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闲人不闲,粉皮晾晒忙。 2024年1月10日,走进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汀祖镇刘畈村塘角头湾刘师傅家里米粉皮加工作坊里,空气中米香弥漫,令人垂涎。烟火气十足的乡村美景让人陶醉,一排排白色、黄色的米粉皮静静地垂挂在竹竿上晒着太阳,前来加工米粉皮的附近村民,趁着晴好天气,把经过半手工半机器加工好的米粉皮晾晒出去,传统老手艺如今焕发了新的生机。 文/摄:瞿泽敏
一条条米粉皮子映射出农民的喜悦和幸福。 米粉皮是汀祖众多小吃零食之一,以优质大米为原料,经浸泡、洗净、沥水、磨粉、压皮、剪皮、晾晒等工序制作而成,属于纯天然无添加剂绿色食品,是汀祖人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必备的美食之一。每年从“立冬”到腊月,刘师傅家的米粉皮小作坊都会给附近村民加工制作米粉皮,作坊里会飘出浓浓的米香味,晒干后的米粉皮可煎、炒、煮、炸,口感香脆十分美味,广受客户喜爱。加工作坊的出现,为没有工具制作的人能享受美食和把这一美食对外推广起到了很大作用。 图/文:瞿泽敏
一条条晶莹剔透米粉皮挂满晒场,舒适地享受“阳光浴”,一排排粉皮高挂下垂,成为冬日里一道别具乡村风味的“风景线”,口感细腻,筋道耐煮,纯天然没有任何添加剂,深受消费者喜欢。 文/摄:瞿泽敏
刘畈村塘角头湾刘树文今年60岁,他一家从事米粉皮加工、制作,至少有30年的历史,他边学习边实践摸索出来制作手艺,小粉皮承载起的不仅是幸福的生活,还有手艺和情怀的传承。 关于制作米粉皮,刘师傅有着深刻的体会,但他始终认为,一条好的米粉皮子,最重要就是保持纯天然、无添加剂。 实实在在,实事求是,一直是刘师傅一家人信守的准则,凭借着多年来一点点积累的口碑,他家的米粉皮子一直很畅销,慕名前来加工米粉皮子的人很多,有的从外地黄石、大冶开车过来,自带大米、芝麻、白糖等食材来加工。每天大米加工量约300斤至500斤,刘师傅仅收加工费1元/斤,扣除水电费、机器磨损费和人工费成本,其本上赚不了多少钱。为了便于附近村民及远地方客户前来加工制作,刘师傅家里也准备了食材,价格公道。 文/摄:瞿泽敏
春节越来越近 每年临近冬月时节 我们汀祖农村都会做米粉皮子 那种浓浓的人情味和年味混在一起 纯天然米粉皮子更是难忘的过年美味 图/文:瞿泽敏
冬天要吃米粉皮子零食,这是汀祖镇人的饮食习惯,冬天是米粉皮子的销售旺季,也是农家作坊一年到头最忙碌的季节。“立冬”过后,天气逐渐转冷,刘畈村塘角头湾刘师傅家里的手工作坊热闹非凡,这样的繁忙一直到延续到春节前才会结束。 文/摄:瞿泽敏
舌尖上的乡愁:汀祖米粉皮子 眷恋故土,是人类永恒的情感,而故乡的美食,则是承载浓浓乡愁的镜子~童年时,乡愁是嘴角的一抹油渍,离家后,乡愁是舌尖味蕾上念念不忘的家乡小吃零食;人到中年,乡愁就变成融化在胃里一份温情,难以割舍。 而勤劳善良的汀祖子孙,在为美好生活而奔波的过程中,形式了自己独有的美食风格,有待我们去发掘和弘扬。而汀祖米粉皮子与乡愁的融合,则更升华出浓浓的宗亲情结。 关于每一个乡村的记忆,总有一些美味深藏于内心深处,对于每一位汀祖人来说,米粉皮子便是心中那份特殊的情结。 手艺决定味道,食材则取决匠心。 每天刘师傅都一定会亲自去市场采购,多年经营,他深谙新鲜食材与美妙口味之间的秘密。 一碗小小米粉皮,可以是舌尖上的一刻美妙体验,同样可以成为凝聚辛劳与汗水的事业。做米粉皮如做人,精挑细选的食材好似生活的点滴。用心制作米粉皮,用一生做一碗好粉皮,成就精彩人生。 文/摄:瞿泽敏
乡村振兴:汀祖镇刘畈村米粉皮子加工特色产业,探寻农产品附加值的新路径。 图/文:瞿泽敏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汀祖镇刘畈村围绕“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依托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米粉皮、红薯干、糍粑、高粱粑、豆丝、菜籽油、芝麻油、花生油、蛋糕、酿酒等加工特色产业,在完善传统制艺的基础上,精准对接市场,不断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有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致富途径,利用网络拓展业务,跑出致富加速度,助力乡村振兴。 文/摄:瞿泽敏
传统技艺焕发新生,米粉皮助力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