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黄石 互动 黄石动态 答应我!去阳新一定要吃这碗面,不然等于白去! ...

[同城] 答应我!去阳新一定要吃这碗面,不然等于白去!

[复制链接]

答应我!去阳新一定要吃这碗面,不然等于白去!

发表于 2025-11-1 17:06:00 来自 同城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487 0 查看全部
美食名片:阳新油面
寻味地址:阳新县白沙镇土库村

清晨的阳光

洒在阳新县白沙镇土库村的院落里

一排排两米多高的木架上

细密如丝的油面垂挂而下

从明末清初的家族传承

到如今成为乡村振兴的

特色名片

今天

请跟随《风味黄石》栏目组

一起走近


阳新油面


探寻其背后的制作工艺

和那份独属于乡土的温暖与匠心


从家族传承到家家户户的

“银丝绝活”

“我们湾子就没有不会做油面的人,手艺是长辈手把手教的,到我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代了。”在白沙镇土库村,1969年出生的魏先花一边揉着面团,一边笑着回忆。她的丈夫马先贵在一旁搭手整理面架,夫妻俩搭档制作油面已有20余年,从最初跟着长辈打下手,到如今成为村里手艺娴熟的“老把式”,双手早已布满与面粉、竹筷打交道的痕迹。


170606rzccj4h8hsngnpng.jpeg


阳新油面的历史,要追溯到明末时期。五百多年来,这门手艺多以家族为单位代代相传,没有成文的教程,全靠一双巧手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摸索感悟。数百年来,这套纯手工制作工艺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和面、割面、搓条、盘面、上筷、拉面、晾晒、割面头等十余道复杂工序,每一步都暗藏门道,缺一不可。

“很多人听‘油面’名字,以为会很油腻,其实不是这样的。”魏先花拿起一捆刚扎好的油面解释道。油面得名,只因在制作过程中会加入少量油,既能防止面条粘连,又能让面香更浓郁;而制作时加入的食盐,不仅让面条自带咸鲜口感,煮面时也无需额外调味。这种讲究“减法”的制作理念,正是油面的精髓——以面粉、油、食盐为原料,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增白剂,成就了真正的绿色食品。 


170606uk7yyk7kkj4twjcn.png
170606icbkhyo5cl1b2yz5.gif



在阳新,油面的出场总与重要时刻相伴。老人做寿时,一碗热气腾腾的油面寓意“长寿安康”;妇女坐月子时,清淡易消化的油面能补充营养;婴儿出生、小孩周岁时,油面象征“顺遂成长”;婚嫁宴席上,油面更是招待亲友的必备佳肴。

“逢年过节前,提前来预定的人能排到年后。”魏先花说,手工油面还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包装好的油面束上红绳,既显精致,又藏着“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不少在外工作的阳新人,每次回乡都会带上几捆油面,既是给外地朋友的“家乡伴手礼”,也能让自己在异乡煮面时,尝到一口熟悉的乡愁。


170609rrv44tbhrlxkrzxt.jpeg

多道工序凝注心血

一根面丝见真章

170609w7xjbxfpx6jtz7np.png

走进魏先花的小院,总能看到令人惊艳的场景:两米高的木架上,一挂挂油面如银丝般垂落,风一吹,细面条轻轻摆动,宛如精致的珠帘,麦香混着淡淡的菜油香,在空气中缓缓散开——这便是手工油面制作过程中最动人的“晾晒图景”,而这幅图景的背后,是长达十余个小时和多道工序的精心打磨。


170609elw2ahfifegarofa.jpeg


“做油面靠天吃饭,下雨天不做,空气太潮面晾不干;过年过节也不做,那时候只做给自己家人吃,图个热闹。”魏先花说,每天天不亮她和丈夫就起床准备,从和面到成品,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首先是“和面”,将面粉、水、食盐按比例混合,她双手插入面团,反复揉搓、按压,力度要均匀,时间要足够长,直到面团变得光滑细腻、富有韧性。“面团揉不好,后面拉出来的面条容易断,口感也差”。


170609r3yljjaee7hzj1t8.jpeg

170613wvh5pv1cdpg1c1jh.jpeg

170613w5005m2lm2ur86pn.jpeg

揉好的面团要先“割面”,分成大小均等的面块,再搓成手指粗的长条,一圈圈盘绕在特制的陶盆中,接着用刷子刷上自制的花生油。“这一步是防止面条粘连的关键,也是油面香气的‘秘密武器’。”魏先花说。之后便是第一次“醒发”,面盆盖上湿布,放在阴凉处静置3小时,让面团在自然环境中慢慢发酵。


170613rivoq1zjstxw0iy1.jpeg

170613qwpnolk722bnfktb.jpeg

170616holljttwabbfqffj.jpeg


3小时后,醒发好的面条要“上筷”。魏先花取出两根细长的竹筷,将面条一圈圈缠绕在竹筷上,每绕一圈都要轻轻拉扯,保证面条粗细均匀,然后将竹筷两端架在自制的“面箱”上。接着,盖上薄膜和棉被保温进行第二次醒发。


170617aebse29ee8ybg4zv.jpeg


170617ll0rzuu3uzeqs8ps.jpeg

170618jw83q7maqmwsk7fq.jpeg


半小时后,面条自然垂落到20多公分长时,便要转移到室外的“面架”上。此时,夫妻俩双手握住竹筷两端,缓慢向外拉伸,动作轻柔且富有节奏。“拉的时候要掌握好力度,太用力面条会断,太轻又拉不细”。魏先花说。经过多次拉伸,面条渐渐变成发丝般纤细,长度也可达到1米多。

拉伸好的面条先斜着挂在面架上定型,片刻后再竖起来晾晒。阳光透过细面条,能看到它透亮的色泽,微风拂过,面条轻轻晃动,进一步蒸发水分。“晾晒过程大约四个多小时。期间,要随时观察天气变化,若遇阴天或大风,需及时调整。晒太干面条会脆,晒不够又容易发霉”。魏先花细细说来。


170620s1f6wfl291qqw6jr.jpeg

170621nve5vh73jvhigpje.jpeg

170621zgms0as55k8o6a35.jpeg

170622kb1bjah4whvn43hy.jpeg

最后一步是“割面头”与“包扎”。将晾干的面条从竹筷上取下,割掉面头后,扎成每捆三两重的小束,整齐地装入袋中。

从和面到包扎,十余个小时的坚守,十几道工序的打磨,才有了这一根根筋道、鲜香的油面。尝一口煮熟的油面,口感细腻却不失嚼劲,麦香在口中散开,没有复杂的调味,却让人回味无穷——这便是匠心赋予的味道。


170624ee40jb2aoz1as00n.jpeg


170624amxg53kmb34ggb90.jpeg

小油面撬动大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新图景

170624rihpok2pefeg2kca.png

“我们家的油面不愁卖,做好后送到白沙镇上的代卖点,有专门的人收。有时候还没送到镇上,就被提前预定的顾客抢光了。”魏先花的话语里满是底气。她的油面定价6-7元/斤,高峰期一天能卖100多斤。除了镇上的代卖点,还有不少本地顾客和外地游客专程上门购买。

阳新手工油面的受欢迎程度,不仅体现在魏先花一家的销量上。在白沙镇有许多制作油面的农户都有着相似的“经历”。而这背后,是阳新油面逐渐打响的知名度,也是它从“农家美食”走向“市场产品”的重要信号。


170626c8cedzqod8poefvy.jpeg

170628rvgkgyrggpdmcndk.jpeg


“以前油面都是农户自家做、自家卖,没有统一的品牌,包装也简陋,卖不上价。”白沙镇土库村副支书石义进看着村里的油面产业,既欣慰又有规划。“下一步,我们打算先给村里的油面注册商标,设计统一的包装,把‘土库村手工油面’的品牌打出去。”他认为,阳新手工油面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乡村振兴的“潜力股”,通过标准化、品牌化运作,能让更多农户通过这门手艺增收致富。


170628v2uqqnyq2ynucwdx.jpeg

170628ra2pdcwk2nsffwr1.jpeg

170629uqlpppqr0g423zvg.jpeg


“未来,希望更多人知道阳新油面,不仅把它当成一道美食,更能记住它背后的故事。”石义进说,小小的油面,承载着土库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载着阳新乡村振兴的希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缕丝缕含香的油面,会成为阳新闪亮的又一张名片,走出湖北,誉满全国。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在黄石 ( 鄂ICP备12002244号-6|鄂公网安备 42020202000105号 )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