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魏先花的小院,总能看到令人惊艳的场景:两米高的木架上,一挂挂油面如银丝般垂落,风一吹,细面条轻轻摆动,宛如精致的珠帘,麦香混着淡淡的菜油香,在空气中缓缓散开——这便是手工油面制作过程中最动人的“晾晒图景”,而这幅图景的背后,是长达十余个小时和多道工序的精心打磨。
“做油面靠天吃饭,下雨天不做,空气太潮面晾不干;过年过节也不做,那时候只做给自己家人吃,图个热闹。”魏先花说,每天天不亮她和丈夫就起床准备,从和面到成品,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首先是“和面”,将面粉、水、食盐按比例混合,她双手插入面团,反复揉搓、按压,力度要均匀,时间要足够长,直到面团变得光滑细腻、富有韧性。“面团揉不好,后面拉出来的面条容易断,口感也差”。
揉好的面团要先“割面”,分成大小均等的面块,再搓成手指粗的长条,一圈圈盘绕在特制的陶盆中,接着用刷子刷上自制的花生油。“这一步是防止面条粘连的关键,也是油面香气的‘秘密武器’。”魏先花说。之后便是第一次“醒发”,面盆盖上湿布,放在阴凉处静置3小时,让面团在自然环境中慢慢发酵。
3小时后,醒发好的面条要“上筷”。魏先花取出两根细长的竹筷,将面条一圈圈缠绕在竹筷上,每绕一圈都要轻轻拉扯,保证面条粗细均匀,然后将竹筷两端架在自制的“面箱”上。接着,盖上薄膜和棉被保温进行第二次醒发。
半小时后,面条自然垂落到20多公分长时,便要转移到室外的“面架”上。此时,夫妻俩双手握住竹筷两端,缓慢向外拉伸,动作轻柔且富有节奏。“拉的时候要掌握好力度,太用力面条会断,太轻又拉不细”。魏先花说。经过多次拉伸,面条渐渐变成发丝般纤细,长度也可达到1米多。
拉伸好的面条先斜着挂在面架上定型,片刻后再竖起来晾晒。阳光透过细面条,能看到它透亮的色泽,微风拂过,面条轻轻晃动,进一步蒸发水分。“晾晒过程大约四个多小时。期间,要随时观察天气变化,若遇阴天或大风,需及时调整。晒太干面条会脆,晒不够又容易发霉”。魏先花细细说来。
最后一步是“割面头”与“包扎”。将晾干的面条从竹筷上取下,割掉面头后,扎成每捆三两重的小束,整齐地装入袋中。
从和面到包扎,十余个小时的坚守,十几道工序的打磨,才有了这一根根筋道、鲜香的油面。尝一口煮熟的油面,口感细腻却不失嚼劲,麦香在口中散开,没有复杂的调味,却让人回味无穷——这便是匠心赋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