开不败。

140516v6t6rdrwwdxwl1rt.jpeg

如今,阳新采茶戏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大步迈进。2010年,阳新采茶戏首次以《龙港秋夜》《对花调》亮相上海世博会湖北活动周,把茶山锣鼓唱进了世界舞台。2025年,阳新采茶戏携经典剧目《十八相送》与诙谐小品《两个冤家亲起了嘴》亮相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舞台,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精湛的表演技艺,为观众呈现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盛宴。

一台采茶戏,声声唱不尽黄石岁月里的民俗风情。如今,茶香与戏韵早已超越了文化符号,成为一方水土的精神脉络,在时代的沃土上,继续谱写着活态传承的新篇章。(通讯员:黄旺宣)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在黄石 ( 鄂ICP备12002244号-6|鄂公网安备 42020202000105号 )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