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粉4元、牛肉粉14元、剁馍1.5元......店面不大,但整洁有序。这家以麻辣鲜香口味出圈的粉面馆,老顾客都记得它原来的名字:“二橡牛肉粉”。从1993年施细勇父母搭起雨棚卖早餐算起,这门生意已做了30多年;2007年施细勇和妻子李玲玲接手后,也扎扎实实守了18年。 “原来的门店只有30多平米,又窄又旧,怕老顾客找不到,特意选了离旧店约500米的公房装修。”施细勇系着围裙,一边铺开剁馍一边对记者说:“我们做的都是很普通的早餐,小本经营,靠自己的手艺养家糊口。” 今年9月,因为旧店所在区域交通堵塞,施细勇夫妇不得不搬到现在的位置。新店60多平米,比原来宽敞整洁,装修时清理了齐人高的杂草,换掉了像农村土房的门窗,9月初动工装修,月底就开张了。 “树挪死人挪活,勤快在哪都能活。换了地方,但人还是我们,味道也没变。”李玲玲一边往锅里下粉,一边说。老顾客万先生第一次来新店时,盯着招牌看了半天:“原来的‘二橡’换成了‘施记’,一开始没认出来,直到闻到这汤底味,才确定是老地方。”
施记粉面的“老味道”,藏在夫妻俩对细节的“较真”里。每天凌晨3点半,天还没亮,施细勇就会准时起床——先把前一天上午10点半就开始焖煮的牛棒骨汤锅烧开,再用小火慢熬,直到汤汁浓稠得“粘嘴巴”,像家里炖了很久的筒骨汤。 这锅汤的精华,离不开近三十种卤料的精准配比。“除了常见的八角、桂皮、茴香,还有草果、凉姜、栀子、白芷、白蔻、红蔻等不少不太常见的中药材。每一种卤料都是一味中药,比例尤为关键,稍一过量,汤中便会泛出药味。”调试的过程如同一次次实验,起初施细勇因汤中带药味,不得不倒掉四五十斤熬好的汤。如今,每天熬制约150斤汤底,仅卤料成本就约200元。“清晨五点第一锅汤熬好,我一定先烫一碗粉尝咸淡,差一丝味道都要调回来,雷打不动。”施细勇一边说着,一边掀开后厨的大锅炉,锅中十几斤牛棒骨与近30味卤料翻滚交融。 卤牛肉是另一大“讲究”。后厨另一口大锅中,刚出锅的牛肉泛着诱人的油光。施细勇用筷子轻夹起一块:“一斤生牛肉卤出来只剩半斤,成本虽高,但我们从不用便宜的肉。” 就连不起眼的剁馍,也藏着“门道”。李玲玲揉面的案板上,二三十斤面粉堆成小堆,她挽着袖子反复揉搓:“之前买过揉面机,做出来的口感不对,只能手工揉,累是累点,但劲道够。”炸剁馍时,她会盯着油温表:“必须控制在200度,高了会糊,低了会油。”每一步都不急,也不慌,只是稳稳当当、按部就班地做事。 顾客说剁馍吃着不腻,李玲玲就笑:“揉面的干湿度也得准,不然要么硬要么软,佐料、盐都是按剂量称重的,不能凭感觉。” “两碗牛肉粉,加五份剁馍!”上午7点,店里已经坐满了人,有穿着工装的钢厂工人,有开车来的上班族,还有专门坐出租车来的食客。胡先生带着女儿来,一个劲往女儿碗里夹剁馍:“你尝尝,蘸汤底吃才过瘾!我小时候就吃他们家的,那时候还叫‘二橡牛肉粉’。”女儿一开始嫌是油炸食品,尝了一口眼睛亮了:“不油,还脆。”
“今天来吃15.5元的套餐,一碗牛肉粉加上一份剁馍,性价比很高,牛肉很不错。”顾客周伟说。 这样的老顾客,施记粉面馆有很多。有人从汪仁、花湖、黄石港、团城山开车过来,只为一碗粉;有人是微信好友,来晚了会提前让施细勇留餐。
顾客朱祥嗦着粉,筷子没停:“这汤底有‘锅气’,是刚从锅里盛出来的热乎味,不是料包冲的。粉也有嚼劲,比别的店弹口,加块剁馍蘸汤,绝了。”2022年,施记受邀参加西塞山区黄思湾街道美食节;2024年,又被黄石市人民政府网提名为“传统美食餐饮店”。施细勇说:“不是我们做得多好,是大家不嫌弃,认这个味。” 庸常之中,微芒不朽。夫妻俩做了近20年早餐,施记粉面的生意一直不错,但施细勇夫妇从没想过“做大”。有人找过他们加盟,有人出资买配方,都被拒绝了。“怕摊子大了,味道变了。”施细勇坐在店门口,看着排队的顾客,“很多餐饮老板一开始做得好,一加盟、一扩店,就敷衍了,顾客会说‘味道不对了’,砸招牌的事不能干”。
他们的日子过得很有规律:每天上午10点多收摊,下午收拾完就休息,晚上10点睡觉,凌晨3点半起床。全年无休,只有亲戚办白喜事才会关门,红喜事从不耽误。“累的时候也想过放弃,比如忙得吵架的时候。”李玲玲笑着说,“但看到老顾客来,说‘还是原来的味’,又觉得值了。” “只要勤快,在哪里都能把日子过好。”施细勇擦着锅炉,语气平和——这碗牛肉粉的“青春生意经”,说到底,就是劳动者最朴实的坚守。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