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清汤 皮薄如纸,肉馅鲜甜 一个鸡冠饺 外皮金黄酥脆 内里是韭菜、猪肉与粉丝的 完美结合 在黄石湖滨大道 一家名叫“欢易小面”的店里
这两大明星产品不仅是菜单上的招牌 更是写给这座城市的 一封充满烟火气的情书
(点击看视频) 近日
《风味黄石》栏目组 走进位于金洋大酒店一楼的 欢易小面 探寻美食背后的故事
清晨四点半,黄石的天色还未破晓,大多数人仍在梦乡。但龚小翠和程师傅的“欢易小面”已经亮起了灯,属于这里的忙碌序幕悄然拉开,面香与油香在此间交织。 1984年出生的龚小翠是黄梅人,她的爱人程师傅来自鄂州。命运的牵引让两人相遇,并于2005年在黄石定居,扎下了根。谈起开店的初衷,龚小翠的思绪飘回了多年前在上窑吃馄饨的时光。“那时候一碗皮薄馅靓的馄饨,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那种温暖和满足感,让我下定决心,以后也要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清汤店。”
这个梦想在2016年照进现实,“欢易小面”正式创立。店名“欢易”,寄托着夫妻俩希望食客能轻松、欢愉地享用一碗小面的朴素愿望。创业之初,并非一帆风顺。龚小翠坦言,对客流量的预估常常把控不准,“要么食材备多了,看着浪费心疼;要么不够卖,得火急火燎地临时去市场采购。”但他们从未想过放弃。 开店初期,他们将那碗最初的“梦想”——馄饨,进行了精心改良。研究后,他们决定做“新式馄饨”,俗称“清汤”。“面皮要更薄,透光却不破;肉馅要更鲜,每日采购新鲜的前夹肉,并现场监督工人搅成肉泥,严格把控食材品质的每一道关。”龚小翠介绍,他们的清汤从最初日销三四十碗,发展到如今高峰期一天能卖出一百六十多碗,成为了店里的金字招牌之一。
如果说清汤是店的根基,那么另一大明星产品——鸡冠饺,则是一次成功的“跨界”。 2020年,店铺经营已趋于稳定,一些老顾客在享用清汤、粉面之余,提出了新建议:“要是能来点油炸食品搭配着吃就更好了。”为了丰富顾客的味蕾体验,龚小翠动了心思。面窝比较常见,而外形别致、内馅丰富的鸡冠饺进入了她的视野。
敢想敢干,她专程前往武汉一家资深早餐店考察学习。然而,引进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在面粉配比上出了问题,导致面皮不够松软。“最初的馅料是纯粉丝和猪肉,客人反馈过于油腻。”她说。 面对挫折,夫妻俩没有将就,而是开始了慢慢的改良之路。他们不断调试,最终找到了黄金组合:将韭菜的清爽、猪肉的鲜香和粉丝的软糯按特定比例结合,再佐以盐、鸡精、酱油调味,终于成就了咸鲜适中、油而不腻的独特风味。 为了保证口感的稳定,他们聘请了经验丰富的王师傅专职负责。这位有着八年多白案经验的老师傅,对制作流程一丝不苟。从选取面粉、酵母、白糖和泡打粉开始,到和面——“湿度不能成型,干的做出来影响口感”;再到包入足量的馅料,灵巧地捏出经典的鸡冠形状;最后将成型的生坯平摊在面板上“醒”上足足两小时,只为在油炸时达到极致的蓬松效果。
炸制是关键一步。油温烧至八成熟,白色的面粉滑入滚油,在筷子的翻动下均匀受热,渐渐膨胀成金黄色的“小胖子”,如同雄鸡的冠子,昂首挺胸。王师傅说:“炸久了易硬,炸时间不够会不脆,这个火候全靠经验。”如今,这个鸡冠饺,每天能卖出200个左右,与清汤是店里的“黄金搭档”。 一碗清汤,搭配一个金黄酥软的鸡冠饺,是许多街坊邻居早餐的“满足感”来源。这份匠心,也让“欢易小面”在2023年成功荣获“黄石风味小吃”的称号。
从2016年到今天,欢易小面已走过近10个年头。如今的店里,已有6名工作人员,忙碌而有序。营业时间从清晨四点半备餐开始,一直到中午一点半。“为了服务周边的上班族和学生,中午还提供简餐,如盖浇饭、炒粉炒面等,小小的店面,功能齐全。”龚小翠说。
早晨七点半至八点是一天中最繁忙的高峰期。2022年,为了给顾客提供更舒适的就餐环境,他们扩张了店面,增加了8张桌子。如今,店内可同时容纳120余人用餐。人声鼎沸中,有匆忙扒几口赶着上班的年轻人,有带着孙儿来的老人,还有相约在此解决午餐的学生党,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烟火图。 回想当年手忙脚乱的创业初期,龚小翠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一切的稳定,都源于夫妻二人对品质的坚守和对顾客意见的尊重。无论是清汤馅料的严格筛选,还是鸡冠饺馅料的数次改良,都体现了他们的用心。
对于未来,龚小翠没有不切实际的宏大蓝图,只有一份细水长流的守望。她说:“希望能把我们的两大明星产品——清汤和鸡冠饺,持久地、稳定地做下去。让更多的黄石人能够品尝到这种接地气的早餐。”她笑着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先努力做满20年吧,后面我们再继续努力。” 这不仅是经营一家餐馆,更像是在守护一种味道,一种习惯,一份融入城市的温情。在黄石这座城市的清晨里,“欢易小面”的灯光会继续亮起,那碗清汤的鲜美和那个鸡冠饺的酥香,将继续温暖无数个平凡的早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