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中游南岸的黄石市西塞山区,一场延续千年的民俗盛会正成为这座工业城市的文化名片。作为湖北省首个、黄石市唯一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塞神舟会不仅承载着荆楚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基因密码,更在当代成为黄石彰显文化自信、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让这座“钢的城”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 非遗名片:黄石的世界级文化标识 西塞山地区位于长江中游,古属吴头楚尾,处于与大冶、阳新、浠水、蕲春四县交界的边缘,左邻鄂州,受多种地方习俗文化交融影响。
西塞神舟会发源于道士洑古镇,是国内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民间端午节俗活动,其完整保留的古代端午习俗,成为荆楚文化与长江文化交融共生的鲜活见证。 这份文化瑰宝的“晋级之路”,书写着黄石文化遗产保护的辉煌篇章: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填补了湖北省世界级非遗的空白,也让黄石拥有了一张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这张“世界级名片”不仅是对民俗活动本身的认可,更彰显了黄石作为长江文化重要节点城市的历史地位。 黄石市以“守得住、走得远、叫得响”为目标,将西塞神舟会保护传承纳入城市发展全局。在“守得住”层面,政府主导编制《西塞山景区建设规划》《道士洑古镇修建规划》,对神舟宫、大戏台等核心场所进行系统修缮,扩建上堤道路并建成神舟滨江公园,既保障了千年民俗的安全举办,更让群众参与体验持续提升。
当地通过成立区级非遗保护传承中心,组建西塞神舟民间扎制社,大力培育乡土手工艺术家。目前,西塞神舟会的核心成员从最初的8人扩充至40人左右,成功培育省级非遗传承人1人、市级4人,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传承梯队。这种“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模式,让非遗传承有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文旅融合:非遗带动城市发展新动能 黄石深刻把握“非遗活化”的时代命题,将西塞神舟会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依托“千古名山、千年名镇、千载名会”的资源禀赋,当地同步推进西塞山景区、夏浴湖景区、道士洑古镇建设,形成“西塞神舟会”领衔,“夏浴湖桃花”、“新港荷花”、“河口螃蟹”等文旅IP联动的发展格局。 数据印证了非遗的经济赋能效应:2024年以来,西塞山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稳居全市前列,非遗带动的旅游、餐饮、购物等服务业增长,成为城市经济转型的新亮点。这种“文化保护-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让长江岸线的“西塞残雪”、“翡翠湖”等自然景观与非遗文化相得益彰,展现了黄石“工业强区”与“文化兴城”并行的发展智慧。 文化输出:黄石走向世界的桥梁 在提升影响力方面,黄石打出“研究阐释+宣传推介”组合拳。自2005年起,当地组织编纂《西塞山神舟民俗文化研究》等10余部专著,举办中国端午节俗高峰论坛等学术活动,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这种学术化梳理,让西塞神舟会的稀缺性与地域性得到学界公认,也为城市文化输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媒体传播矩阵更让黄石声音远播。2023年以来,央视《焦点访谈》《探索发现》等栏目持续聚焦,中央及省级新媒体平台多维报道,使这一民俗活动的知晓率和美誉度显著提升。如今,西塞神舟会已成为黄石对外交流的文化使者,每年吸引周边四县及鄂州等地数万群众参与,更让“中国西塞神舟文化之乡”和“中国端午节俗传承基地”的称号成为黄石递给世界的文化名片。 从工业重镇到文化名城,西塞神舟会的保护传承之路,正是黄石在高质量发展中坚守文化根脉的生动写照。这一世界级非遗不仅让黄石人重拾文化自信,更以“活态传承”的实践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发展可以同频共振,成为推动城市走向更广阔舞台的强大动力。(通讯员:黄旺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