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立足独一无二、不可再生的地矿资源优势,黄石市以矿为媒,以会相约,整合地矿、科普、旅游资源,以“中国科普胜地、世界地矿名城”为引领,于2016年成功举办了湖北省(黄石)矿物晶体奇石文化博览会,2017年、2018年、2019举办了三届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运用“展会+论坛+科普”三合一活动模式,彰显了黄石“中国科普胜地,世界地矿名城”的独特魅力,奠定了黄石在地矿科普行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小编带大家来看看地矿大会背后的故事 以及地矿大会给黄石带来了什么
2012年8月,黄石被国土资源部和中国观赏石协会命名为“中国观赏石之城”。 2016年8月17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花落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这是我市荣获的首个上海大世界基尼斯项目。 2016年9月26日,湖北省(黄石)矿物晶体奇石文化博览会隆重开幕。 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 然而,随着黄石出产的孔雀石逐渐减少,矿晶交易商开始从国外批发回来加工,再卖到全世界。购买、加工、销售一条龙,黄石的矿晶交易产业链初步形成。据了解,黄石专业从事矿晶交易超过百人,还有不少黄石人在外地从事矿晶交易,甚至在家里建了矿晶陈列室。
▲黄石孔雀石
经过多年发展,黄石矿晶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产业化格局,有矿晶“发烧友”近2万人、专业收藏者千余人。2016年,投资6亿元、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黄石矿博园问世,是华中地区最大、最专业的矿晶交易市场,成为集中展示黄石矿冶文化、矿晶的对外窗口。中国观赏石协会科学顾问、上海市矿物化石研究会会长、《矿物爱好者》杂志主办人周易杉认为,矿物标本是自然科学的载体,从产生原理、生长环境到成分、晶型、解理、硬度等都是客观的,都有科学依据,属于科学认知与科学审美范畴。西方几百年前就研究、收藏矿物标本,对矿物的研究与应用带来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兴盛和科学的昌明。 “我过去主要从事矿山开采,现在专注于矿山维护和矿山科技方面的研究,黄石大冶的矿山两三千年前就在为人们造福,矿山资源种类多,密集度高,在黄石做地矿科普既贴切又很震撼!”中国观赏石协会矿物晶体专业委员会主任彭兆远表示。
▲一方世界顶级碧玺“中国尊”惊艳亮相第二届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 “哇!这些矿晶怎么这么好看!”矿晶(即矿物晶体)展馆内,萤石、海蓝宝、云母、紫水晶、碧玺、葡萄石、孔雀石、绿帘石、方解石、自然金……第三届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期间,当一个个五光十色、晶莹剔透的矿晶呈现在游客眼前时,人们无不为大自然的巧夺天工而赞叹不已。形成于亿万年、极具观赏性和科研价值的矿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不可再生艺术品,因而也是全球收藏发烧友们关注度极高的藏品。黄石由此而成为世界最大的孔雀石集散地、中国四大矿物晶体交易中心之一,每年的矿博会都会掀起一波矿晶交易的热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