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里,城市不断变迁,那些充满人间烟火的老街老巷,那些被霓虹灯光映衬的夜色,总在不经意间模糊了往昔的模样。然而,总有一些地标,如深埋地层的琥珀,在岁月打磨下愈发耀眼辉煌。于黄石人而言,钟楼便是这样一座镌刻城市记忆的建筑,它矗立在老城中心的路口,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沧桑与荣光。
犹记年少时,在广场路小学读书。刚听闻要建钟楼的消息,小小的我很好奇,天真地问父亲:“是不是要把武汉江汉关的钟楼搬过来呀?”父亲被逗笑了:“是建一座黄石自己的钟楼!”一天,放学后,我迫不及待地拉着小伙伴奔向施工现场,眼前却只有一片空旷的土地,期待落了空,只好悻悻而归,渐渐也就淡忘了这件事。
20世纪80年代的钟楼(资料图)
1979年钟楼落成,我考入天津路上的第二中学,家也迁至邻近钟楼的颐阳路。次年5月1日,这座坐落于交通路上与广场路交会的钟楼正式启用。在当时,它不仅是湖北省第二座功能完备的钟楼,更是黄石的最高建筑,也是当年经济繁荣的见证。那天,我踮着脚挤在熙攘人群中,眺望表盘上秒针一格一格美妙移动,钟楼墙面的马赛克闪着亮晶晶的光。那一刻,它在我眼中比江汉关钟楼更加绚丽夺目。听大人们说,在楼顶远眺,长江、江北农场、西塞山……城市美景皆能尽收眼底。
自那以后,清晨6点的钟声,悠扬而悦耳,成了我准时起床的闹钟。上学会途经交通路路口的新华书店,若听到7声钟响,必定不会迟到。那时,新华书店门前花坛里,有座白色雕塑,是一位手捧钥匙、坐在书页上的小女孩,她成了我记忆中的独特风景。高中,我骑着双狮牌女式自行车穿梭于街道,每当听到7点钟响,我会遥望钟楼方向,按响一串清脆的车铃声,与那悠扬钟声呼应。高三的日子紧张又充实,父亲总是默默陪我到深夜,当晚上11点钟声响起,我常常转头看见他已坐在桌前睡着了,手里还握着读了好多遍的报纸。
上了大学,写信、寄明信片成了我与高中同学联系的纽带。每次,我都会跑到钟楼邮局,精心挑选信封和邮票,在靠墙的柜子上,细心用浆糊贴好邮票,投进绿色邮筒,然后,在漫长的时光里等待回信。
钟楼地处交通要冲,码头、火车站、汽车站汇聚,是南来北往、出入黄石的必经之地,成了市民口中“去市里”的地标建筑。那里有黄石当时最大的邮局、书店、百货大楼。随着岁月流转,钟楼街区从小贩云集的露天集贸市场,发展成商铺林立的璀璨商圈。金虹大厦、正隆大厦、铜都大厦、黄石饭店等地标建筑鳞次栉比,茶楼、餐馆、夜市、KTV霓虹闪烁,编织出一幅繁华的都市盛景。
参加工作后,我的生活被忙碌填满。不知不觉间,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高楼大厦如森林般崛起,手表、手机流行,我们似乎不再需要钟楼的钟声。曾经的地标钟楼,在岁月侵蚀下渐渐矮了下去,钟声也不再传得那么远。表盘经历了几次修复,不知何时彻底停止了转动。所幸,2021年元旦零点,修缮后的钟声再次响起。无数黄石人热泪盈眶,那熟悉的声音穿透城市天空,唤醒了我的记忆。它不再只是单纯的报时工具,而是化作这座城市的记忆图腾,镌刻着岁月的过往。
2023年,对标武汉江汉路的黄石交通路步行街改造工程开工。1月,钟楼下的“钟楼烟火”美食街全新亮相,曾经油烟污染、噪音扰民的黄冈路夜市小巷,变身为飞檐斗拱、古色古香的仿古小镇,大红灯笼高挂,照亮了老城区的天空。当年底,华丽升级的步行街闪亮登场,钟楼也蝶变归来,从沉寂的地标建筑蜕变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城市会客厅。欧式风格的外墙、震撼的3D大屏幕、大型音乐广场,集装箱市集,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打卡,钟楼再度流光溢彩。犹记得去年12月31日的跨年夜,钟楼下人山人海,数万人齐聚于此,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当指针即将指向12点,我们齐声倒数:“10、9、8……3、2、1!”顿时,震耳欲聋的“新年快乐”伴着洪亮的钟声响彻云霄,火树银花的街灯照亮了每个人的脸庞,那一夜,是交通路步行街史上最辉煌的时刻,也是钟楼见证黄石腾飞的又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跨年夜景 宗玉兰 摄
2024年钟楼被列为黄石市第三批历史建筑。一楼的邮电所重新打开大门,邮筒也回到门前,在这个用微信视频就可以聊天的年代,我们依然可以提笔写信,邮寄相思。在这座城市生活了一辈子,钟楼早已深深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我情感的寄托。
时光悠悠,钟声依旧。黄石钟楼,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无数人的情感,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风景,也是最温暖、最珍贵的记忆。(石红焰/文 记者 姜博 周巍/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