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黄石 互动 黄石动态 黄石记忆⑥:公交车的变迁:从拥挤到舒适 ...

[同城] 黄石记忆⑥:公交车的变迁:从拥挤到舒适

[复制链接]

黄石记忆⑥:公交车的变迁:从拥挤到舒适

发表于 2025-7-20 23:28:00 来自 同城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961 0 查看全部

公交是城市流动的画卷,它的车轮串联起城市的大街小巷;公交是城市的记忆,它见证了城市变迁,见证了人间烟火;公交是城市的名片,它立足民生,为百姓出行谋福祉。


因为经常乘坐公交车出行,所以对公交车有着特殊的情结。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黄石人,在亲朋好友眼中我算得上是一个“公交通”了。这么多年来,公交车与我的出行息息相关,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232800vgsy6nlgzq1zynji.png


我最早见到的公交车是通道车,又称铰接车,出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通道车由两节车厢组成,通道车前面一节车厢有个门,后面一节车厢也有一个门,两节车厢之间用一种特制的帆布连接,转弯时帆布会像手风琴一样张开或合拢。因此,人们把这种公交叫做“手风琴”公交车。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就读的小学附近有条公路叫沈下路(磁湖路前身),5路车的终点站就在这里。站在我们小学的操场上,经常可以看见5路车停靠时蜂拥而上的人群,启动时屁股后面冒着浓烟。这条线路看上去不长,但它当时却是团城山地区、青湖地区、光华地区及沿线企业、学校人民群众赖以出行的交通工具。


那时,人多车少,等一趟公交车起码半个小时,所以我看到的终点站上总是人满为患。等到终于看到一辆车进了站,车刚停稳,门“嘭”地一开,人群就像开闸的潮水,下车的往下挤,上车的往上挤,叫的,喊的,乱成一锅粥。好不容易挤上了车,车厢里更是挤。遇到上下班或是节假日高峰时段,车厢里水泄不通。售票员在拥挤的人群中,一边喊着“上车请买票”,一边艰难地维持着车厢秩序。


1995年,5路车的线路从黄石港客运站延伸至美尔雅,车型由通道车变成了小巴车,虽然也坐不了多少人。但家门口的桂林北路第一次有公交通行,我们的心里也是非常高兴的。2006年,5路车换了新车型,无人售票,上下车刷公交IC卡,车内干净卫生,有冷热空调,车上还设有“爱心专座”。5路车从通道车到小巴车再到现在的新能源车,让我们沿途欣赏城市风光的同时,也尽情领略了磁湖的湖光山色。


黄石大道,承载一座城市的光荣与记忆。20世纪50年代初,这条路上就留下公交车行驶的辙印,路线是从一门到黄石港,它就是1路公交线。1973年7月,黄石市公用汽车公司(黄石市城市公交集团的前身)成立,1路公交车开始出现在市民的生活中。那时通道车是主要车型,1路车也不例外。因为黄石大道是黄石的主干道,因而它的人流量非常大,线路长,站点也多。


232759r28y4kx8kekmjr11.jpeg

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和湾中的小伙伴常常坐5路车在沈家营转1路车,然后在工人文化宫站下车去市内逛街,毫不在乎等车时的烦闷和坐车时的拥挤。因为它载着我,驶向那充满书香的新华书店,为我打开了一个又一个多姿多彩的窗口。


1路车,作为公交线上的“长者”,它的车型更是几经更新换代,但仍几十年如一日,一直穿梭在黄石大道上。虽然我现在很少坐1路车,但那些美好的回忆却挥之不去。


最早开通至团城山的公交车是8路车,车型是那种一节式的车型,起点是卫校,终点是少年宫。自从有了8路车后,从团城山去市内方便多了,也快多了。我们再也不用绕道沈下路或湖滨路转车去市内了。车到了站,上班的人,上学的学生,卖菜的菜农,一时间,把车厢挤得满满当当,十分热闹。


现在,不论前往黄石哪个小区,都有便捷的公交车,冬暖夏凉,非常舒适。前不久,我的亲家母来到黄石,她乘了几次公交车后,感慨道:“在黄石坐大巴真方便,车内整洁、舒适、凉爽,不愧是‘点石成金地,全国文明城’。”


232759ch884h7hcrkrlenl.jpeg


走过春秋,历经寒暑,公交车从笨重的通道车到柴油车,从柴油车到新能源智能公交,从几条基础线路到跨区域的多重“幸福网”,从人工售票、月票时代到掌上公交、移动支付,从车厢脏乱差到车厢“舒适如客厅”,从早年间的等车难、乘车难、买票烦,到如今的“星级服务”……新时代的新公交,它的每一次发展,我们都有目共睹,感受深刻,都是这座城市欣欣向荣的缩影,让人多了一份获得感与幸福感。(作者:张兰花)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在黄石 ( 鄂ICP备12002244号-6|鄂公网安备 42020202000105号 )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X3.5